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分上海 | 这场夏日里的阅读盛宴,15年历久弥新、纸短情长……

 cxag 2018-08-21

新民晚报融媒体 摄制




十分钟,邂逅《十分上海》。

 

扫码、刷卡、结账,这里可能是最近一周全上海最繁忙的收银区了。没错,这就是2018上海书展,每年8月全上海书香味最浓的地方。 



今天,我们闻“香”而来,在世纪出版集团的收银区待上12个小时,听爱书的人们讲讲他们和书、和书展之间不可不说的故事。


 

书展刚开幕没多久,一位老先生已经买了好多本书,袋子都快装不下了。我们上前一问才知道,77岁高龄的水先生退休前是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为修订《续修四库全书》《清代诗文集汇编》《古本小说集成》等多本古籍跑了不下100家图书馆。退休后一心扑在自己最爱的书法上,刚买的三大本书法名帖都是他提前做过功课的, 这次专程来书展“补漏”。水先生说,他已经研究书法40年了,生活,早已离不开书。

 


开展一小时,人渐渐多了起来。收银台前,两名男生正往书包里塞着刚到手的新书。开学就要升高二了,平时就喜欢历史的他们买了不少战史类书籍。其中一位周同学曾在一周内读完了9本书。他俩说,身边还有同学在读尼采、弗洛伊德的书。

 


身旁,一对夫妻在某个展台徘徊了好一阵了,好像是在给某本书拍照。原来,谢先生就是这本《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的作者,今天特地来看看自己的书卖得如何。谢先生退休前是新闻工作者,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浦东的巨变。

 


书展上,少不了小读者的身影。刚结完账,这个才7岁的小男孩就迫不及待从奶奶手里夺过长长的账单,煞有介事看了起来。他3岁就跟着奶奶一起来书展,已经来了4年了。他奶声奶气地说,以后只要有书展他都会来,书展开一百年,他就来个一百年!说完又看起了账单,因为爱书,连账单都被“爱屋及乌”了呢。

 


陆女士今年第一次来逛书展,考虑到会买些厚重的画册,她便拖了个行李箱来,这倒的确比手拎肩背轻松多了。她和我们分享了爱书的理由,随着一个人慢慢长大,只有书才能代替父母、老师,解答生活中的种种烦恼。穿越不同的时空、国度,在书中你才会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也遇到过同样的困难。

 


下午的书展依旧人气不减,很多书迷逛了一上午都收获颇丰。2012年起,上海书展就提供寄存和快递服务,大家将买好的书寄存在服务台,腾出手来轻松逛展。也有不少书展常客准备充分,自带小拖车,这对父子就是书展的“老熟人”了,他们已经连续来了十年了。

 


卢先生说,儿子5岁大时就带他来逛书展,“小时候是我带着他来,现在是他自己要来。”卢先生是个开明的父亲,他说,只要是儿子想看的书他都支持,即使是如动漫等和学习不相关的书也没关系,他只把关孩子的品德。

 

说话间,一大群人涌进了隔壁展区,不一会就排起了长龙。队伍中的桂女士告诉我们,她和女儿、外孙女,祖孙三代都是秦文君的粉丝,也正是因为这些书,桂女士觉得自己和女儿、外孙女间的交流多了,代沟浅了。

 


傍晚六点,天色渐暗,展馆外明显凉快了不少,书展的夜场开始了。

 

观展的人群中多了不少结伴而来的身影。沈先生和黄女士就是下班以后,相约一起来逛书展的。他俩手上正拿着一本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书,小夫妻准备去土耳其旅游,便想提早做些准备。沈先生为了培养妻子的读书习惯可没少操心,除了平时碎碎念之外,甚至发展到了“你不想看,那我读给你听”的地步。

 


当天的书展临近尾声,一家三口急急忙忙赶到收银处,成了我们当天遇到的最后一位客人。书展对陆女士一家有特殊的意义,她和丈夫第一次约会就是在书展,那时候两人还是大学生。她说,书展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浓浓的阅读氛围,就算有一天书展不办了,留在每个人心中的书香也永远散不掉。

 


晚上9点多,厚重的大门缓缓关上,书展的一天结束了。

 

15岁的上海书展,如同一个少年,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书而来。正因为有了这一缕书香,悠长的上海之夏,生机勃勃、令人沉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