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一个零零后聊了一周QQ

 方珺逸 2015-11-28

36氪微信号:wow36kr


一直对零零后的社交生活和心理状态很感兴趣。


上周,我通过身边的人找到了一个 2000年 出生的属龙的男孩。和他联系前,我了解到他生活在一个东北的四线城市,初三,成绩中等偏下。因为不在同一个城市,我加了他 QQ,他网名叫 “月亮是我掰弯滴。”。我提出了语音、视频、电话等等方式,都被他拒绝了。


“我感觉还是打字比较好。” 他在 QQ 上说。


最近北京冷得要命。周日晚上我缩在电脑前,打开了我已经有接近两年都没用过的 QQ 界面。


想象着远在大东北的这个少年,可能正把脚翘在卧室的书桌上,上面摊着潦草的作业卷子,抱着手机,容忍着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姐姐琐碎的询问和略显猥琐的好奇。


应试教育给他带来的压力,哪怕只是透过屏幕我也感受得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再干掉 78 个同龄竞争对手就有机会上一高(当地重点高中)了。”


而为了 “干掉这 78 个同龄竞争对手”,他每天早 7 点到晚 7 点的 12 个小时里都呆在学校上课,回家之后一般 9 点写完作业,11 点会准时上床睡觉。


我们就在 9 点之后,用一个小时左右聊聊他的爱好、他的学习和他班上和 QQ 里的朋友们。11 点整,不管我们的聊天进行到哪儿,他都会撇下一句 “姐姐晚安” 或 “姐姐我下了”,便再无一点音讯。


这让我觉得自己遇到了灰姑娘,钟声一响,他的手机就变回了大南瓜。后来想想,竟觉得有点羡慕,似乎没什么人或事能束缚住他想做的事情,就比如睡眠。


关于社交


他有三个手机,两个三星,一个小米 4,随机换着使。这三部手机都是他七零后的爸妈淘汰下来的。他妈妈最近刚把一部 iPhone 换成一部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九零后一代和他们的父母都在微信兴起之后几乎头也不回地弃用了 QQ。但是零零后还留守在 QQ 上,经营着自己的独特社交生态。


他现在手机里的 APP 只有 QQ 和 QQ 音乐,因为学习压力大,他把其他软件都卸了。但是他身边大多数男生会在快手上看一些搞笑视频,还有男生用健身软件。


他不用微信,但 QQ 会整天隐身地挂着,他身边的人都是这样。他的 153 个 QQ 好友大部分都是自己认识的人,极少是因为玩儿游戏加的好友。“因为自己懒”,他的好友没有分组。但是他说,如果分组的话他大概会分 6 个组:关系好的和一般的男生女生分别分组,给家人还有自己关系最铁的四个哥们单独再分两个组。


身边的人很喜欢用各种各样的搞笑表情和没什么意义的内容 “水群”。所以他把自己十多个群都屏蔽掉了,也不怎么在里面说话。


别人空间里的说说和照片,看到了,他不讨厌的都会赞一下。但是他特别受不了男生女生发那种特别矫情的,“为情所困” 的说说。


他自己的空间里晒了 300 多张照片和 100 多条说说。他和好哥们出去玩、吃饭,照片里,举着剪刀手或竖着中指,或者疯狂地和朋友扭打在一起;他和奶奶合照,奶奶穿着他的校服笑得很开心;他发一张自己刮了胡子之后的自拍,招来评论区一片揶揄和挖苦;他在晚上 10 点发 “因为你想开开心的走,所以我没哭。” 的说说,没人评论,25 个赞。


“QQ 用的时间真的比微信长,” 他告诉我,“感觉可以弄得美美哒。”


社交媒体的代际迁移是一个非常有趣又无意识的现象。这个男生也说不清楚大家为什么会留在 QQ 上。他只是觉得可能他们从小玩儿腾讯的游戏,就黏上了 QQ。微信他也用过,总觉得用着不舒服。


还记得之前有一次问一群中学生为什么不用微信的时候,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微信是大人才用的东西。” 而这个孩子也对我说了同样的话:“可能到了我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也会用微信,不用 QQ 了吧。”


关于流行


平时这段时间里,从写完作业到上床睡觉前,他一般会打打 LOL 或炉石传说,用 QQ 和朋友聊聊天,看看手机上的网络小说或听听他最喜欢的林俊杰和林肯公园。


网上说 TFBoys 是零零后和阿姨们的专属。但是他们班上几乎没什么人喜欢 TFBoys,女生也是。“现在的小姑娘们大多还是喜欢韩国明星,电影小说电视剧啥的。” 班上喜欢二次元的人不少,但是很少有非主流的。他自己看美剧,《犯罪心理》和《权利的游戏》,也看动漫,班上大部分的男生都看《火影忍者》。女生会看看《名侦探柯南》。


每一代人看自己的后辈可能都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包括对他们流行文化的判断。


关于这代人


他觉得真正算得上朋友的人,他只有四个。两个学校里的同学,两个从幼儿园就认识的哥哥。他们,很有话聊,很合拍。他觉得有这四个朋友就已经足够了。


“当我觉得孤独的时候,我就想想他们,就不孤独了。”


他觉得自己的心理成熟度上更像九五后。他对班级里的那些零零后挺不满意的:任性,爱生气,又不听解释。


因为他总会和比他小的同学发生争执。比如他和同学玩游戏的时候,“如果不听他们的就生气了。然后挨个骂。玩着玩着不高兴就突然不玩了。”


他觉得自己和九零后的区别主要在于童年不一样。“我们的童年大多都是玩电脑。很少有一群小伙伴一起疯的时候。” 他还说自己是双重人格,有的时候特别情绪化。


后记


和零零后接触了一周以后,我还是觉得自己读不懂他们。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样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和青春电影里的不一样,真实生活中的他们没那么叛逆,没那么张狂。挺普通的,却也并不简单。

昨天晚上我有事儿没上 QQ 和他聊天,深夜打开 QQ 的时候看到他给我留的言,是他从他朋友那儿转给我的:


“这段话一定要看和你的健康有关,你不要吃完饭或吃饭时吃水果那样对胃不好会胀的肚子会撑大的你以前吃完饭后喝奶也是一样 (它们遇到米会发酵的)”


我看了之后心情挺复杂。这个孩子,我感觉他有时候像我弟弟,有时候挺像我妈。



--------------------------------


我氪之前曾经发过一篇分析青少年社交的文章《一个 19 岁美国少年眼中的各种社交应用》,我们觉得现在青少年的真实生活,他们社交习惯和社交心理是一件很值得关注的事情。他们社交的未来一定会带来不小的变革。毕竟未来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解读 | “友商”都忘了,小米并没有友商




视角 | 40家正在颠覆世界的创业公司,生于现实就要超越现实




视角 | 上海故事——重返苏州河




创业公司完成第一轮融资的地方,长按二维码试试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