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切之要,逆顺为宝,若逆顺不明,阴阳虚实死生不别也。 故南阳先师,首言伤寒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即此一语,可以推卒病之逆顺,亦可广诸病之死生。 一着先机,至微至显,奈何先辈专守王氏之绳墨,不达至圣之璇玑,以至脉学之言,愈阐愈昧,求脉之道,愈趋愈蹶,良由不解活法推源之故。 因是汇辑逆顺诸例,庶学人披卷晓然,虽以死生并列,而逆证尤不可忽。 如伤寒未得汗,脉浮大为阳,易已。沉小为阴,难已。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安静为顺,浮大躁疾者逆。 然多有发热头痛,而足冷阳缩,尺中迟弱,可用建中和之者,亦有得汗不解。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合用承气攻之者。更有阴尽复阳,厥愈足温,而脉续浮者。苟非深入南阳之室,恶能及此。 迨夫温病热病,热邪亢盛虽同,绝无浮紧之脉。 观内经所云,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他如温病穣穣大热,脉数盛者生,细小者死。热病汗下后,脉不衰,反躁疾,名阴阳交者死。 历参温热诸病,总以数盛有力为顺,细小无力为逆,得汗后,脉不衰,反盛躁,尤逆也。 至于时行疫疠,天行大头,咸以脉数盛滑利为顺,沉细虚涩为逆。 然湿土之邪内伏,每多左手弦小,右手数盛者,总以辛凉内夺为顺,辛热外散为逆。 当知温热时疫,皆热邪内蕴而发。若与表散,如炉冶得鼓铸之力耳。 然疫疠虽多人迎不振,设加之以下利足冷,又未可轻许以治也。 故昔人有阴阳俱紧,头痛身热,而下利足冷者死,谓其下虚也。 至若温毒发斑,谵语发狂等证,总以脉实便秘为可治,脉虚便滑者难治。 若斑色紫黑如果实靥,虽便秘能食,便通即随之而逝矣。 其狂妄躁渴,昏不知人,下后加呃逆者,此阳去入阴,终不可救。 卒中风口噤,脉缓弱为顺,急实大数者逆。 中风不仁,痿不遂,脉虚濡缓为顺,坚急疾者逆。 中风遗尿盗汗,脉缓弱为顺,数盛者逆。 中风便溺阻涩,脉滑实为顺,虚涩者逆。 中寒卒倒,脉沉伏为顺,虚大者逆。 中暑自汗喘乏,腹满遗尿,脉虚弱为顺,躁疾者逆。 暑风卒倒,脉微弱为顺,散大者逆。 大抵卒中天地之气,无论中风中寒,中暑中 ,总以细小流连为顺,数实坚大为逆。散大涩艰,尤非所宜。 不独六淫为然,即气厥痰厥,食痰蛔厥,不外乎此。盖卒中暴厥,皆真阳素亏,故脉皆宜小弱,不宜数盛。 中恶腹满,则宜紧细微滑,不宜虚大急数。 中百药毒,则宜浮大数疾,不宜微细虚涩。 详中风中暑,一切暴中,俱有喘乏遗尿。 如中风中寒,则为肾气之绝。 中暑中,则为热伤气化。痰食等厥,又为气道壅遏所致。死生逆顺悬殊,可不辨而混治乎? 凡内伤劳倦,气口虚大者为气虚,弦细或涩者为血虚。 若躁疾坚搏,大汗出,发热不止者死,以里虚,不宜复见表气开泄也。 内伤饮食,脉来滑盛有力者,为宿食停胃。 涩伏模糊者,为寒冷伤脾,非温消不能克应。 霍乱脉伏,为冷食停滞,胃气不行,不可便断为逆。搏大者逆,既吐且利,不宜复见实大也。霍乱止而脉代,为元气暴虚,不能接续,不可便断为逆。厥冷迟微者逆,阳气本虚,加以暴脱,非温补不能救疗。噎膈呕吐,脉浮滑大便润者顺,痰气阻逆,胃气未艾也。弦数紧涩,涎如鸡清,大便燥结者逆。气血枯竭,痰火郁结也,腹胀,关部浮大有力为顺,虚小无神者逆。 水肿,脉浮大软弱为顺,涩细虚小者逆。 