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高考”国学小常识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08-23

6月,是每年的高考季,考试不可怕,让人焦虑、煎熬的是等待成绩那段时间。(学霸、学神请自动忽略第一段)

今天距高考成绩出炉还有一周的时间。不如看看古代的“高考”,庆幸一下,还好我们不科举。(阿Q精神的正确运用)

古代“高考”

科举考试可谓是古代的“高考”。

古代“高考”国学小常识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它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直至光绪年间还在举行。有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科举,它改善了世袭制的用人方式,使得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可以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

古代“高考”国学小常识

关于科举的成语

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榜单,因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从此就有步步高升、大富大贵的机会。通常殿试的榜上有名字的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古代“高考”国学小常识

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

唐代有一个叫做崔瀣的科举考生,颇有才学。当时的主考官叫做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试卷后,对他大肆赞赏。结果崔瀣果然及第,成为了主考官崔沆的门生。

巧的是,“沆瀣”二字,本意是指夜间的水气、露水,于是流传出“座主门生,沆瀣一气”的说法,最初也并非贬义。后来才渐渐讽刺气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

独占鳌头

古代“高考”国学小常识

独占鳌头: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巨鳌,考中进士者都站在阶下迎榜,而头名状元则站在鳌头上,所以称为独占鳌头。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出自《过庭录》。

一个考生名叫孙山,与同乡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孙山榜上有名,却是最后一名。同乡考生的父亲向他询问自己儿子考取情况,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答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如今也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