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育儿焦虑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空山新雨r5xvy1 2018-08-22

前有马雅舒360度无限溺爱:怕孩子受伤,把客厅和餐厅的家具全部收起来,全家坐在地上吃饭;平时对米雅过度宠爱,要上学了,还不会上厕所……

后有朱雨辰妈妈39年如一日放弃自我的强势宠爱:每天凌晨四点给儿子熬梨汁;儿子拍戏,带锅跟组做饭;择媳标准严苛,干扰儿子感情……米雅越来越敏感,而朱雨辰39岁了仍然“长不大”。

这两个妈妈都患有非常典型的育儿焦虑症——担心孩子吃苦、受伤,想给孩子全方位无微不至的照顾,恨不得人生都替孩子过。

其实,像马雅舒、朱妈妈这样的父母在中国何止千千万万,从孩子小时候的穿衣、吃饭、写作业,到长大后的工作、结婚,全都一手操办,他们不理解孩子,担心孩子做不好,担心孩子不如别人……只剩下焦虑、焦虑、再焦虑!他们的口头禅是“他还是个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轻则自卑、敏感,重则生活不能自理,沦落成巨婴。

怎样教育孩子?怎样治愈育儿焦虑症这里给大家推荐一套科学的方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经过近一百年的实践检验,比尔·盖茨、彼得·德鲁克、乔治·克鲁尼等一众名人深受影响,可谓育儿界的常青树,理论 实践 案例,不晦涩、成系统,分分钟可上手。

0-2岁

孩子秩序敏感期,你注意到了吗?

儿童对秩序极为敏感的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神奇的阶段,这种敏感在孩子1周岁以前就出现了,一直会持续到2周岁以后。

儿童的秩序敏感期,可能发生在出生后第1个月内,婴儿看到东西放在适当的地方时会显得激动和愉快,这就是敏感期的积极表现。

秩序敏感期的存在,通常可以通过儿童遇到的阻碍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而且大部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都会和敏感期有关。

有这么一个例子:主人公是一个大约6个月的女婴,有一天,她看见一位女士走进她所在的房间,把伞放在了桌子上,于是女婴变得焦虑不安,盯着伞看了一会儿就哭了起来。这位女士以为女婴想要伞,就微笑着拿起来递给她,但是女婴把伞推开了继续尖声哭叫。大人们费了好大力气安慰她,可是毫无作用,她变得越来越烦躁和激动。

怎样才能平息孩子的怒气呢?她的母亲凭着敏锐的心理洞察力,把伞从桌上拿起来送到另外的房间,女婴立刻就平静了下来。原来让她恼怒不安的是伞被放到了桌子上——如果某件东西没有放在孩子记忆中应该放置的地方,就会让孩子极为不安。

1-3岁

阻止孩子爬楼梯,她为什么会哭闹?

有位妈妈曾经对小女儿发脾气的问题困惑不解。孩子学会走路没多久,每当她看到阶梯都会尖叫,当有人要把她抱上去或抱下来时,她几乎都会又哭又闹。

在这位妈妈看来,当小女孩被抱上或抱下楼梯时,似乎没有什么理由让她变得这么爱哭和狂躁,也许只是某种巧合。但是很明显,小女孩只是希望自己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她对台阶更感兴趣,她可以把手放在上面,或者坐在上面。

1岁半-3岁
孩子只是在无意义地重复吗?


一个18个月大的男孩,他发现一摞刚刚熨烫好的餐巾整齐地叠放着,就拿起一块餐巾小心翼翼地捧着,并把一只手盖在上面,斜穿过房间到另一个角落,把餐巾放在地上,说:“一块。”然后原路返回,这显然表明他正被某种特别的敏感性指引。他穿过房间,以同样的方式拿了第二块餐巾,以同样的路线走到墙角,把它放在地上那块餐巾的上面,又说了一声:“一块。”他重复着这种搬运方式,直到把所有的餐巾都搬到了这个角落。然后,与这个过程相反,他又把这些餐巾一一放回了原处。

