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噪一时说王照:激起大浪的戊戌小京官(下)

 标准生活 2018-08-22

戊戌变法120周年系列文章二


作为戊戌年的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历史。现在谈维新变法,言则必称康、梁。然而,这一做法与倾向,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更多人的努力。譬如,曾因一纸上书而掀翻礼部六堂官的王照,当年可谓是名噪一时,但对多数国人来说,如今却已经很陌生了。

作者:金满楼

五、

接上文流亡日本后,王照仍主张调和“帝、后”关系而反对过分刺激慈禧太后,而康有为更加主张武力夺权并热衷于谋划兴师勤王。

两人矛盾由此变得激化,最终一拍两散,分道扬镳。

据日人宗方小太郎记载:某次他去访问康有为等人,湘中志士唐才常也在座。

会谈中,康向他吹嘘南学会员有上万人,而且都是上流士子,会长是原湖南巡抚陈宝箴,徐仁铸、黄公度为首领;

一旦举事,将直取武昌,然后沿长江东下攻略南京,最终移军北上,实行武力夺权。

至于官军,能战者不过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等,完全不在话下。

康有为采取虚张声势的策略,本意是希望日方借重并援助己党,但这种不诚实的做法引起了王照的强烈不满。

不久,他就在与犬养毅的笔谈中揭发了康有为的种种作伪,最终引发他与康党的决裂。



王照首先揭发的是康有为的所谓“衣带诏”,其表示:

康有为刊刻的密诏并非真诏,而是来自康的篡改伪造;

光绪皇帝密谕谭嗣同等四人,谓:“朕位今将不保,尔等速为计划,保全朕躬,勿违太后之意”;

这表明光绪皇帝并不想与慈禧太后闹翻,但康有为等人却以此设定兵变密谋,以致事态大坏;

如今,谭嗣同等人已为变法献身,死无对证,康有为得以任意篡改,而漩涡之中的光绪皇帝却无以自证清白。

康之做法,表面是在尊皇,实则坑害有之。

此外,康有为向外散布谭嗣同的两封“绝笔信”,王照也直指其为伪作:

任公创办《清议报》,大放厥词,实多巧为附会。

如制造谭复生血书一事,余所居仅隔一纸扇,夜中梁与唐才常、毕永年三人谋之,余属耳闻之甚悉。

从其思路来看,王照向日方揭发康、梁作伪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近卫笃磨等日本显要被康有为等蒙蔽误导,以为“帝、后”矛盾真的不可调和,由此作出错误的判断和举措。

如其在笔谈末尾所说:

今□兄(注:何人不明)在此证康、粱之为人,幸我公一详审之,以后近卫公赴北京,亦必真知皇上与太后之情,方可调和,勿专听一二人之私言为幸。

康有为自称奉诏,无非是为了自抬身价,其对王照的“异动”自是大为不满。其后,康有为等竟凭人数上的优势而对王照实行人身限制,据后者自诉:

康、梁等自同逃共居以来,陵侮压制,及令照无以度日。

每朋友有信来,必先经康、粱目始令照览;如照寄家书,亦必先经康梁目始得入封。且一言不敢发,一步不敢任行,几与监狱无异矣!

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一书中,陈少白也对此事做了如下记述:

不久,康有为果然出来了,同时厅内还有两个人,由梁启超介绍,一个是直隶人王照,同是来避难的。我们七个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下,王照他是坐在我的左边,就对我说:

请你先生评评理,我们住在这里,言语举动不能自由,甚至来往的信也要由他们检查过,这种情形实在受不惯。

话还未了,康有为觉得不妙,就忿忿地对粱铁军说:‘你给我领他到外边去,不要在这里罗唣罢!’梁铁军起来强拉着王照出去,我们就彼此纵谈。”

由此可见,王照的自诉并非虚言。

 


六、

王照与康、梁等人屡发冲突后,日方对此也颇感头疼。

此后,日本舆论界也改变了对“中国维新派”的看法,其认为:

中国变法过于急激,致误大事;

清国亡命者康有为无以死殉事之决心,其於此次政变前已得知消息,但不与其他同志相议而率先由北京逃出,在其同党中评价不高;

梁启超乃康之弟子,虽尚年轻,但其改革之意见甚有条理,在对此次政变的态度上,尚有并不卑下之好评。

对于王照,一些报刊的评价还比较正面:

