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康熙王朝》?这类电视剧通常能够一个细节折射出大智慧。虽然大部分是作者的构想,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 今天说的主角是周培公,一个家境穷困的人物。他有一封皇帝早年老师为他写的推荐信,其实他拿着这信给皇上,一定会被任用的。但是他坚持要靠自己做官。他没有钱,为了换豆腐脑,万般无奈,他就把这信给小女孩写状词了。最终皇帝还是知道了此事。周培公与康熙间的君臣之情说不尽。 在电视剧中故事的背景是月黑风高之夜,当时吴三桂正准备举兵反清,所谓的“朱三太子”就想趁着这个机会在宫廷内发动政变,和吴三桂里应外合推翻大清。那天晚上大臣们都凑在一起讨论怎么解决问题,蜡烛刚要烧完了,周培公就让太监去重现拿几支,却不料没有一直蜡炬有芯。 这个时候周培公机灵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时就大喊“胡太医,小心太监作乱”。那么为什么周培公就知道了可能会太监作乱呢? 这还得结合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皇后赫舍里去世,宫中正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紧接着吴三桂起兵造反,康熙皇帝撤藩计划落空,与此同时吴三桂联络了“朱三太子”,准备里应外合先行刺杀康熙。 清皇室所用的蜡烛和其它日用品都是由专门的作坊来生产的,由皇室管理机构人员也就是太监来监制,有专门一套严格的监管和使用制度,来不得半点马虎,要是出了问题,就是严重的事件,轻则各种处罚,重则砍头。所以正常情况下是很少出现问题,况且是所有蜡烛都这样。 电视剧中出现了所有蜡烛都无烛捻,说明这不是一次制作过程的疏忽,而是有意行为。因为古代人夜间照明完全依靠蜡烛,如果有人故意让蜡烛点不着,那就是有所企图,而且这个蜡烛是由太监管理的,说明问题出在太监身上,由此判定是太监作乱。 周培公天性聪明,且此时他正全力协助朝廷削藩,对削藩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早有警觉,所以一发现这个问题,立刻联想到可能发生内乱,他立即着手部署平乱。 |
|
来自: 恶猪王5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