(1) 我的同事阿成,平时乐于助人,从我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看到他天天搭一个同事上下班,这件事,他一做就是1年。 虽然,阿成的行为得到大家的极力称赞,但我总觉得隐隐有些不妥。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习惯性的让他得到一样东西,他不但不会感激,反而视为理所应当。这样的事,我见过不少。 很多次,我想对阿成说些什么,但是看到他憨憨的笑容,每次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有些事情,只有深刻的痛过,才能清楚的明白。 果然,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令俩人的关系瞬间破裂。 有一天,阿成睡过了头,可能因为太着急,待他起床时只顾一个人往公司冲,到公司才发现,同事还没有来。 那天,因为阿成的疏忽,那位同事迟到了整整一个半小时。不仅被领导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自己全年的全勤奖也泡汤了。 为此,同事对阿成耿耿于怀,他觉得这一切都是阿成的错,并且从此以后,对阿成爱理不理。 虽然阿成对他道过谦,他也觉得这件事不能全怪阿成,但是他内心还是无法释怀。 最令人心寒的就是这样的人,你天天帮他,偶尔有一次做得不到位,他就反过来怪罪于你。并将你之前的功劳一笔勾销。而他之后对你的态度,竟连陌上人都不如。 (2) 2002年,孙俪在拍摄《玉观音》时,偶然从电视看到一期关于贫困生向海清的报道,善良的孙俪通过节目与向海清取得联系,并对向海清实行救助。 后来向海清得知,一直资助自己的是明星孙俪,不仅变本加厉的索取,用度很显然超过了必需(在10天内跟孙俪要了3次共计1000块钱);还隐瞒自己获得6000元助学金的事实。 当孙俪母女实情后,失望的对其停止救助。而之后的向海清,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行径,还反过来污蔑孙俪一家人,说各种难听的话。 这件事情至今对孙俪都有一定的影响,如今的孙俪,更喜欢把精力放在流浪猫流浪狗身上,她说,动物比人简单。 我国有一句古话,“斗米养恩,升米养仇”,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他人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人会心怀感恩。如果久而久之给予的太多,就会使人贪得无厌,会把这些给予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停止援助就会心生怨恨。 或许,人性的骨子里都有贪念,当你帮了他5分,他就会想要6分,你帮了他6分,他就想要7分。 一旦形成习惯,如果日后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反过来咬你一口。像《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好心好意救了冻僵的蛇,蛇苏醒后,却给了农夫致命一击——咬了农夫一口。 类似的事情,孟非也说过:“有人请你帮忙,原指望你帮十分,结果你只帮了七分,对方便觉得你不仗义,非但不感谢你,反而觉得你欠他三分。很多人间恩怨,皆出于此。” 所以,对于帮人这件事,关键不在于帮不帮,而在于怎么帮。若帮得不对,自己吃力不讨好不说,还闹得两败俱伤,实在不值。 (3) 帮人一定要分清对象。 《芳华》里的刘峰就是一个帮人从不分对象,不分事情的人。在社团里,只要他看到同事有困难,不管困难多大多小,只要他能帮,他就义不容辞的帮。 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就连猪跑了这样的小事,大家第一想到的也是他。 然而,同很多老好人一样,这样任劳任怨刘峰,并没有大家的体恤与理解。 相反,大家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在大家的眼里,他做的事成了应该,成了义务,每个人都心安理得的享受他的帮忙带来的便利。 电影的下半场,刘峰告白心爱的女孩,被污蔑成耍流氓,离开部队的那一天,除了小萍,竟然没有一个人前去送行。离开时,门可罗雀的凄凉和之前大家对他热火朝天的呼唤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不已。 刘峰的遭遇,也许不能都归咎于同事的冷酷。 或许,这是人性里的一部分。不会有谁真视轻易得到的东西,轻易得到便觉得毫无价值,轻易得到便渐渐习惯,习惯了就逐渐麻木。 刘峰的处境,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他自己造成的。 说到底,帮忙是一件技术活,关键不在于帮不帮,而在于怎么帮。聪明的人,不会去帮所有人的忙,他只会选择那些及时的忙去帮,选择懂得感恩的人,容易知足的人去帮。 这不是功利心,不是势利眼,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 毕竟,对于实施救助的当事人,他们可以不要回报,但是一定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不用显得自己的善良很廉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