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2015年高考考前作文指导资料

 大大小毛孩 2015-09-01

2015年高考考前作文指导资料

 

 

弁言:此作文材料体量较大,耗时甚久,其间数度欲弃,终而于高考前夕竟毕。此材料之文字录入,得 姜来凤老师及李儒达、李炯辉、李育桦、张春粤四位同学帮助,于此谨表感谢。材料中所提之作文技法及文章评价,限于本人之浅薄,当有谬误处,阅者宜自择取。材料之文字,未及校对,故当多有错漏及不妥处,幸诸君体谅。

 

 

这是2014——2015学年最后一份语文高考备考资料,所以我特别慎重。

为了这份资料,我一直在酝酿、思考、准备。其间又因家中电脑故障的缘故,拖延至今,方得以起笔。

我曾与同学们说过,我或许可以猜中高考题目。其实,那仅缘于我的一些心灵感应的经验。而更真实的事实是——我反对猜题。只要腹有诗书,何题而不能潇洒应答?猜题者,既难于猜中,纵便猜中,若胸无点墨,亦徒叹奈何。而且,命题者必然密切留意猜题者之动向,以求不使被猜中之。故而,近段时间极热之“传统文化”命题,极有可能是不考的。所谓“大热是冷”,即如是。但我们所备的“文化”素材,亦可用于高考作文中——“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大凡人生之现象与经验,皆可由“文化”思考而达至深刻也。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化是生活经验与智慧的沉淀和萃取。故而由“文化”而透视一切人事,则必有深广度而于万千作文中卓然独立也。诸子,须记

这一年来,我极少教授作文以外之知识。个中缘由,是我觉得“老师”是有许多的,我不必每样老师都充当。我们手中的课本、复习资料、字词典皆是老师,且皆是比我高明之老师,同学们只要用心去自学即可。故而我不讲这些同学们可以自学而晓的知识。我要讲的,是以上“老师”讲不好的、同学们非能自学而明的知识——作文。如果不是我狂妄,那么大约事实可能如此——我也许比同学们手中的许多作文资料书要高明些。大凡编写高考作文指导资料书者,多浅薄而无才。仅于商业利益故,抄摘剽窃粘合一贯之陋见劣法,遂以为“作文宝典”而广售天下。是亦荒谬矣!而若众师亦无辨识之才,欣然以燕雀为鸿鹄,则天下谬种流传矣!

我之作文教学,不屑上述之“作文宝典”。乃求言之既出,必有己见。以之故,乃以授高明之写术为要务,以高分作文为追求也。然所谓“高明”者,相对而言已。我之于作文技法,亦所谓“只识之无”之浅陋者也。惟不懈求进,不怠于满,故我之作文教学,月异年新,不竟无止也。以下所论,乃我新近之作文心得,其承前而来、推后而高,可谓生逢其时也。

 

一、作文需照见时代之精神

时代的大发展,见迹于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已随时代而变化,与时俱进者风流,守旧不前者落魄。

这一点,不但反映在高考作文命题上,也反映在高考作文评判标准上。

在命题上,将循着“无审题难度,有思想深度”的思辨型题目方向发展。命题者不再于审题上难为众考生,但将继续突出对考生思维、思想力的考查。这其实是继续向西方国家高考命题学习的深化。西方国家高考作文命题着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即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的对象是矛盾,揭示矛盾是具体分析的前提。以下是孙绍振现先生《从作文命题看中国与西方之差距》的节选:

对比法国、美国和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的区别是很有趣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具有明显的抒情的、诗意的、审美的倾向,基本不涉及理性的抽象,即使蕴含着某种智性的内涵,也总是竭力以感性语言和生活现象为题干。而美国和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却并不追求任何诗意,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即使涉及某种现象也常常是概括的,而不是具体特殊的感性场景,抒情的诗句出现在作文题目中,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考核的重点,并不在感情感觉的审美价值,而是提示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观点来。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不能发展(develop)自己的论点,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resioning,supouting)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consistent)推演中,使之深化(insightrfully)。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orderly,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focusing)上,是不是自如地(smoothly)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varied)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variety in sentence structure)。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而是提示(prompt),他们的要求,不是按题为文,而是讨论(discuss)和评论(comment);很明显,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从文类来说,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再看法国高考文科类的一道作文题目:“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又如新加坡高考的一道作文题目:“中国的崛起是近年来对世界最大的威胁,请评论。

