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与他的“朋友圈”| 展览

 三无堂j5bmon2a 2018-08-22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16日—2018年10月7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

———————————————

主办单位:浙江省博物馆



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出生于浙江湖州安吉县,1927年11月29日逝世于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从苦于生计的乡村秀才、一官如虱的“酸寒尉”,到领衔海上的艺坛耆宿,其一生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而至民国,游学、游宦、游艺的足迹辗转湖州、杭州、嘉兴、苏州、上海等地,更曾远赴京津、北上山海关。


作为集四艺于一身,承前启后的艺坛巨匠,吴昌硕所亲历的,恰亦是一个于动荡中众星云集,大师辈出的时代。在他的友朋中,有着诸多声名显赫的积学大儒、高官大吏、收藏世家和工商巨子,也多狷介清寒的畸人墨客、在时代的潮流中安身立命并寻求突破的职业画人。他们的诗文唱和、印篆题跋、书画酬答和往来书札,承载着彼此间的契合提挈与相互砥砺,也折射出晚清至民国这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艺术思潮的传承与新变,或可为管窥吴昌硕其人其艺提供另一种视角。





吴辛甲

吴昌硕父亲 / 咸丰辛亥举人


吴昌硕的父亲吴辛甲善诗,亦喜篆刻,吴昌硕正是从他那里得到了为学为艺的最初启蒙。1860年,太平天国的战火蔓延至吴昌硕的家乡安吉鄣吴,17岁的吴昌硕流亡避乱,“流离转徙,学殖荒落”,历五年方得与父亲重逢返乡。


罗淦 吴辛甲踏雪寻梅小像轴

私人收藏

画家罗淦待考。画作左下方有吴昌硕父亲吴辛甲(金麓山樵)1868年自题寒食节诗。另有施浴升(1875)、诸宗元(1913)、郑孝胥(1914)等吴昌硕友人题跋。


吴昌硕《七十自寿》诗云“我祖我父称通儒,可怜无福授我书”,对少年时被迫中断的随父读书生涯充满伤悼之情。动荡的时代和家庭的变故使他的艺术未得早熟,将届而立方才初现雏形。




俞樾

清代著名学者 / 擅写隶书


1869年,26岁的吴昌硕首度赴杭州,求学诂经精舍,从名儒俞樾学习小学及辞章。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德清人。俞樾于1868年出任诂经精舍山长,主掌精舍讲席达三十一年。吴昌硕在诂经精舍的这段治学经历,对他于金石学的理解和篆刻书法的探索具有重要影响。


俞樾一生兴趣广泛,其著作涉及诗、词、曲、赋乃至小说、传奇,他又精研汉碑,尤擅写隶书,以沉厚含蓄的风格见称。其晚年往还于苏、杭之间,1874年更在苏州建曲园,因此吴昌硕负笈诂经精舍的时间虽不长,却得以在其后的岁月里与俞樾时有过从,在问学之余,也多得老师的人脉之助。


俞樾、杨伯润、汤经常等 《篆云轩印存》跋

浙江省博物馆藏

俞樾、杨伯润、汤经常、吴淦、金树本、杨昌珠,金寿伯等人为吴昌硕《篆云轩印存》所作跋文。俞樾文末未署年款,杨伯润、汤经常、吴淦均题于同治十二年(1873)。金寿伯题于同治十三年(1874)。




吴云

书画篆刻家、鉴藏家


吴云(1811-1883),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湖州人,官至苏州知府。工书、印,精鉴好古,收藏富且精。因藏有各种旧拓《兰亭序》二百多本,故名其室为“二百兰亭斋”,又先后收得阮元及苏州曹氏所藏齐侯罍两件,因颜其居曰“两罍轩”。吴云还以收藏古玺印著称,所蓄先秦两汉以来官私印多得自东南故家,仅从张廷济后人手中就购得四百钮,为一大宗。


吴昌硕于1872年初游苏州时造访了这位乡前辈,1880年更曾坐馆吴云府中,得与吴云时相过从并综观其收藏,其《石交录》感慨“封翁(吴云)假馆授餐,情意甚挚,因此得纵观法物,于摹印作篆稍有进境,封翁之惠居多矣”。


吴云致吴昌硕信札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组信札共有二十六页,大部份未署纪年,一页署“甲戌秋七月三日”(1874),由信文可知早在此年前,吴昌硕已为吴云刻有“听枫山馆”等多方印,是时,吴云又请其为刻“师酉二敦之斋”两方及“平斋晚号退楼”、“第一江山作郡来”印。 另多通信札,内容亦为嘱托刻印,吴云在印作完成前后提出了细致的意见与点评,有以自己辑录的《两罍轩彝器图释》相赠。信中种种,颇能体现吴云的古文字与印学思想,以及令吴昌硕一生铭感的知遇之恩。




