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作文强化训练的步骤和方式

 江山携手 2018-08-22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复习中,我们采取下述步骤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写作强化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作文强化训练的步骤

1.完全自由作文,纠正学生不良书写习惯

许多学生书写不规范,或文不加点,或不给标点以应有的地位(不占格),或满篇不规范的简化字,或“龙飞凤舞”极难辨认……要改变不良书写习惯需要花点力气。首先,向学生讲清书写规范工整、保持卷面整洁在作文评分中具有重要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作文,只在书写方面提出严格要求。此时,可以开展硬笔书法竞赛,并展览获奖作品。同时,将书写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作文不记名公开展览,用鲜明的对比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

当然,作文的整个训练过程都要强调书写的规范、工整。

2.限时定量自由作文,训练书写速度

有的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养成了“冷水泡茶——慢慢来”的不良写作习惯,这根本不适应高考。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我们让学生自由作文,但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字数。要求可以先宽后严,逐步提高。

3.文体入格训练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见的各种应用文,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话题作允许考生自选文体,但写什么文体要像什么文体,不能“四不像”。

4.限时定量条件作文,综合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考绝不会考自由作文,学生必须学会条件作文,要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条件写出字数达到规定要求的作文。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训练内容也是丰富的,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审题、立意、结构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强化训练,先单项,后综合。

二、作文强化训练的方式

1.大容量的审题训练课

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的指导是必要的,但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不是缺少写作基—础知识,而是因认识能力不高而造成审题不准,或立意不新,或挖掘不深。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开设审题训练课和多角度立意训练课。

出一个作文题目(老师出、学生出可以),让学生审题,写出简明提纲;然后让几名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审题思路,让学生互相启发;最后教师再谈自己的意见,作总结。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容量大,节奏快,一节课可以进行好几个(组)题目的审题训练,深受学生欢迎。

2.多角度的立意训练课

“横看成岭侧成蜂,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对同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观察思考。因此,给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能有效地得到提高。每次上这种课,学生都积极思维,课堂气氛很活跃。

3.高效率的作文竞赛课

把竞争机制引进作文课,同样能带来高效率。或教师出题让学生作文,时间一到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再作评讲。如果教师手头有报刊上发表的中学生同题作文朗读给学生听,那就更好。或学生出题,师生之间进行竞赛,到规定时间后,让两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再朗读“下水作文”,并向学生说明自己审题立意的思路;这种“现身说法”也很受学生欢迎。

4.时文阅读评析仿写课

我们经常找一些报刊上的短篇时文阅读给学生听。在阅读之前,把题目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我写这个题目,会怎么写?运用那些材料?两三分钟后再读,然后对时文加以简要评析。也可让分析能力较强的同学作口头评析。这样做,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仓库。从另外的角度说,又培养了听的能力。

时文阅读评析随时可以进行,费时不多,收效不小。

5.一题三作三次课

一题一个重点,分三次课完成.第一次课后二小时批改一个班作文.第二次课评讲重作,之后一个半小时批改一个班作文.第三课评讲再作,之后一个半小时批改一个班作文.然后总结,佳作定为典范文.

笔者又演绎出六项技术:

其一,联比。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 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组句子,我们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

其二,泛灵。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夏季的豆荚长满门的四周。

2.夏季的豆荚挤在门的四周。

第二句生动些。表面看,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实际,却是反映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荚死掉了,因为它与作者没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荚则有灵魂了,作者将其当作“人”来交流,所以,作者用一个“挤”字表现出豆荚的可爱,豆荚也不辜负“知遇之恩”,助作者传达了愉悦的心情,这“挤”字,做是做不出来的,但有了“泛灵”意识,却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笔端。我们的文章枯干生涩,多由于极度缺乏“泛灵”意识。

其三,换元。数学中常用换元法将问题简捷化,其实换元思想并不单是运用在数学领域,神经学家为研究人的神经而用白鼠做试验,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头做桌子……自然,我们的文字也可借助换元思想而增色。因为换元可以给读者大脑输入新信息,激起大脑的“自主化”加工。不妨看下面两组句子:

1.我的生活还是老样子。

2.我的生活“涛声依旧”。

两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见达观,形象感强,读者大脑获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词、成语典故、诗文词曲等来换元,语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错。汉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时仅仅是倒错一下词句的语序,尽管表意并无多大差异,但情趣、意味则完全变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倘若将莎士比亚这句名言倒错回正常语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则高下自分。前文所举的李白诗句“峨嵋山月半轮秋”之所以诗意盎然,也正是倒错的作用。其实,诗歌中常借助倒错获得新奇妙语。“黄叶蝉吟晚”是诗,而“黄叶晚蝉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我便来敲你的夜晚……”是诗,而“是你教我学会了敲女孩儿的门/于是夜晚我便来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强化。强化其实是通过增加修饰成分或换取称谓将事物细化、形象化。举例便知,“一只狗”自然不如“一只卷毛狗”形象,而“一只黄色的卷毛狗”自然又具体些。“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一个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书。”这一句不能为我们提供除现成文字之外的任何信息,但,如果将书的名字写出,我们就可以对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读《围城》和读《第一次亲密接触》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线,两支竹签,可以织出各样的毛衣;几粒石子,几条经纬,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样复杂的棋,更何况我们拥有几千上万的汉字呢?

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术,写作便不再“谈虎色变”。但是,若以为技术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因为写作背后生命状态的获得才是写作的根柢。而养根之法在于三种对话:是通过阅读与大师们对话;是通过参与与生活对话;是通过灵魂让原我与超我对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