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国际院士港聚集尖端人才

 找东西zdx 2018-08-22
青岛国际院士港聚集尖端人才
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2016.11.29 星期二

    在位于李沧区金水路171号,有一个占地面积约88亩,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建有26栋多层办公楼的园区,是青岛市内唯一一个多层、低密度、高舒适性花园办公园区。截至11月21日,这里汇集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和高精尖项目,已有40名海内外院士前来考察,成功引进了10名海内外院士落户,13名院士正在深度洽谈。
    从今年5月设想,6月3日正式启动,不过短短半年时间,青岛国际院士港初见规模和成效。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由心怀疑虑,变成了交口称赞:今年,青岛国际院士港是李沧区确立的重要创新点之一,被外界点评为“不走寻常路的选择”,袁隆平等享誉国内外的知名院士进驻,有力提升了李沧的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
亮点:
“杂交水稻之父”来青种海水稻
    “这幢楼是袁隆平院士团队的,目前正在紧张的装修,预计年底挂牌,明年投入运营。”青岛院士港的工作人员指着园区内的16号楼向记者介绍说。今年10月份,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项目签约落户李沧区青岛国际院士港,研发中心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牵头整合国内外在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领域顶尖科技人才,建设一流研发团队,创建国家一流的产学研基地,打造世界领先的科研和产业化应用平台。
    “我们计划在胶州湾北部沿海处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和相关实验室设施设备,项目启动资金1亿元,远期项目投资规划将超过20亿元。届时青岛将成为全球新一代水稻种业的研发中心、总部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栋这样告诉记者。该研发中心计划于2016年底挂牌,2017年投入实施运营,4月份将开始进行海水稻试种,计划三年内实现亩产200千克。
    “青岛的条件非常好,又在海边,我们的试验地就放在海边,青岛还有一个优势,青岛的科技人员水平高,又比较多,把这些优势团结起来,发展海水稻。”张国栋表示。在未来的世界粮仓计划中,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将作为核心承担单位,落实品种研发、品种输出和产业化海外推广等重要职能。
转型:
改“经营总部”为“经营院士”
    在全域统筹、三城联动城市布局下,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李沧区进入 “告别大工业”的时期,并与市南、市北共同肩负起“做优做美胶州湾东岸”的重任。从工业底色浓重的传统工业区转向现代服务业区,如何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平稳换挡是个难题。
    暂且不论李沧区具备怎样的区位优势,就是搬迁企业带来的“经济缺口”——李沧区列入搬迁改造名单的企业共有55家,占全市搬迁总量的50%,几乎搬走全区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也足以令全区上下大伤脑筋,更何况现有的工业家底也非殷实。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李沧区共有工业企业1173家。从行业看,70%以上为传统机械、化工行业,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低创新、低附加值是李沧区工业产业体系的典型特征。
    与兄弟区市相比,李沧区位优势并不被看好。那么,院士缘何对李沧区“栽”下的这棵梧桐树一见倾心?李沧区决定寻找着自己的产业突围路径:改“经营总部”为“经营院士”,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
    记者了解到,院士港的定位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国际、国内院士及团队,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专注创业”的运作模式,力图通过院士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的连锁效应。
    院士港近期频频“有凤来仪”,令人感觉有些难以置信,其签约速度同样是出乎意料:不到两个月,王玉田院士决定落户院士港;周寿桓院士作出决定也不过两三个月;袁隆平院士看了院士港后,当场拍板入驻;李长明院士与院士港接洽两周即作出选择……
    而且,每一位院士皆是叱咤各个领域里的“大腕”:王玉田院士是国际著名神经领域科学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周寿桓院士是著名的光电子与激光技术专家,研发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李长明院士主要研究洁净能源和先进材料,先后主持了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基金项目30多项;袁隆平院士更是无需赘言,“杂交水稻之父”的赫赫盛名享誉国内外……
效果:
稳扎稳打形成院士集聚效应
“凡事要做好,就要抓住最关键的矛盾。我们之所以相信院士港能做成,是因为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找准了院士最在乎的是什么。 ”青岛国际院士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都文杰说。其实,无论是招商还是引才,“拼”的无非是环境、政策,李沧区也不例外。但是,李沧区注意把脉“独到优势”。从惯性思维上看,李沧区的引才环境与沿海而居的区市以及一些后发区市相比,似乎并不占先。
    但是,从院士工作和生活角度来看,李沧区却比较有优势:这里虽不是繁华区域,却无空间受限、交通拥堵等城市弊病,虽不像后发区市那样空间充裕,但也比较宽裕,而且又多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具体到院士港的园区环境,这里是一处低密度办公园区,26座带独立庭院的单体小楼,每座都像是为院士“量身定做”的科研、工作、生活的结合体。李长明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既要有工作环境,也要有生活环境,院士港二者兼备,所以我们两周就决定来这里创业。 ”
    就政策而言,李沧区对每个院士项目“一事一议”,提供的“妈妈式服务”以及科研项目的资金融资、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政策令院士们津津乐道。
    “院士集聚效应”也是院士们赞为创新之举的原因之一。王玉田院士最为看重的就是这一效应:“现在,科技是多方面的合作交叉,高精尖的学科和研发团队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产业化效应才能放得更大。在院士港,有各个领域的顶尖团队聚集在一起,这是创业的绝好条件! ”
    此外,入驻院士们不约而同地道出选择院士港的另一关键理由:从院士港看到了青岛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抱负,以及为科学家搭建平台的付出和担当精神。据了解,周寿桓院士与李沧区商谈时,并不是特别关心优惠政策。李沧区看出老院士的心思后即刻表态:“如果项目出现波折,我们全力配套服务。 ”周院士听闻后也是当即回复:“科研不取得突破,我别的什么优惠都不要! ”
规划
培育千亿级产业链
    “该项目被李沧区重新定位为‘青岛国际院士港’后,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都文杰介绍说。李沧区希望借助此项目的运作,培养出一批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培育出千亿级产业链,建设国内一流的院士聚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根据未来发展要求,青岛国际院士港进行了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包括院士创新创业区、博士创业孵化区、创业加速区、人才公寓以及商务配套区。
    众所周知,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积极的因素。有什么样的人才资源,便有什么样的城市竞争力。当前,各地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在如此背景下,将引才标准定位在人才的“塔尖”——院士,规定“非院士不得入驻”,并以每年常驻3个月以上的全职院士为主——此举在全国也属罕见,更何况是在“虽有主城区之名,却无主城区之实”的李沧区。
    “一个院士带着一个研发团队,带着一个主导项目或一批衍生项目,又加上我们前期的慎重筛选,如果推进顺利,很有可能形成百亿级、千亿级甚至是万亿级的产业链,而且我们引进的院士全部是青岛以外的院士,并且是‘全职院士’。”都文杰对此信心满满, “一期实现30名左右院士入驻,二期实现70名左右进驻,用3到5年时间实现百名院士进李沧,真正把李沧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院士区。 ”
    如今,院士港已经成为李沧区最靓丽的名片。
本版撰稿 记者 景虹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