又沉细滑利者,虽危可治,虚小散涩者不治。 鼓胀,滑实流利为顺,虚微短涩者逆。 肿胀之脉,虽有浮沉之不同,总以软滑为顺,短涩为逆。 咳嗽,浮软和滑者易已,沉细数坚者难已。久嗽缓弱为顺,弦急实大者逆。 劳嗽骨蒸,虚小缓弱为顺,坚大涩数者逆,弦细数疾者尤逆。 上气喘咳,脉虚宁宁伏匿为顺,坚强搏指者逆,加泻尤甚。 上气喘息低昂,脉浮滑,手足温为顺。脉短涩,四肢寒者逆,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历陈上气喘咳诸例,皆以软弱缓滑为顺,涩数坚大者逆,盖缓滑为胃气尚存,坚涩则胃气告匮之脉也。 肺痿,脉虚数为顺,短涩者逆。数大实者,亦不易治。肺痈初起,微数为顺,洪大者逆;已溃,缓滑为顺,短涩者逆;气病而见短涩之脉,气血交败,安可望其生乎;吐血衄血下血,芤而小弱为顺,弦急实大者逆,汗出若衄,沉滑细小为顺;实大坚疾者逆。吐血,沉小为顺;坚强者逆。吐血而咳逆上气,芤软为顺,细数者逆。弦劲者亦为不治,阴血既亡,阳无所附,故脉来芤软,若细数则阴虚火炎,加以身热不得卧,不久必死。 弦劲为胃气之竭,亦无生理。蓄血,脉弦大可攻为顺,沉涩者逆。从高顿仆,内有血积,腹胀满,脉坚强可攻为顺,小弱者逆。金疮出血太多,虚微细小为顺,数盛急实者逆。破伤,发热头痛,浮大滑为顺,沉小涩者逆。 肠下白沫,脉沉则生,脉浮则死,肠下脓血,沉小留连者生,数疾坚大身热者死。 久利,沉细和滑为顺,浮大弦急者逆。虽沉细小弱,按之无神者不治。肠下利,内经虽言脉浮身热者死。 然初病而兼表邪,常有发热脉浮,可用建中而愈者,非利久虚阳发露,反见脉浮身热,口噤不食之比。 泄泻,脉微小为顺,急疾大数者逆。 肠泄泻,为肠胃受病,不当复见疾大数坚之脉也。 小便淋秘,脉滑疾者易已,涩小者难已。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消渴,脉数大软滑为顺,细小浮短者逆,又沉小滑为顺,实大坚者逆。 头痛目痛,卒视无所见者死,清阳失守,邪火僭逆于上也。其脉浮滑为风痰上盛,可治,短涩为血虚火逆,不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脉沉细迟小为顺,弦长坚实者逆。 瘕脉沉实者可治,虚弱者死。 疝瘕脉弦者生,虚疾者死。 心腹积聚,脉实强和滑为顺,虚弱沉涩者逆。 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小坚急,死不治。 又癫疾脉虚滑为顺,涩小者逆,狂疾。脉大实为顺,沉涩者逆,痿痹。脉虚涩为顺,紧急者逆。 蚀阴肛,虚小为顺,坚急者逆。 痈疽初起,脉微数缓滑为顺,沉涩坚劲者逆。 未遗,洪大为顺,虚涩者逆。 溃后,虚迟为顺,数实者逆。 肠痈,软滑微数为顺,沉细虚涩者逆。 病疮,脉弦强小急,腰脊强,皆不可治。 溃后被风,多此痉病,脉浮弦为阳,沉紧为阴,若牢细坚劲搏指者不治。 妊娠,脉宜和滑流利,忌虚涩不调。 临月,脉宜滑数离经,忌虚迟小弱,牢革尤非所宜。 新产,脉宜缓弱,忌弦紧。 带下,脉宜小弱,忌急疾。 崩漏,脉宜微弱,忌实大。 乳子而病热,脉悬小,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凡崩漏胎产久病,脉以迟小缓滑为顺,急疾大数者逆。 以上诸例,或采经论,或摭名言,咸以病脉相符为顺,病脉相反为逆,举此为例,余可类推。颖悟之士,自能闻一知十,无烦余之屑屑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