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兄弟之三十二:皇太极与多尔衮

 铁血老枪 2018-08-22

名人兄弟间之三十二:

再接再厉开疆拓土的一对兄弟

    ——皇太极与多尔衮

                       

      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从努尔哈赤起到乾隆止,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乾隆以后的皇帝则都基本上都是脓包。努尔哈赤是大清的奠基人,没有他的艰辛开创,就没有后来满族人的天下。但是这位开创者在世的时候,也仅仅是在东北一带扩张自己的势力,还没有看出能雄霸中原、定鼎北京的迹象来,是他的儿子皇太极与多尔衮的进一步努力,才得以让大清从关外到关内,征服了汉族人的天下,让清王朝在中国的大地上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统治。

     皇太极与多尔衮这兄弟俩都是非凡的人物,他们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以及勃勃野心,都决定了他们不会满足于其父辈所占据的关外一隅之地,他们在征战中迅速地扩大了地盘,又使其野心更加急剧膨胀,辽阔的中原大地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也是他们为后任者奉送的厚礼。

     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以出生先后分别为:褚英、代善、阿拜、汤古尔、莽古尔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巴布泰、德古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多铎、费扬果。皇太极名位第八,而多尔衮排在第十四位。

    在众兄弟中仅排第八的皇太极为什么能继续他父亲努尔哈赤的大位呢?这在历史上有了许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还是努尔哈赤生前指定了皇太极为接班人,因为这个老八的表现极其优秀,所以被其父亲认可,其他兄弟也无话可说;二是说,努尔合赤死前并未指定好接班人,他指定了四大贝勒共同负责,采用“集体领导”的方式来治理他们满族人的江山,后是由于皇太极智勇双全,或是利用阴谋诡计,让兄弟们都臣服于他,他才渐渐夺得大权。

 但我看不论如何,皇太极个人的能耐在这里面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不容否认。至于有人讲,在努尔哈赤死后,本该是多尔衮继位,我觉得这是没有道理的,原因只有一条:那时多尔衮太小,在其父死时他只有14岁,根本不可能继承汗位。他没有半点军功可言,也不是长子,其母亲并非正妃,况且在努尔哈赤死后还被逼陪葬,所以从各个方面看,多尔衮都没有资格继承王位。多尔衮母亲阿巴亥为先王殉葬,那也是努尔哈赤本人的意思,他曾留下遗言,说:“等我死时,必须命令她为我殉葬。”这个“她”就是指多尔衮与多铎的妈妈阿巴亥。既是老汗之意思,故多尔衮不会把母亲之死的责任推给哥哥皇太极。

               二

     1626年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后并非独断专行,他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大贝勒礼亲王代善,二贝勒阿拜、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统称为“四大贝勒”。这之后皇太极开始发动对明朝的一系战争,起先并不顺利,因为那时候明朝崇祯帝重用了著名军事家袁崇焕亲赴关外指挥作战,给满州人重创。1627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发起宁锦之战,再次大败。这之后他痛定思痛,决定绕过关宁锦防线在大明国北方蒙古一代开辟第二战线。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南侵。在第一次南侵中,他利用反间计诱使明崇祯帝处死袁崇焕,又仿制红衣(夷)大炮,并建立现代化炮兵部队——重军。处掉袁崇焕以及有了新型武器后,皇太极使满州人的势力急剧扩大,不久就将都城沈阳改名为“盛京”。

      1635年,皇太极打败蒙古部落林丹汗,取得了号称是秦代的“传国玉玺”。漠南蒙古各部向后金臣服,为其上尊号博格达汗。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改国号金为“大清”,改元崇德,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建立者和开国皇帝。1637年,皇太极率军亲自征讨不服从清朝统治的朝鲜,迫使朝鲜向其臣服;从此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此后,朝鲜的亲明派势力被铲除,清军开始专心进攻明朝。拿下朝鲜后,皇太极并没有放松对明朝的进攻,1641年7月,他又带病指挥松锦之战,在松山大败明军,生俘明大臣洪承畴,并让洪归顺清朝,成其重要谋士。

     关于松锦之战之惨烈,《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此役为后来清朝灭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础。《清史稿·太宗本纪》评价皇太极是:“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    然而,皇太极连年征战,苦心操劳,身体也随之垮下,松山之战受作后再也没有起来,1643年脑中风病逝,时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皇太极与庄妃所生的的6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顺治。


                  