近年来,我国的高考命题也很明显地向西方思辨式作文命题靠拢。尤其是广东,无论是2011年的《回到(回不到)原点》,还是2012年的《如何活得有趣而有用》,还是2013年的《捐助和受捐助的不同态度》,还是2014年的《数码相片(科技)是否稀释珍贵点滴(情感)》,都是思辨性极强的作文题目。如果我们不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而仅是满足于那种早被证明是错误的、正在淘汰的“分论点并列+例子”式写法,那简直是在自寻死路。而批判性思维,却能使讨论的问题获得深化思考和合理性建议。

如2014年高考作文《数码相片(科技)是否稀释珍贵点滴(情感)》,如果我们以批判性思维思考之,则我们可以作以下批判性论证:

1、科技是什么?情感是什么?科技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情感是人与人经交往而产生的感情。

2、科技和情感的关系。情感由人与人的交往而产生,情感是人与人关系的对应物,故而情感稀释与否,并不与科技直接关联。

3、但人与人的交往中,使用了科技。尤其是当代,科技成为情感产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故科技间接介入了情感的稀释与否。

4、我们之所以觉得科技有可能稀释情感,是因为我们交往中对科技的使用方式很重要。因为科技同时具有方便交往与替代会晤交往的作用,而一旦会晤交往被科技广泛、长期替代,则人与人无法产生必须经会晤交往而产生的浓厚情感,已有的浓厚感情也有可能因为科技的替代会晤交往作用而稀释。

5、如此说来,科技是有可能稀释感情的。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重新审视我们对科技的认知及纠正我们滥用科技的生活方式。

如此批判性思考,则较能深入地论证好“科技是否稀释情感”的论题。这种批判性思维浓重的思辨型命题,必然是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大方向。而这种思辨型命题批判(非单纯的否定性批评)的对象,必然是当今时代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它的时代性是毋庸置疑的。

正是这种思辨性命题的成为高考作文命题主流,高考作文评判标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以往盛行的那种抒情化的作文,被认为是不具批判性思维而被否定。以此为依据,以往的一些高考满分作文,如果以现在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则有许多是不堪考验的。别林斯基有言:“在所有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经不起时间考验,说明了当时的评判标准是有问题的。

而具有批判性思维、推论逻辑严密但文采不扬的议论文、议论散文、议论性杂文,则渐受青睐。这是作文评判标准的巨大进步,是理性的回归与张扬,是中国融入世界潮流的体现。如这次“有两块蛋糕”作文,它的参考答案是很落后的,因为它们都缺乏批判性思维。如第二个人,他把两块蛋糕都给了更饥饿的人,我们的参考答案是“应抛弃私心,学会关怀和分享”,这是很没有批判性思维的。而我们的一些同学却很有思辨深度,他们指出这样做不妥,因为这样会饿死自己,这样做是愚蠢的。这些同学进而剖析:什么是行善?行善的底线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既发展好自己又很好去行善?这些贴合时代的深度的批判式思考,是那种单纯赞美、提倡“抛弃私心去慈善”的抒情式作文望尘莫及的。在高考阅卷场上,也必然以此类长于批判性思维之作文为佳。

批判性思维批判之对象,必然是关乎时代之种种议题即便命题者没有明说要结合时代思考论证,我们也必须是结合时代而论的作文需照见时代之精神,无论这些精神如何,我们都需照见它,批判它。由此,我们才能很好地履行作文之时代使命。而此作文之时代使命,正是是作文永恒价值之所在。那些很快被淘汰的高考满分作文,它们并没有照见时代之精神、完成时代之使命,所以被时间无情地淘汰了。

 

二、平常(稳重)立意,深度思考

审题常是一桩伤心事。

其实审题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一些同学把它复杂化了,疑神疑鬼,想入非非,结果完全抛开题目的限制、题目内容来立意,结果跑了题,毁了语文也毁了整个高考。这是亲者痛仇者快之事,我希望它不要发生在我们同学身上。

关于审题,我以前也说得够多了,所以这里只是简要复述。

1、审题要谨慎,不可一看题目马上就确立主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细读题目几遍,找出主要对象、事件,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然后再谨慎立意。

2、题目往往是有限制的,我们必须在此限制范围(材料内容范围)内立意。如2015广州二模作文“面对同一项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它的限制性内容是“面对同一项活动”,舍此而论,即为离题。许多同学离题,多是因为没有发现、重视此限制性内容。

