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大学,你欠他一座铜像

 昵称49267 2018-08-22
​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一个房产开发商赔本建了一所大学!现在这样的开发商已经绝迹了!

武大,欠沈祝三一座铜像

    我对武汉大学的热爱,不亚于这所学校的学生。    
    不止是珞珈山的秀美,东湖的旖旎。不止是樱花在春天里绽放,不止是银杏在秋日里绚烂。我常常伫立仰望那些巍峨而宏伟的老房子。
    我时常登上樱园的平台,远望对面的法学院的圆顶。转而又跑去法学院,反向眺望老图书馆和樱园。建筑之美,美不胜收。
    是谁为我们留下这么美的建筑?以前并不知道建筑者谁。直到有一天,我从武汉文史资料中看到一段故事,才深深地记住了一个名字——沈祝三。
    沈祝三,浙江宁波鄞县人,其父早丧,家贫,随舅父至上海谋生,受雇于协盛营造厂包头黄金记,由此开始踏入房地产业。
    1908年,沈祝三在汉口创办汉协盛营造厂。因为重信义,重质量,重方法,汉协盛很快成为武汉房地产业的“龙头”。这么说吧,武汉外滩上很多漂亮的老房子,差不多都是汉协盛盖的,包括汉口汇丰、金城、横滨正金、四明、台湾银行、汉口电报局、汉口总商会、璇宫饭店、捷臣洋行大楼等等。功成名就的沈祝三在当时可谓是富甲一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1930年,沈祝三接到一笔大生意,他通过激烈竞标,成为武汉大学的承建人。
    这项浩大的工程包括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大楼,还有图书馆、体育馆、六栋男生宿舍和一栋女生宿舍、18栋教师住宅楼、学生饭厅及礼堂。
    历史的安排,让踌躇满志的沈祝三在与武汉大学的情缘中,将汉协盛的辉煌推向了顶峰。然而,命运的覆辙,又很快把汉协盛推向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其实当时沈祝三患青光眼已双目失明,犯不着再去折腾,他只需在汉口的大都会里安享晚年便可。何况修建武大困难重重。
    当时总体工程造价400万银元,而业主方,中央和省政府特拨经费只有150万银元。这是其一。
    武汉大学建在珞珈山上,沈祝三中标时漏估开山筑路的费用。这是其二。
    1931年,武汉遭遇水灾,又逢经济危机造成原材料大幅上涨。这是其三。
    这三重困难并没有挡住双目失明的沈祝三,他坚持每天从早到晚坐在办公室,指挥调度工人干活,所用进口石材眼睛看不见,就用手去摸。      他还非常固执,坚持“三不原则”:不主动向业主提高造价,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不拖欠建筑工人工资。
    房子盖着盖着资金断了,他就将自己三元里、三多里房产和砖瓦厂抵押给银行,取得贷款40万银元,让工程得以继续。
    1932年1月,武大新校舍一期工程如期竣工。沈祝三还信守承诺,奉送水塔、水池两项工程。就是绝口不提亏本的事。
    1932年5月26日,武汉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蔡元培先生在典礼上称赞珞珈山新校舍是国内最漂亮的大学建筑。武大时任校长王世杰在开学典礼上特别提到:“沈祝三的亏累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可惜本校的经费也在十分困难中,无法补偿他。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他,当时肯以比较低廉的标价,担任这个巨大的而且困难的工程。
    为了修建武大,沈祝三从一代富商到一贫如洗,负债本利滚成100万银元。
    此后,武汉沦陷,汉协盛经营更加萧条,沈祝三靠变卖存料才还清负债。1941年,沈祝三在汉口去世。
    有人说沈祝三的晚景太凄凉,听这故事有如在听“二泉印月”, 当时很多人也劝过他,认为“毁家兴学”不值。
    值不值的事,自有后人评说。
    我倒是有另外一种猜想,沈祝三的亏本买卖,带给他的不一定全是痛苦,他一定有他的乐趣所在:我给洋人盖了一辈子房子,今天我就要给自己国家盖一所最好的大学,这是一件多么过瘾的事情啊!
    很难想见,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宁波人,居然给一座城留下那么多的坚固而美妙的传世建筑。他靠的不仅是过人的才智,更多的是做房子的本心。那就是我盖的房子,一定要比我的肉体活得更久长。
    遗憾的是,不仅在武汉,沈祝三鲜为人知,就连武大的很多学生也不知道沈祝三何许人也?一个伟大建筑者的本心、良心、匠心不当被埋没。他的处世价值在今天依然弥足珍贵。
    武大,你欠沈祝三一座铜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