       多尔衮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儿子中,也是极具才能的一位,在对外征讨掠地的军事方面不亚于其兄皇太极。皇太极在继承汗位之后,就开始有意带着年少的多尔衮到前线去历练,让他在战火中学习提高。17岁那年,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蒙古有功,被“赐以美号”。此后,皇太极对多尔衮多次委以重任,扶持着多尔衮一步步成长起来,以至于慢慢的他的功劳可以与皇太极的长子、比他年长3岁的豪格相比。有了战功,皇太极先是提拔他为辅政王,后来再成为摄政王。应该说,皇太极待这个弟弟多尔衮很是不薄,甚至超过了对他的亲生儿子豪格。这主要还是因为在皇太极看来,多尔衮是一个才堪大用之人,清朝的对外扩张、进军中原还要仰仗这位勇猛精进的小弟。
    皇太极主政17年间,几乎所有王公贝勒都受到过严厉处罚,最信任、也最有出息的儿子豪格曾经三次受到过降级、罚款的处分,而多尔衮只受到过一次。事情发生在公元1641年,皇太极确定了对锦州长围久困的战略,意图迫使锦州明朝守军弹尽粮绝后不战而降。谁知,时间一久,锦州城内被围的人们受不了,城外围城的人们也受不了了,结果,领兵主帅多尔衮和豪格等助手商量后,撤除了包围。皇太极知道后勃然震怒,他把多尔衮等人调回来,不许进城,在城外听候处置。最后,多尔衮的睿亲王爵和豪格的肃亲王爵被降职罚款。其他三十多人受到处分。多尔衮诸人拜托范文程等多次求情,方才挨过这一关。 
      公元1638年8月,皇太极派遣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左翼兵伐明。大明总督、著名的卢象升和总督吴阿衡,就是这一次战死在多尔衮手下。多尔衮攻克山东重镇济南,前后只用了一天时间,生擒德王朱由枢,并陆续攻克城池五十余座。他的军功,使素以勇猛善战著称的豪格、阿济格、多铎等人全部相形见绌。
     多尔衮不是一个只会带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政治头脑也远在其他王公贝勒兄弟子侄之上。崇德元年、也就是皇太极改金为清的1636年,第二次征服朝鲜时,多尔衮率领刚刚组建的水师一举攻克江华岛,俘获朝鲜王妃、王子、宗室、妃嫔等。多尔衮一改多铎等人大肆屠戮、侮辱俘虏的做法,严令部下对这些妃嫔、宗室、眷属待之以礼,并派兵护送,将她们交还给朝鲜国王。结果,朝鲜国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并对多尔衮大加赞赏。这一年,多尔衮只有24岁。
     而在此前多尔衮还为皇太极和大清朝立下了一个特殊的功劳。1635年9月,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他临之以威、施之以谋,导致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中华帝国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据说,这颗传国玉玺从秦始皇之后一直传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归的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受大家的拥戴,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
     由上面这些事实可以看出,皇太极对多尔衮是极为信赖,也是极为重用的,反过来多尔衮对他的皇兄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在清朝前期他们兄弟是并肩作战,再接再厉,为大清的创建与扩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友好的和睦的,至少是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矛盾与争斗的,多尔衮也没有流露出对皇兄的不满,更没有暗地里搞什么篡权之类的阴谋。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的威望也达到了顶点,他本人是否有自己登基当皇帝的想法?这一点现在真的是难以判断,有人认为他有此野心,但因为那时的局势不允许他明目张胆地去当“一把手”,他有所顾忌,因为父死子承的规矩他还是要考虑的。但是,当时有许多人都在做着皇帝梦,有人提议让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继位,代善是个老实人,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说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干;与多尔衮同母的弟弟多铎自己也跳了出来,说他也有资格当皇,结果被训斥了一顿;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当时手握重兵,又有战功,还得八大臣的支持,继承皇位的声望最高,豪格也认为皇帝大位非他莫属。

    公元1643年9月26日凌晨,皇太极已经去世五天,多尔衮在三官庙里会晤皇太极生前最为信任的内大臣索尼与图赖,推举大清皇帝的继承人。索尼告诉多尔衮:“先帝有儿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们什么都不知道。”语气坚定,完全没有商量余地。多尔衮看到这个情势,也没有多说什么,他明白必须从皇太极的儿子中找一位来继承大位,否则刚建立的清朝会出现内乱。 

                 

     为了皇位这个大问题,多尔衮经绞尽脑汁,想了许多方案。他召开重要的会议商讨这个大事,代善、多铎等人的皇帝梦想破灭之后,豪格也故意装着谦让,说自己也不够格。他原是想以退为进,说点客套话,别人再上劝进表,他就可顺水推舟地继位,可他没想到的是反对者们抓住了他的“谦让”,也来了个顺水推舟,提出他豪格的确不合适。这样以来,豪格有苦难言,再也不敢公开争执了。

