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逝世七年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汉廷召集前一年下诏察举的贤能、文学六十余人,以“问民所疾苦”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策论。汉代举贤能,一般都要皇帝亲身“受策察问”(《汉书武帝纪》)。但是此刻昭帝尚年幼,权利都在霍光手中。而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名义上主内而不主外,也不便出头。遂由当朝公卿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带领其下属丞相史、御史出头主持。结果这次策问开展成了环绕武帝以来政治得失及其未来方针走向的大辩论。因为盐铁公营存废问题在论辩会开端就被贤能、文学提出来,是较夺目的主题之一,会后人们遂冠以“盐铁之议”或“盐铁会议”之名。会议其时有较为具体的会议记录(《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颇有其议文”)。至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对这些记录加以推衍、增广,写成《盐铁论》一书,共六十篇。此书十分幸运地完好流传到今日,较为完好地复原了论辩概况,是“后人了解这段前史华章的第一手资料”(孙家洲语)。 阅读《盐铁论》,首先要破除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即认为其所论主要是以盐铁国营为主的财经问题。这大概受《盐铁论》书名的影响。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即将此书列史部食货类中。多年来学界对其关注也主要在经济史范畴内。然而台湾学者赖建诚统计后指出,全书“谈论经济问题的篇数只占12%,在各类问题中比例最低”。事实上,盐铁会议召开于武帝“多欲”之治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之际,“总论政治得失”(颜师古语),广泛涉及当时经济、司法、民族关系、民生吏治、社会风俗、学术思想等问题,是一场大百科全书式的论辩。因此我们应该以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去看待《盐铁论》。 ![]() 《盐铁论》对于武帝政治,是从“奋击之士”“兴利之臣”“憯急之臣”三者为主要线索的。《刺复》篇文学说: 当公孙弘之时,人主方设谋垂意于四夷,故权谲之谋进,荆、楚之士用,将帅或至封侯食邑,而克获者咸蒙厚赏,是以奋击之士由此兴。其后,干戈不休,军旅相望,甲士糜弊,县官用不足,故设险兴利之臣起,磻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