杨岘

隶书名家


杨岘(1819-1896),咸丰五年举人,应会试不中,遂以幕僚身份辗转各地,曾入曾国藩幕,后官常州、松江知府,晚年被劾罢职后寓居苏州,读书著述,以卖字为生。


吴昌硕《怀人诗》有“藐翁先生”一首,写杨岘“奇诗动似春葩吐,古隶书成乱发团”,《石交录》更以为杨岘的隶书“自成一家”,“于汉碑遗貌取神,著笔欲飞,而古茂之气溢于槠墨”,另《缶庐集》中有多首诗系为杨岘而作。


1882年,吴昌硕以捐纳在苏州谋得一小吏之职,举家定居苏州,得与杨岘比邻,几次欲拜这位同乡前辈为师,杨岘却回信以为师生之称未免落俗,提议不妨以兄弟相称,“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


杨岘质寿

杨岘七十寿辰之日应吴昌硕之请而作,由吴昌硕珍藏。杨岘题记对传统意义上的“寿”,不拘一格提出了质疑。文中信笔援引东汉蔡邕之《独断》,西汉小戴注的《礼记》及《诗经》的名句,又以老寿星作譬,形象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精神强固”身心安康才是长寿的前提。其人的不入凡俗、不拘成法的鲜明个性跃然纸上。


作为隶书名家,杨岘熟稔汉碑,而其书用笔明快爽利,墨色亦多变化,在以沉厚为尚的风气中极具个性特色,却也往往被诟病为偏离古意。但杨岘显然并不以为意,就在二人以兄弟定交的信函中,杨岘便以读书作文为例,劝勉吴昌硕“不必过事高古,惟古书不可不读,使知宇宙间原有高古文字”,这种以古为用的艺术观,与吴昌硕后来“古人为宾我为主”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杨岘对吴昌硕的影响还在其浪漫的诗人情性,散落在诸多的诗文往还,书画题跋之中,贯穿吴昌硕四、五十岁间的艺事探索与人生走向。


杨岘致吴昌硕信札

浙江省博物馆藏

1882年,吴昌硕以捐纳在苏州谋得一小吏之职,举家定居苏州,得与杨岘比邻,几次欲拜这位同乡前辈为师,杨岘却回信以为师生之称未免落俗,提议不妨以兄弟相称,“师生尊而不亲,弟兄则尤亲矣”,并与吴约定“一言为定,白首如新”,信中还以读书作文为例,劝勉吴昌硕“不必过事高古,惟古书不可不读,使知宇宙间原有高古文字”,这种以古为用的艺术观,与吴昌硕后来“古人为宾我为主”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吴昌硕旧藏 

汉三老碑初拓本并杨岘、徐康、方濬益题跋轴

私人收藏

东汉三老忌日碑有“浙东第一石”之称,咸丰二年(1852)出土,初为余姚名士周世熊(清泉)所有,由传拓高手僧六舟拓数十纸,此为其中一纸。

杨岘、方濬益题跋均作于1883年。此碑原石后为丹徒陈氏所有,1921年,有日商欲以重金购之运往国外,时任西泠印社社长的吴昌硕倡印社同仁书画义卖,筹得重金将之赎回,并于印社筑石室保存。




任伯年

画家 /“海派四杰”之一


1872年,29岁的吴昌硕初次赴沪,结识了书画家高邕和其时海上画坛的领袖人物胡公寿。翌年,他再度赴沪,请已在上海书画市场取得成功的画家杨伯润、书家汤经常和吴淦为自己的《篆云轩印存》分别作序。在此后的数年中,他与上海画人的联系日益密切,至1883年,他更在上海结识了对自己的绘画产生深刻影响的师友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5),名颐,号小楼,浙江萧山人。早年随族中长辈任熊、任薰习画,并曾于土山湾画馆学习素描、水彩。其作题材广泛,而以花鸟、人物成就最高。


吴昌硕与任伯年相识于1883年,任伯年从吴昌硕尚显稚嫩的画作中看到长年书法、篆刻磨练的笔墨功力,对他青眼有加。二人虽未定下师生名分,却从此成为至交。


任伯年为吴昌硕作蕉荫纳凉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任伯年曾为吴昌硕作过多幅肖像,包括1883年《芜青亭长像》,1886《饥看天图》年、1887年《棕阴纳凉图》、1888年《酸寒尉图》。《蕉荫纳凉图》画上未署纪年,吴昌硕之孙吴长邺在年谱中将其列为1888年绘,另有一说谓此作于1892年。

吴昌硕对此画极珍爱,任伯年去世后,他常睹画思人。1904年,他在画上写下了一首长诗,诗中感慨了自己并不顺遂的人生,并以雨打芭蕉的意境,传达了对故人的思念。此作曾被窃,令吴昌硕痛惜不已,1907年,它被吴昌硕的好友,词人郑文焯在上海发现,得以物归其主。郑氏题跋对画作的失而复得作了说明。