另一个让儿童着迷的“基本”工作,是拔出瓶塞子再把它塞回去,如果这个瓶塞是雕花玻璃的,能反射出彩虹的颜色,孩子就会更加着迷。拔出瓶塞再塞回去的工作似乎是他们最喜爱的消遣之一。

还有一项儿童喜爱的活动,是把大墨水台或盒子的盖子拿起来再盖下去,儿童甚至还喜欢把橱柜的门打开再关上。

颇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儿童和父母经常会因为某件东西而发生冲突,这件东西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但是父母却不允许孩子碰它,这种冲突会引起孩子大发脾气。但是,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某个特定的东西,他只是想要有自己的东西,能让他从事同样的活动,满足他的需要。

3-6岁

孩子专注做事,曾被你打断过吗?

儿童的正常和非正常特征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儿童的不同性格。这些特征通过扇面中向外辐射的线条来表示。中间垂直的虚线表示儿童集中注意力做某事的状态,这时候他处于正常状况。一旦儿童开始集中注意力,右边部分的特征便会消失,只剩下左边区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儿童那些表面缺陷的消失并不是成年人的功劳,而是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穿过了中间线,获得了正常发展。

儿童的正常发展来自于对一项工作的专注。以工作为主,让儿童自由选择他感兴趣的工作,他才可以专注于某件事,才不会疲劳。这样才能增强他的能量,提高他的心理能力,从而实现自我控制,让他成为自己的主人。

3-6岁

手的重要意义

儿童从出生到3岁,他的每一部分的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最后这些部分会联合起来,共同为个体的发展服务。这个过程发生在3~6岁,这期间儿童通过大脑来控制手的活动。如果外界条件阻止这些器官的融合工作,那么它们会单独发展并完善,每个部分会独立完成自己的能力。这就会导致各个器官发展的不平衡,最终无法协调完成任务。儿童的手会毫无目的地乱动,大脑思维会严重脱离现实、语无伦次,身体动作也会变得迟钝。而这些分别发展的潜能毫无秩序地结合起来,就会导致儿童的不正常发展。这是儿童与外界格格不入或者对外界绝望的根源。这些偏离特征并不是儿童性格的一部分,而是性格缺失导致的。

儿童由非正常向正常的转变需要通过双手做,并集中注意力来完成。我们用术语来表示就是“正常化”。

0-6岁

孩子有时候听话,有时候不听话?

儿童有时服从,有时又不服从,看起来有些反复无常。儿童在服从的最初阶段的行为受控于他“有目的的行动”。这一点在所有儿童身上都很明显,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儿童1岁。

在1~6岁期间,这个特点不再明显,儿童已经有了意识,可以自我控制了。这个阶段的服从意识与儿童已经取得的能力有关。要服从某项命令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具备必要的技巧。因此,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儿童的发展水平是否允许他服从我们的命令。

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除非我们的命令符合他的内心愿望,否则他是不会服从的。这是因为他尚未完善自己的能力。他还忙于无意识地创造性格中缺少的机制,在这个阶段,他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意识地行动。只有当他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我们才能命令他。实际上,同儿童一起生活的成年人也向我们表明,让一个2岁的孩子服从命令是不可能的

儿童3岁之后,在他服从之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他不会一下子就能满足我们的意愿,或者突然就能理解我们对他的要求。儿童内部还在进行着某种成长,还需要经过几个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的行为偶尔能顺应我们的要求,但这只是意味着他的这一能力刚刚成形。等到这种能力稳定时,他就能自如使用了。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儿童的服从水平取决于他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他第一次可能服从某项命令,但第二次就不会了。大人却往往会认为他是故意的,所以会强迫和指责,但这只会阻碍儿童的发展。

这些都是蒙台梭利在科学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她主张尊重孩子,锻炼孩子的身体机能,帮助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从根本上杜绝孩子成为巨婴的可能。

所有儿童天生就有自动“吸收”文化的能力,发现孩子的天性,寻找孩子发展的规律,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发孩子吸收力的心灵,和育儿焦虑说拜拜,培养独立、快乐的孩子。

理论 实践 案例,浅显不晦涩,易懂好操作,原汁原味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法,尽在“蒙台梭利早教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