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人的高考到底有多拼?

 枫旗Marketing 2019-08-14

高考已经结束一段时间了,一批紧张的报考之后,大家都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马上迎来九月份的大学生活。

高考一直被认定为青春路上一次至关重要的冲刺,十几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每个家庭都在拼,甚至高考当天,工地不能施工,噪音机动车不能通行,到处是武警交警守卫,为的就是保证考生们都能顺利完成考试。

那么放在几百年前的古考生们,科举考试上又是拼成什么样的呢?

古代“高考”的历程,第一关难的不是试卷,而是赶考路。所谓的“上京赶考”,真的就是一个跋山涉水的路程。

比如南方和西北边疆地区的人要到北京应试,行程没个两到三月是不可能的,古代的交通工具没现代发达,赶考路上大多都是车马船或走路前行。

赶考生还需计算好路程,否则就会错过考试时间。如果途中遇到个强盗或者生病,可能连小命都要赔上。

所以古代人的高考,简直难于上青天。

众所周知,古代男权思想非常重,女性地位特别低。

如果你是女儿身,连参加科举的份儿都没有。如果是男儿身,那就得看家庭背景了。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阶层划分特别严重,在隋代产生科举之前,一般人想要做官,那是要“拼爹”的,或者靠血统靠举荐和征聘。

如果你爹妈正好是某大户人家的奴婢,或是干着一些仵作、粮差及巡捕这样的工作,那你就属于贱民阶级,直接就会pass掉。

当然啦,古代的高考含金量这么高,难免少不了某些心术不正的考生会作弊。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还必须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

进入考场之后,每一名考生都有一个单独的小黑屋,叫“号舍”,三面都是墙壁,长的跟牢房差不太多,三面都是墙壁,旁边还有士兵把守。

更可怕的是,科举考试的时间非常的长,少则三天,多则九天,而考生在考完之前,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只能待在这个小黑屋里。

有时因为天气炎热的关系,还会有考生中暑或者被藏在号舍屋檐等犄角旮旯的毒蛇咬死,考试环境简直恶劣到不行。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花费半辈子的积蓄参加科举,从青年到老年,从未放弃。相比之下,学习条件那么优越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现代人的高考,数语外理化生史地政。那么古代人考什么呢?我们以唐代为例,唐代科举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看起来是不是比现代负担大多了?

但科目虽多,真正分量极重的,只是“明经”与“进士”。

”明经”的考试内容比较基础,和我们现在的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找找经典古文,遮住关键字词填写正确答案等。但“进士”就稍微难一点,主要考诗词歌赋、议论文写作、时事政治问答,还有默写古文。

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特别多,比如我们的诗圣级别的杜甫,一样考不上。

当然,这还不是最难的。在明清时代,科考赢来了史上最恐怖的考试模式:八股取士。

所谓的八股,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这是一套严格到极致的写作规范,文章的每个段落必须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主题更严格,每一个观点都得遵循大儒朱熹的名著《四书章句集注》,平仄对仗,不可自由发挥,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极高。

看到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意志,怪不得《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考了20多回,一直到54岁时才考中举人,得知喜讯后还高兴得疯了。

这么看来,古代人“高考”真的很拼了,能坚持下来的绝对不是一般人,比如我们的牛人考生代表人物:苏轼苏辙俩兄弟、曾巩、白居易等名人,妥妥的文坛天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古至今,高考的路途都没那么简单,但不论考试有多难,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里是香水湾1号·海上的中国院子,自有现代轻奢的雅致诗意,又有商周时期的古朴厚重。

客房采用轻中式的风格,高级复古极简干练,你看不到繁复冗杂的装饰,心好像也跟着静了下来。

走出房子,香水湾庭院被绿意环绕,植物长得分外的好,你还可以坐在后院里,喝喝茶谈谈心。

对于温热的夏季,这里的阳光、细沙、大海都能是你的归属,你可以在沙滩嬉戏,也可以追风踏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