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千个好友与沉默的五小时

 江山携手 2018-08-22

今年春节,我在病房外焦虑得无以复加,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平时绝对不会干的苦差——给我所有的微信好友发“新春快乐”。微信有群发功能,但是数量有所限制,我必须要不断地重复麻木劳动,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几乎是一种无上的解脱。然而即使心灵可以获得在当时情境下特殊的愉悦,我也没有完成这项工作:我当时有1212个微信好友。

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1539。

9个月算,平均每天我加了1.2个好友。

回首过往,加好友的原因有许多已经模糊。我不知道这些人里有多少删掉了我,因为一一筛选的工作量太大。至于这些人中有多少屏蔽了我的朋友圈?我已经不在乎。因为我自己现在几乎不看别人的朋友圈,只偶尔一刷。

微信好友数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我明知无用,却又没有主动拒绝的决心。一千个好友与沉默的五小时

“关掉朋友圈,删掉无关紧要的微信好友,不出席不必要的饭局,也不假惺惺地送任何节日或者生日祝福,不去讨好别人,也不担心讨好不了谁……”未名BBS上,littlelilo的帖子《我真的感到应付不来,可以没有社交吗》被顶上了十大。他说完自己应付不来的一切,然后转折:“……可是我又很怕没朋友。”

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是因为同学都在转发而转发,你的微信好友里有多少你还记得上一次见面时什么时候,你有没有明明惰怠但仍要参加聚会的时候,你在各个群里送上生日祝福的时候,是不是都会翻到最开始的地方,看看过生日的人是谁?

littlelilo的问题其实不难解决,刻意“社交”而来的朋友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如果怀着勉强应付的心情去交朋友,对自己更是折磨。但是littlelilo戳破了很多人共享的焦虑——在社交上,我们为什么不愿意主动拒绝?

这种软弱很典型地体现在“手机控”。我也曾经手机不离手,在好友的饭桌儿上被一条条要命的微信叫回去干活儿,在地铁上刷遍社交平台,浏览着信息并试图与之交汇。每天早上两眼一睁,便摸出手机:有什么微信没有回复?有什么微博没有浏览?有热门事件发生,是否需要及时表态,以避免在圈子里被打上“庸碌无为”的标签?有人发表一通高论,是否需要立即转发,表示立场以防被视作“非我族类”?

事情改变的契机来得很突然。

 

我刷着手机,直到彻底没电。演出还未开始,我所在的后台来回走过工作人员的身影。手机屏幕黑着,没有小红点也没有横幅推送,静得出奇。百无聊赖里我抬起头,看见舞台的顶部:钢管交错,灯微微亮,尘絮敏捷地掠过眼前。这和任何一种形态的星空都没关系,却意外地显得很宽广。幕布后有模糊的讨论声,听不真切。

现在好了,没有人能找到我了。

我环顾四周,没找到插头,这让我坚信我和外界的交流已断开,尽管大幕后的声音尚未消歇。我揣回已冷下的长方体,想起明天要约的饭、班级群里讨论的问题、亟待被回复的活动通知、马原课的微信群里大家拿“谢谢助教”刷着屏——如不回复,大概会让人觉得我很没有礼貌。

这些未被回应的事令我隐隐觉得不安,但的确没有办法再让我向它们出声,我甚至无从知晓后续。现在,我连“碎片化”的时间都没有了,安静是连绵的,持续数小时。

一千多个微信好友都是安静的,真不可思议。

演出结束后我走在路上,朋友在我的右边。

“怎么没见你玩手机了?”

我很奇怪,难道我一直在树立一个网瘾少女的形象?“没电啦。”我苦笑,意识到可以找她借充电宝。

几分钟后手机震动,红点上的数字变为省略号。起先讨论的问题有了答案,刷屏已经停止,完全可以被轻松地“标为已读”,约饭的亲友群没人说话,大概大家都静静地期待着明天见面。

没有人私聊,没有人在这五个小时里用一连串问号和感叹号诘问我为何沉默——我最担心的事并没有找上我。

“数个小时没人找我”是否是一种偶然?这个故事写下来颇像鸡汤,我现在也很难让自己处于数小时微信断线的状态。但那种轻松和惬意至今令我印象深刻。我感激那段时间,感激索尔仁尼琴的话:“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所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回望漫长的少女时代,没有人用微信聊天,朋友圈里没有骇人听闻的新闻,也没有过于犀利又被随手转发的爱恨,但那时我感到自己是不自由的,因而渴望每一次线上的聊天。在这样的社交中我的“知情权”和“交流欲”都来得酣畅淋漓,却不担心我被它们淹没。因为我知道在线下我总有安静一会儿或很久很久的时候,我可以耐心地消化它们,不至于在众声喧哗中失去我自己,我有我的生活。

而当信息爆炸、入侵我所有的生活,焦虑自然而然地发生。微信上十个波浪号,九个“么么哒”,八个“感恩”,七个“比心”,都不如好久不见后的会心一笑来得熨帖。因为自己不能下定决心主动拒绝而焦虑,归根究底,是我预见了这一切无效,却又深深陷于不自信。

就如同因为担心没有朋友而去勉强社交,因为担心无法跟上这个时代的脚步,而总要敞开接收信息的大门。

其实一切都不必,我们不需从众,不需畏惧。十分冷淡存知己,永远好过热切地窥探或叨扰社交平台上的过客。当我放下手机的时候,我在那样的——相当不自由的——生活里,也犹有自己的支点。

我后来看了看那条BBS,跟帖的楼层盖得很高。有人问:当你拒绝线上的社交后,有更加有意义的事去做吗?

如果没有的话,去找找吧。

来源《北大青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