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到何处去 也谈当下的隶书创作

 jiyun1972 2018-08-22

行书蔷薇花诗轴 清 伊秉绶 辽宁省博物馆藏原标题:创新到何处去  隶书自秦篆被秦汉的官隶(吏)们简写、快写“隶变”而产生以来,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生命历程。2000余年来,隶书衍生了章草、行书和楷书,而隶书本身的品质“蚕头燕尾”“一波三磔”“形体方扁”,则一直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

  近年来,一些当代隶书书写者,不甘寂寞,总是想方设法,要在隶书的书写创作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意识自然是好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何进行“创新”?“创新”之后要把隶书引向何处去?这些问题则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隶书的“创新”,前人是有过探索的。隶书自汉代鼎盛之后,除了衍生出草、行、楷等书体之外,其本身的特征,在唐、宋、元、明等朝代,1000多年基本上都处在稳定的状态。只是到了晚清,一批书法、绘画大腕,对隶书的书写,进行了一些深入探索和创新实验,从而形成了隶书发展的一个新的鼎盛高峰,出现了诸如金农、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何绍基等隶书“巨擘”。这些隶书大家,在隶属的书写创新当中,给隶书注入了一些崭新的元素,将原本笔画均衡、结构平正的隶书,写得独具特色。比如金农,他的隶书用笔方扁,结体楷隶参合,风格浑朴高古。再如伊秉绶,他从汉碑取法,突出方整厚重的隶书特征,结体上也融入颜真卿楷书的间架,写出一种笔画平直凝重、布白宽容博大、形体严谨整饬、装饰趣味独特的隶书特征。而邓石如则用篆法写隶,圆起圆收,笔画均匀圆浑,柔中寓刚,主笔波磔分明,蚕头燕尾精明,结体也蕴寄着柳公权的楷书间架。赵之谦、何绍基的隶书也从汉碑出发,或融篆法入隶,或融楷法入隶,各具特色。他们都算得上是晚清隶书书写的“创新”者,而且,都“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从他们的隶书作品看,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都保持了隶书的基本特质,即主笔的“蚕头燕尾”“一波三磔”,结体的方正浑厚。也就是说,隶书要创新,要写出书家自己的隶书特色来,隶书的基本特质是务必保留而不能废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