3、不要一确定立意,就想着有什么例子可以作论据。而应该是在确定立意后,拟好题目,再思考文章思路层次,并把它写成提纲。思路清晰了,写起来就顺畅,顺畅则事例自来。

4、选择立意角度时,不宜求新求深求奇,而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那些即使平常但绝对不会跑题的角度。如这次“临门一脚”的“有两块蛋糕”作文,我们选择从第二个人的“应有爱心、乐于助人”、第三个人的“要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基础上,追求精神财富”的角度来写,跑题的几率就极低了。高考不是智科竞赛,不必以险求胜,而应以稳重为佳。

但我所言的“平常(稳重)立意”,并非要大家放弃“深度思考”。实际上,若同学们稍作回顾,便可发现我的作文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同学们“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深度思考、论证”。看似“平常”之立意,正乃“深度”思考之嘉所。常人于“平常”处,多熟视无睹而轻忽之,而此,恰乃宜于深度思考而出新意处。古人言“常中见新”、“凡中见奇”者,乃是也。

然要“平常处见深刻”,则需符合三原则:一曰批判现实原则;二曰解决问题原则;三曰内剖原则。

★批判现实原则,即是所思所论,应是对社会现实命题之批判性思考。唯社会现实之命题,方有其社会价值。唯批判性思考,方能深刻而接近真理。陈四益有《时文》如下:

巩生,闽产也,诚笃好学而昧于知。尝宿城南开元寺,寺僧明觉颇识字,粗通文。一夕,生读龚定庵《明良论》,吟哦反复。翌日,僧谓生曰:“昨夜读时人文耶?”对曰:“非也。是前贤文。”僧异之:“何句句道着今日事!”次夕,生诵科墨时文,僧款关而入,曰:“君读前贤文耶?”生曰:“误矣。今诵时文。”僧复异之曰:“噫!何句句不着今日事!”

陈四益先生所讽刺之“时文”,即是与时代、现实无关之空话、套话、假话之应试作文也。这类“时文”,涂脂抹粉、矫揉造作、没心没肺,早为世人深恶痛绝。如此次“临门一脚”考试“两块蛋糕”作文,若我们不加思索去否定吃掉两块蛋糕者、颂扬把两块蛋糕皆捐献者,则境界高是高矣,却乃不食人间烟火之“高”,唯圣人、圣徒方能做到。常人若这么做,则饿死全家了。所以这种立意其实是不符合现实与时代的,我们纵然把嗓门喊得再高,格调提到九天上去,也是假话、空话、“伪高尚”。但若以批判现实原则观之,则很有可能得出教合理之论证。而且,这种基于理性批判思维之批判现实原则,是达至深度、深刻之地之必须。我们读李银河先生(王小波夫人)之文章:

存在与占有

在很早以前就读过以“存在还是占有”为主题的书,为这一命题所深深吸引。

人们在世间生活,总是希望占有很多东西,占有得越多越好。要很多很多的钱,很多很多的权,很多很多的名,多到用不完的衣服、食物、房子、车子。看有个香港影星有8辆豪车,每天换着开,一礼拜都轮不完,有这个必要吗?真的很有趣吗?不就是代个步吗?

中国人被世界横向比较时评为最看重物质的人,令人汗颜。我想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种:

原因之一是我们曾经过于贫穷,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走下坡路,这个地位的下降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相对地看,西方由于工业革命而蒸蒸日上,我们由于是个科技落后的农业国而地位相对下降。绝对地看,由于外族入侵、战败赔款、国内战乱,搞到了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的程度。解放后,由于国家很穷,又缺乏集体经济的经验,不得不实行供给制,配给制,粮票和各类副食品票证一直实行到80年代末。总之,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过是刚刚达到温饱线。人们在未达温饱线的时候,当然要看重物质,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总要先吃饱饭嘛。

原因之二是没有宗教信仰。中国人大多数是无神论者,而无神论对人生的看法就是只有现世没有来世的,人死如灯灭,人所拥有的只有今生今世,再无其他。而世俗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很俗,很物质。中国有很多俗话都非常令人震惊,比如“好死不如赖活”,公然鼓吹苟活,人不会为什么事情献身,更不会为精神方面的事情如理想献身,因为知道活着就是一切,死了什么也没有。历史上虽然也有舍身取义的人,但他们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像虫子一样活着,看重的只是物质生活。