王震

实业家、社会活动家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湖州人。实业家、社会活动家。曾任日清汽船会社买办,华商电器公司董事、上海总商会主席等,加入同盟会参与了辛亥革命上海起义,并资助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1911年夏,68岁的吴昌硕赁屋吴淞,正式开始了职业书画家的生涯。他于1912年起定居上海,1913年,又在王震的盛邀下搬入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在成就艺术巅峰的晚年岁月,他与王震成为了情同父子的忘年至交。


王震早年曾随任伯年学画,有扎实的笔墨功底,二次革命失败后,从国民党上海分部部长任上急流勇退,于书画一途锐意进取。在吴昌硕尚未于海上书画市场打开局面时,他以大量的书画订购给予了吴昌硕最有力的经济支持,并以自身在商界、政界的地位,而成为吴昌硕艺术盛名远播的重要推手。


王震曾自谓“四十后,与安吉吴先生论画敲诗无虚日”,除了艺术的切磋砥砺,吴昌硕与王震的身影也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书画社团的雅集、展览、慈善赈灾活动中,“王画吴题”一时有“海上双璧”之誉。二人的携手合作,对民国时期海上书画家群体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和海派艺术的发展走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伯年墨竹、王震补绘吴昌硕小像轴 

私人收藏

1914年,任伯年之女任霞检父亲遗作墨竹,由王震于其上补绘吴昌硕小像。吴昌硕于画上题跋谓“画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为余画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予友也,先生(任伯年)在师友之间也,道所在而缘亦随之”。这段题跋,加之王震自题中“回首师门”之语,成为了后来研究者关于三人亦师艺友关系的最好说明。


吴昌硕为王震作行书五言联 1922年

西泠印社藏


王震 缶庐讲艺图轴 1932年

西泠印社藏

吴昌硕去世五年后,子东迈遵遗命将其安葬于超山宋梅亭畔,吴昌硕众门生请吴昌硕晚年的挚交王震作《缶庐讲艺图》,并勒石墓侧以志纪念,沙孟海作有碑记。图上所绘五人,分别是吴昌硕与他四个早逝的弟子:次子吴涵、陈师曾、李苦李和刘玉庵。




诸宗元

同盟会员 / 南社才子


诸宗元(1875-1932),字贞长,别字贞壮、号大至,绍兴人。曾入同盟会与南社,民国后曾任水利局总裁张謇秘书等职。有《中国画学浅说》、《大至阁诗》。


吴辛甲诗稿手迹并陈三立、诸宗元题跋

私人收藏

诗稿是吴昌硕的父亲吴辛甲四十九岁那年为他的朋友、当时的汪姓地方官所绘“秋山策蹇圖”所作题诗。吴辛甲于吴昌硕廿六岁时病逝,所有遗墨散尽。1913年吴昌硕于家乡坊间觅得此稿,格外珍视,特请身边民国诗坛两大名家“一老一少”陈三立与诸宗元以笔墨记录此一等幸事,并将三文共同装帧一轴。


诸宗元与吴昌硕相识于1909年,又于1910年同游武汉、北京,二人后虽分处沪、杭两地,但往来诗札历十数年不断。在故交沈汝瑾去世后,诸宗元是吴诗文最主要的切磋与修改人。1914年,诸宗元作《缶庐先生小传》刊于《神州国光》第二期,系吴昌硕第一篇较为系统全面的传记。




诸闻韵 / 潘天寿


诸闻韵 (1894-1940),原名文蕴,号汶隐,别号天目山民,安吉人。曾任上海美专教授、新华艺专国画系主任等职。于1919年首次拜访吴昌硕,开始追随其学艺,并于1923年将自己在上海美专的同事,日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宁海人)引见给吴昌硕。


晚年的吴昌硕,虽然并不笃信佛教,但每天晨起,都要对着一尊弥勒像燃香静坐,藉以构思,并平静心灵,也许正是这种习惯,促使他的两个弟子在这件肖像中把他描绘成禅宗祖师达摩的形象应是由诸闻韵绘吴昌硕面部肖像,再由潘天寿添画披着袈裟的身体和蒲团。


诸闻韵、潘天寿为吴昌硕作八十寿像轴 192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这种二人合作,并参用中西,结合写实与写意的肖像画法,在晚清到民国期间并不少见。但像这件作品中过于大胆的强烈对比却是鲜见的,吴昌硕欣然接受了这件生日礼物,并在画上题写了一首小诗,由此或可见出这位耄耋老者所怀有的一种开放的心态,这件肖像也像当时上海文艺的一个缩影,新与旧,中与西,在尚未成熟的变革与融汇中,也孕育着多样的可能性。





“群主”吴昌硕的朋友们暂时先介绍到这里,我们期待大家来到浙博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去亲自探索吴昌硕众星熠熠“朋友圈”。观展时,还可以打开微信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收听其中重要展品的语音讲解。




览 信 息


展览时间

2018年8月16日—2018年10月7日

展览地点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



资料 | 浙博书画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