     就在大家都无言以对僵持不下之时,努尔哈赤的侄子、当时已是郑亲王的济尔哈朗突然提出让6岁的福临继位,并提出由多尔衮当摄政王。多尔衮一看济尔哈朗的提议正合自己的心意,马上表示同意,并且提出让他也当摄政王,两人共同辅佐小皇帝。多尔衮的这一提议得到了那些必欲在皇太极儿子中找一位当皇帝者们的积极支持,豪格、多铎等人也不敢反对。

       那么多尔衮为什么赞同和支持立福临为皇帝呢?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一说那福临是他与孝庄皇后的私生子,因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就要把他扶上台;另一说是福临是皇太极与孝庄所生,但多尔衮有自己的考虑——立福临既可以控制在手,又给了孝庄一个面子,这一举两得的事情,于他而言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孝庄皇后与多尔衮的关系,早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资,一些野史上说,在皇太极死后,孝庄下嫁给了小叔子多尔衮,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能够接班当皇帝,但这一说法在正史上并未有记载。人们更相信的是他们之间是一种情人关系,也就是说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孝庄保持了极不正常的暧昧关系,这一点倒是极有可能。嫂子与小叔子成为情人,在历史与现实中并不少见,孝庄皇后为了她的儿子,为了大清的江山,委身于雄才大略的多尔衮于情于理都是极有可能的,更何况他们俩很早就相识。

       孝庄嫁给皇太极时只有13岁,因与多尔衮年岁相仿,经常接触,有时还在一起玩耍,成为小时的好伙伴。多尔衮对这个嫂子极为喜欢,也很是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喜爱与日俱增,他们是不是在皇太极生前就勾搭在一起,也值得怀疑。孝庄虽然美如天仙,又聪明异常,她并不是皇太极的最爱,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

      海兰珠26岁时才嫁给皇太极,那时孝庄已入嫁9年了,她们是蒙古一部落首领的女儿。对于这姐妹俩,皇太极更兴趣的是年龄大的姐姐,可惜的是这位美人姐姐在33岁时去撒手而去。她的死让皇太极痛不欲生,几次昏倒在地,这也极大损耗了他的身体,导致他在52岁就离开了人世。由此,有一种推理——因为皇太极最喜欢海兰珠,作为妹妹的孝庄心中似有不满,在多尔衮的暗中追求下,也就心倾小叔子了?当然这也没有什么证据。

    正因为孝庄与多尔衮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福临即位后得到了全方位的支持,大清也由此而迅速扩张到关内,并成功地定都北京,然后又横扫中原,直至江南各地,终于成为统一中国的又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没有多尔衮的调动策划,没有他的天才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清王朝若想取得如此快捷的成果,那是不可想象的。在这当中,孝庄当然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她以其自己的智慧与贤淑有效地制住了多尔衮的野性与野心,让他老老实实又全心全意地为大清江山服务。

    多尔衮带领清军入驻北京后,动用巨资打造承德避署山庄,又喜欢以大场面去打猎,但他早在松山之战时身体受伤从而影响了他的健康。1650年,年仅38岁的他就去世了。他死后开始时是享受着国葬,极为隆重,可是不久顺治皇帝对他进行秋后“算账”,竟将其开棺掘尸,夺其封号。有人讲这是顺治帝懂事之后有人给他讲这个叔叔与他的母亲有私情,让身为皇帝的他无法忍受;而另一种解释是——福临6岁就当皇帝,可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中,他的皇帝也不过是个傀儡,一直受着叔叔的摆布,没有半点自由的权利。慢慢在他长大之后,他就把小时受的窝囊气撒到了死去的叔叔身上。直到乾隆年间,才给多尔衮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可这对早已死去的他而言,又有何用呢?至于那个孝庄皇后,则活到了75岁,是其孙子康熙皇帝为其奶奶送终。

              

    从总体上看,皇太极与多尔衮这对兄弟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他们俩的才能不相上下,可能也是相互欣赏而没有什么妒忌之意。皇太极是一个相当大度的人,他明知其弟是一个铁腕人物,他的儿子不是其叔叔的对手,可生前他没有为了儿子而除掉这个厉害的弟弟;而作为弟弟的多尔衮也明白进退曲直的道理,他从维护大清的内部团结统一之大局出发,并未利用手中的权力和非凡的才能去废除侄子,改由自己称帝,他或许内心不满足只当摄政王,也许萌出了自己坐上龙椅之想法,可他还是忍隐不动,维持着“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所以,从清王朝自身的统治来讲,他是一个以大局为重的人。

      清朝皇室内部,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兄弟之间残杀的事情如同汉族人的宫廷斗争一样,从来没有停息过。皇太极与多尔衮这对兄弟没有相互残杀,而是彼此激励,这也实属异数,这一方面是由那时的形势所致,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两人的胸襟。他们是谋大事顾大局而不在乎个人得失的政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