原因之三是社会分层标准稀少,只有富贵两项,要成为社会的杰出人士,非富即贵,没有其他可以进入上层的途径,就连艺术家的好坏高下也要用是否在商业上成功作为标准,社会心理会认为,赚不到大钱的就不是好艺术。结果就没有为纯文学纯艺术留下多少空间,如果要想搞纯文学纯艺术的,就要下定当烈士的决心,很可能穷愁潦倒,不知所终。所以大家都显得很物质,不敢追求纯精神。

把存在这个价值拿出来与占有这个价值相对立,就是要提醒人们,只关注占有,不关注存在,是人生目标的错位。因为很多人的一生只是占有了很多的东西,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这是李银河先生对社会现实命题的批判性思考。它并不高调,却很可能是深刻的。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该是基于对社会现实命题的思考的。所以我在讲作文时,提到一种新的写法:切入现实,批判现实

我们许多作文指导书提倡“引→议→联→结”、“正→反→联”,都有个“联”的成分。但是这些“联系现实”,并不处在论证的主体部分,而仅仅是凑字数式的次要的配角。也就是说,这样的文章所关注的还是“联”之前的宏言大论——而这些宏言大论却非针对现实命题而仅是围绕某个“高大全”式概念或“教义”而论的。所以我们的应试作文盛行假大空——不接地气,只是一味“崇高”。“吃掉自己的两块蛋糕是私欲膨胀,是不好的”,我们的高调就是这样出来的——论者没有看到这两块蛋糕是主人的权产,而且他也饿了,而只是一味要他“崇高”,把两块蛋糕献出去。这种没有现实意义的“高论”,只会制造“伪崇高”——人人都说要有爱心,都批评别人把两块蛋糕吃了,都要别人把两块蛋糕让给更需要的人,可是他自己却不但把自己的两块蛋糕吃了,还不择手段去抢别人的蛋糕。

以此模式写作文,则是一开始就强调要牺牲奉献,然后列举了许多牺牲奉献的理由(好处),然后联系现实举一些牺牲奉献的例子,于是就有了结论——我们要牺牲奉献。这是典型的“时文”!而客观的事实是:我们的许多人恰恰是不做牺牲奉献之举的。这才是我们要批判思考的社会现实。也唯有切入此现实,批判此现实,才有可能获得理性与深刻。在中国,凡提倡什么,则说明社会缺乏什么。如我们“倡廉”,则说明“反腐”形势严峻;我们评“感动人物”,则说明“冷漠”社风严重;我们呼吁“公正”,则说明“不公”现象普遍。韩愈有“不平则鸣”之论,我们现代社会亦是。但要“倡廉”,则需批判思考“为什么会腐败盛行”;要“感动”,则需批判思考“为什么冷漠盛行”;要“公平”,则需批判思考“为什么不公盛行”。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但“症”在“腐败”、“冷漠”、“不公”,而非“廉洁”、“感动”、“公正”,我们若执后者而大论特论,则所论千万言,曾无一分钱之价值,亦于“治病”无补。唯有批判思考“腐败”、“冷漠”、“不公”之成因,方得解决问题之良方。

故我们新近之作文,以切入现实、批判现实为重要,而非以“联系现实”为次要、配角、点缀。其思维流程大抵如下:

提出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反面观照现实——为什么→怎么办→总结观点

如以“知止不殆”为主题,其论证思路大抵如下:

①提出观点:我们应“知止不殆”。

②是什么:“知止不殆”的含义是什么。

③为什么:论述“知止不殆”的重要性。此内容可与“是什么”合成一段。

④反面观照现实:既然“知止不殆”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现实那么多“不知止”的人事?

⑤为什么:全面分析“不知止”的原因。这一“为什么”可以是多层而不仅是单层的。

⑥怎么办:根据上面之“不知止”之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这一“怎么办” 可以是多层而不仅是单层的。

⑦总结观点:我们应“知止不殆”。

之所以如此设计论证思路,是因为“知止不殆”乃众所周知之真理式“概念”、“教义”,过多论证之无甚现实意义。这一主题价值之所在,乃是现实人之“不知止”风盛。故而我们要反面观照现实,求得其病因,以针石济之。如此,则可使人达至“知止不殆”也。一些同学甚至老师担心,如此论证是偏离了“知止不殆”之本。此乃错矣。事物之构成,多面而非一面也,此面之病象,病根乃在彼面也。如我们要使人“勤奋”,则需治其“懒惰”之病,治“懒惰”之病,正在使人“勤奋”之义内也,并无丝毫偏离。