王照为礼部主事,此次来日之亡命者中,以此人气品最高。

王照离开北京之前,其同志虽频劝其避难逃亡,但其挂念皇帝之安危,从容不追,大有臣子为王事而死之意。劝说王照并非易事,最后乃至强行拉扯,才使其渐渐离开京城。

1899年,在清廷方面的压力下,加之“康、王水火,虑生事端”,日本政府给予康有为九千元旅费,令其克日离境同年3月22日,康有为乘船离开横滨,开始其欧美之旅。

在康离日本后,王照也不自安,其于3月25日致信日本外务大臣青木周藏,其中曰:

外务省诸位大人殿阁下:

自客秋蒙友人拔救,入境以来,贵国怜护备至,救其三死,感戴之情,何可言喻。今康君赴他洲,照为驽下之质,坐食於此,万难自安。

况照乃无志之夫,在北京时专以调和两宫为务,得罪之由,亦不过因保荐康广仁、梁启超为顾问官耳。

及来贵国,照亦从来未指斥蔼太后之短,故北京亦无刺照之意。今请贵国以后不必资给保护。

照为一鱼一樵,皆天皇与诸公之德也。且照无声无臭,必不碍两国交谊,谨此上闻,伏乞察谅。高山忠照顿首。

高山忠照即当时王照在日本的化名。由于王照的态度相对温和,目标没有康有为、梁启超那么大,因而日方也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1900年四月,王照秘密潜回烟台。此后数年,在亲友的保护下,蛰伏津京的王照一直专注于制定一套汉字拼音方案。

后来的这套方案,名“官话合声字母”,其主要仿造日文假名的方式,采取汉字偏旁或字体的一部分作为声、韵母,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套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方案。

不过,这套方案虽在当时引人关注,但最终未能得到推广。


 

七、

值得一提的是,王照在1904年时尚有一惊人之举,即向清廷“自首”。

根据其自首呈词,王照自认戊戌年弃职逃走是因为“礼部六堂官事件”影响太大(坏)所致,但与康、梁的“逆案”有着本质区别;

其次,王家世受国恩、门第清白,曾祖王锡朋为国捐躯,曾获优恤,兄长、世袭骑都尉王燮亦于庚子年被污奉教而遭惨死,希图朝廷网开一面,格外恩恤。

投案不久,王照于三月初九日奉上谕,著永远监禁。

结果出来后,一些人不免窃笑,但仅过了两个月,清廷又颁布上谕,宣布除康有为、梁启超、孙文外,其他党案涉案人员一律开复原衔,监禁者一体开释。

如此,王照实际上只坐了两个月牢便重获自由。

很显然,王照如此做法,背后有高人(如那桐等)指点,因为当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廷即将赦免党人的消息恐怕早有人告诉他吧!

据王照自述,在1908年慈禧太后病重之时,他曾向掌管京城警政的肃亲王善耆建议,派消防队以救火为名冲入南海子,救出光绪皇帝并拥升正殿,然后召见大臣,即此复权。

对此提议,肃亲王善耆却笑而不语,未做任何表示。尽管王照再三打气,称“不冒险恐不济事”,但肃亲王善耆仍拒而不纳。

当然,这件事仅出自王照之口,真假尚难分辨。

不过即使是真,那也可以看出:

在经历了这么多风波后,王照的骨子里,恐怕还是个不明事的书生!



民国年后,王照曾出任读音统一会副会长,后以研究经学为主。1933年,王照于寂寂无名中去世,年74岁。

王照晚年,也曾反思当年变法事,其在抨击守旧党的同时,也把康、梁等人的过激行为归结为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用其原话来说就是:

总之敝邦之政变,荣(禄)、刚(毅)及守旧党皆误国者,康、梁等亦庸医杀人者也。

作为局中人,王照也曾坦言:

戊戌政变内容,十有六七皆争利争权之事,假政见以济之。根不坚实,故易成恶果。

从其一生经历看,王照实际上是主张教育救国、渐进救国戊戍年时,他曾劝康有为多立学堂,等风气变了再行新政,但康的回答却是:

列强瓜分就在眼前,这条道如何来得及?

30年后,王照在《小航文存》里叹气道:

来得及,来不及,都是不贴题的话。

总体而言,王照没有康有为的政客天分,也没有谭嗣同的烈士气节,其书生意气,首鼠两端,因非常之遇而卷进政坛激流;

尔后,其人其事在无意中成为激化“帝、后”矛盾的导火线,“旧党斥其党康,而康党复疑其党旧”。

最后,王照闹得左右不是人,而不得不亡命天涯,由此落得半生狼狈,令人唏嘘。

(全文完)

按:本文为戊戌变法120周年系列第二篇,因篇幅较长,现分两次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