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YUE │交流 交锋 交融

 海滩居士(xyg621) 2018-08-23

交流  交锋  交融


8月19日下午至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关于《风景摄影的概念》《风景摄影与自然观》研讨会在东莞长安财政局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索久林,杨越峦,臧策,唐东平,李楠,袁柳,王家男,赵刚,吴玩清,阳丽君,李泛,梁达明,叶文龙,邵大浪,柴选,韩丛耀,王诗戈,黄一凯,崇秀全等先后发言,纵论风景摄影的构思与视野、机制与学术、智慧与创想,既有交流,也有交锋,更有交融。



关键词  交流


按照中国摄影家协会李舸主席和郑更生书记的讲话精神,依照广东省文联副秘书长梁少锋对本次研讨会结出丰硕成果的期待,围绕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不少专家学者谈意见、讲看法,相互交流,为中国风景摄影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他们的智识。


对于本届研讨会以“风景摄影”为主题,广东省摄协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李楠认为:“这个主题值得探讨,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主办方提出的时间背景:“风景摄影40年”,我们的研讨是在4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去展开。40年往前推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所以,这个时间背景不是一个自然属性,而是代表一个国家命运转折的社会属性时间。1978年如何跟风景摄影接上趟?当然,改革开放之后,整个中国的风景和形象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各种新风景层出不穷,同时我们也在呼唤对于新风景的深刻表现与表达。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从自然生态层面去探讨风景,当然自然观是研讨的重要起点,我们必须从这里出发,但它肯定不是研讨的终点。Landscape Photography已经从地形学风貌转变为面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风景,只有在这样开放的框架里探讨风景摄影,才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摄影家邵大浪认为:“在新时代,我们的摄影理论研究者和创作者如何构建中国的风景,承担起这个历史的担当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南京大学教授韩丛耀则提出希望:“做任何的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意识才需要研究。也就意味着我们发现问题要聚焦问题……最后要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认识这个问题。”



关于风景摄影到底是什么?摄影家赵刚提供了一个参照,他说“西方认为跟风景有关的探索是成脉络的,很清晰的,即使有发展,也基本是确定的”, 但“回头看一下中国摄影跟风景有关的概念,实际上越来越扩大,从自然风景到工业、都市、人与自然、人和人、人和周围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风景了。”吉林大学博士王诗戈和摄影文化研究者黄一凯分别通过介绍两个国外的展览和从翻译的角度进一步对风景摄影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中国摄影报副总编柴选觉得“如果把风景摄影作为一个概念来探讨的话,可能涉及比较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风景可能仅仅是一种题材,或者媒介,作为摄影如果这样探讨的话可能视野会宽泛很多,话题也更丰富。”广东省摄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吴玩清从时间维度解释了中国人偏爱风景的根源,他认为:中国这么多人搞风景摄影、风光摄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把山水作为风景的传统比欧洲早一千年。摄影家李泛表示“其实风景就在我心中”。青年摄影师叶文龙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心里面有山水,处处都是山水”,中国摄影杂志社的阳丽君认为:不管拍什么,都是在拍人类影响下的风景。


关键词 交锋


对于前些年话题敏感的 “清算”的风光糖水片,现场嘉宾唇枪舌剑,言辞锋利,出现难得的对垒交锋。


糖水片是不是应该被清算?评论家臧策断然否定,他认为“假定未来的历史学家想通过照片来了解当今社会,大众“糖水片”其实远比纪实摄影更能反映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审美取向......海量的“糖水片”其实相当于今天的影像‘大数据’。” 福州师范大学教授徐希景认为“唯美画意的摄影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心灵释放的避风港……但是很多作品没有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因而无法带来认识和启迪。”摄影家梁达明干脆觉得“这么专业的理论家们在研究糖水片的问题,比较小题大作,现在是多元发展,是共同生存,大家都说糖水片,多少人在买呢?如果看不懂怎么会有人买呢?脱离了市场谈什么都没有用,摄影也是商品,艺术也是商品。”



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研讨会主持索久林认为解决风光摄影糖水片倾向要注意四点:“第一个是要有情感倾注,第二个是要具有人文意义,第三要具有历史感,第四要具有一定的哲学韵味。”而评论家李楠的思考则更深一步:“对于风光摄影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某些作品的逃避现实、商业消费、粉饰太平,应该说,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无论如何批判、清算,风光摄影在大众中间始终方兴未艾、喜闻乐见,相当有生命力。相对而言,景观摄影本来是一种对社会问题进行冷静揭示与批判的、有思想性的摄影形态,但大量作品却没有在社会中产生力量,发挥真正的作用,普通民众反而是不太接受它们的。我们不妨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状?可能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风光摄影和景观摄影,这两种不同的摄影其实存在一个共同的的问题,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只是在追求一种视觉奇观:风光摄影追求的视觉奇观是唯美的、壮丽的、甜腻的;景观摄影追求的视觉奇观是荒诞的、混乱的、暧昧的。显然,当摄影的表达只停留在视觉奇观的层面上,可能就会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现象、问题和错位。风光、景观,两者都存在一种错位,都没有理顺关系和逻辑。所以,存在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而应该发挥的力量也发挥不出来。要知道,制造视觉奇观是非常容易的,容易到会让我们以为风景就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忽视了风景背后的支撑之物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风景真正的涵义。只有打破视觉奇观的迷思,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风景,才有真正的自然观、人文观、世界观。”


同时,李楠也谈到:目前出现的“新山水”摄影,既有对东方视觉观的继承和发扬,也面临着割裂的困境。因为,中国山水画的图式可以直接引用,但与其相匹配的观看方式、空间与语境已不复存在。因此,“新山水”往往有“形”而无“意”,徒有其表;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也为风景摄影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


关键词 交融


在关于风景摄影的出路和意义等问题上,嘉宾们的观点则交汇融合,更有了可贵的反思意识。


唐东平认为,对风景摄影我们应该用多方面的形式来表现,用中国人的方式发现全新的世界,这才是风景摄影的出路,也是我们探讨的未来。柴选也在思考“新的山水摄影到底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在这点上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样本,这个样本应该是中国式风景摄影的新途径。”


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袁柳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反思:“年轻人看到祖国壮美的景色想的更多的是为什么美好的自然都在越来越远的地方?我们生活的空间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此,风景摄影的外延和景观摄影的出现让更多人不再去追逐遥远的风景,而是更多的去反观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这无疑对活在当下的人有更多的启发,有更多的现世意义。”台湾艺术大学博士王家男则对中国风景摄影生态体系的整体建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在当代中国风景摄影里面可以看到山水,可以看到景观,可以看到风光,甚至可以看到其他理论家讲到的空间、或者是场所,或者是地方,这当然是丰富的文化视野。但是也包含着问题:很多东西是西方建构的。这种叠合的状态能否被打破?西方的建构能否被突破?无论是收藏体系、评价体系还是展览体系,怎样才能打破现有的概念?这是不是我们的理论攻坚点?”



“大家对风景摄影的喜爱是自然而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理论的研究还远远没有跟上实践。”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崇秀全这样说。


是以,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杨越峦在总结陈词中希望大家继续探索风景摄影的发展方向,将这一深受关注的摄影命题,引向更具学术水准和思想深度的未来。


限于篇幅,众多专家观点未能尽录。对于风景摄影的探讨,当然远远不止这两场研讨会。风景摄影40年,路,还很长。

文字:成 功   时双凤

编辑:陈 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