如此行批判现实之原则,则解决问题之原则亦同时而行矣!而所谓解决问题原则,意谓我们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解决问题之方策。解决问题之基础在于发现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成因,基础打好,则解决问题之道亦自然而得。故而言,解决问题原则与批评现实原则是共生同步之二原则。

★至于内剖原则,如果同学们理解我反对的“外挂”式作文,则当于此“内剖”有较明白之理解。以下简单论之。

所谓“外挂”,也是一种假大空。如写“勤奋”,外挂式写法是这样的:

①提出观点:我们要勤奋。

②为什么:勤奋是一种勇气。(或者“勤奋使人成功”)

③为什么:勤奋是一种智慧。(或者“勤奋使人充实”)

④为什么:勤奋是一种幸福。(或者“勤奋使人幸福”)

⑤总结观点:所以我们要勤奋。

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它们只是在“勤奋”内涵外打转,根本就没有对“勤奋”进行精细的内剖。这样的作文,是弱智作文,只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对读者无丝毫灵智的启迪——所以我甚是鄙视这类作文。

要使“勤奋”这类平常(稳重)的立意有新意,有深度,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批判现实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另一种是“内剖原则”。

如何内剖呢?以下为参考思维程式:

①提出观点(初始观点):我们需勤奋。

②是什么、为什么:勤奋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勤奋。

③进一步思考:但勤奋又分为“愚勤”和“智勤”。

④进一步思考:“愚勤”是指方法不当、违背客观规律之勤,它越勤,则危害越大。如在条件不适合地区大力“伐林开耕”,则越是勤奋,危害就越大。

⑤进一步思考:“智勤”是指方法得当、符合客观规律之勤,它越勤,则益处越大。如在条件适合地区大力“推耕还林”,则越是勤奋,效益就越大。

⑥进一步思考:我们要“智勤”而不要“愚勤”。但如何才能做到“智勤”而不是“愚勤”呢?分析“智勤”和“愚勤”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⑦总结观点(深化观点):我们需勤奋,要做到“智勤”而不是“愚勤”。

这实际上是把“勤奋”这一笼统的概念精细内剖了。而它所达到的效果,就是所谓的“平常中见出新(深)意”。这是“外挂”式作文望尘莫及的。

又如这次“临门一脚”考试“有两块蛋糕”作文,我们可以由第二个人而立意“助人为乐”,然后作以下内剖:

①提出观点(初始观点):我们需助人为乐。

②是什么、为什么:“助人为乐”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助人为乐”。(肯定第二个人的助人为乐之举)

③进一步思考:但第二个人式的“助人为乐”是非理性的,因为他捐出了所以蛋糕,将使他陷入困境,甚至挨饿而死。这不是合理的“助人为乐”。(这里很明显地体现出理性批判精神)

④进一步思考:那么,什么样的“助人为乐”才是理性、合理的呢?

⑤进一步思考:理性、合理的“助人为乐”是在保证自己生存、生活基础上的爱心奉献。非理性、不合理的“助人为乐”是不顾自身条件、甚至完全牺牲自身生活基础去助人,这种“助人为乐”是行不通,也无法延续的。

⑥进一步思考:我们应怀着助人之心,保证并发展自身实力,才能更好地“助人为乐”。

⑦总结观点(深化观点):我们要“助人为乐”,但要理性、合理地“助人为乐”。

总之,要“平常处见深刻”,批判现实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内剖原则应该是较好的办法。

 

三、拟题

对于应试议论文作文而言,拟观点型题目较好。题目及文章之中心论点,文章紧紧围绕着题目论证即可。当然,最好能把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镶入题目中。而题目所涉及的字词内容,文章中必然要有所表现。否则,就是文不对题了。

 

四、开篇

开篇必点题。若能援引名言,更好,是作文加分之技法。但要用得贴切、自然,否则干脆不用更好。开篇亦宜由概述题目材料而引出观点。于题目材料,应作分析以证己之观点有源而无谬。此步可于第二段论述。有些题目材料,如时事类题目,应扣住此时事进行深入之分析,由就事论事,而至就事论理。有怕跑题者,可紧扣题目材料而论,亦可。

 

五、是什么

议论文之“是什么”,乃议论文之“定海神针”,起到定准论点、厘清概念的作用。许多人轻视“是什么”,以为无关紧要。错矣!以我之体会,“是什么”实乃全文之最紧要处。其乃“为什么”、“怎么办”之基础,无此基础,则无后来之“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亦可有一层深一层之递进。一些好的文章,就是“是什么”的层层递进深剖。以我改作文之经验,凡“是什么”交待得好的,其论证亦多流畅、自然、深刻;凡“是什么”交待不好的,其论证亦多滞涩、繁复、肤浅。以此而论,“是什么”极重要也。“是什么”可独立成段,也可以放在“为什么”内。其方式大约如下:

(为什么)分论点+是什么+剖析分论点+举例分析+结论(分论点)

“是什么”宜紧承分论点而阐释。

六、为什么

“为什么”不单一层,可以有好几层。它的变化极多,同学们可参考上文涉及此“为什么”的论述。我特别提醒的是,“反面观照现实”后的原因探讨极其重要,不可轻忽。

 

七、怎么办

“怎么办”也不止一层,而是可以有好几层。“怎么办”要论得好,则必然要前面的“原因分析”论得好。

 

八、主力论证段

    主力论证段一般指“为什么”和“怎么办”部分。它的段落常规写法,是“分论点→析理→举例分析→总结”。现举二例:

①因而,我们要学会两者兼之。(段首中心句)因为当两者都被兼得,则人的内心不会是空虚的,也不会变成利益之下的傀儡,而会变成有思维力的人。这样,人们更容易去满足当下的生活,更加理性地看待现实,而不会只闪烁着“金钱”二字。(析理)正如韩国当红明星池昌旭在事业取代成就之后,依然喜欢在家里手捧咖啡看漫画,陶冶自我性情。而相比之下,一些中国大妈在外国疯狂购买奢侈品则让人嘲讽。(举例分析)因而,学会将两者兼顾,则不但让人看到外在的美,更是内心的美。(总结)(为什么。“坚持物质与精神的满足”的作用)

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分论点)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析理)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正面例证)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反面例证)(曹丕《典论·论文》)

 

九、结尾

结尾宜简练。能引用名言更好。能巧妙勾点文首内容,也好。但无论如何,都应呼应标题(主题)。也可以写得稍长,自然即可,不必拘谨。

 

十、文采

一般即可。简洁为佳。千万不要卖弄文采。

 

十一、析理与举例

析理重于举例。析理为骨,举例为肉。有骨无肉,消瘦者也。有肉无骨,肿胀者也。有骨有肉,精干者也。

 

十二、为什么、反面观照现实、探求原因

应先论透“为什么”,再“反面观照现实”而“探求原因”。不宜未论透“为什么”而径直写“反面观照现实”、“探求原因”。

 

十三、书写糟糕者

书写糟糕者,拟观点型题目为佳,务必段段点题,又务必拟好段首中心句,亦可将段首中心句独立成段。

 

十四、时事类材料写法

    可以“引→议→联→结”应对。但“议”乃为“多议”,“一议而再议”,不可浅议辄止。亦可如此深化之:

引出观点→多层议论→反观现实→分析原因(危害)→提出解决办法→总结观点

此为高分之道也!

 

十五、“乌鸦变凤凰”二法

    ①“正→反→联”型,可改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反观现实→分析原因(危害)→提出解决办法”型

②“分论点+例子”型,可改为“分论点+剖析分论点+举例分析+结论”型

 

十六、思路层次

思路宜清晰而富有变化、递进。层次要丰富,三至四层,且彼此关系绵密。

 

十七、字数

写满最好。八百字45分,九百字49分,1000字54分,1100字58分。

 

十八、写完后

检查。看是否有错别字,看是否切题。若发现跑题,则当机立断删改关键词。有资料说写至二百字时停下来思考是否合题,亦可。

 

十九、命题预测

考时事可能性不大。写此次“理性”类观点对立多元型名言式题目很有可能。审题应该不难,而难在有思考深度。无论何题目,必是思辨型题目,即允许正反多元立意,但必须能自圆其说。应注意不要极端立意与论证,而应较全面去“辩证肯定”或“辩证否定”,谨记批判现实原则、解决问题原则、内剖原则。作文命题大致分直接提供观点型与提炼观点型。若为前者,可于命题者提供之参考观点之一而立意论述。若为后者,则需紧扣其关键词句(或蕴含之关键词句)立意论证。但无论如何,紧扣材料内容来立意论证则必不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