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今年三月,温州文广新局走进永嘉溪下、泰顺百丈等公共文化服务薄弱乡镇、薄弱村开展深入调研,并针对温州薄弱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开展第三方抽样评估调查,结合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现状,发现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不完全,乡村文化振兴仍需不断探索实践。 一、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规划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其最主要的体现不仅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更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乡村文化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衰落。除省市重点扶持的特色小镇如永嘉瓯窑小镇、乐清雁荡山月光小镇等外,不少乡镇、村干部对农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规划重要性缺乏认识,在经费、人员紧张等情况下未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当中。跟风大建设、大发展,甚至破坏自然风貌、古民居、古遗址等,导致了现在乡村发展“头重脚轻”、根基不稳,后发力量不足,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整体乡村振兴的水平和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的偏远乡村还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如泰顺朝头洋村等,文化设施建设水平低下,开展调研活动后正在筹建乡村综合文化站。 (二)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失衡。 近年来,全国掀起“乡村振兴”热潮,各地乡村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大投入、大发展、大提升局面,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但是“建”的问题解决了,“管”和“用”的问题仍没有解决,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文化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以温州为例,近年来温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520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67平方米,居全省第二位,但仍存在不少薄弱乡镇、薄弱村(社区)等,部分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如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礼堂、文化中心等场地无人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挪用、挤占等现象,如鹿城区藤桥镇综合文化中心被幼儿园挪用,镇安产业集聚区海城综合文化站除一个图书馆外其余都是办公区域等,其文化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造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无法真正便民、惠民、利民。 (三)乡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 对于大多数偏远山区、乡村地区,由于交通、场地、经费等限制,文化产品、活动输入困难,存在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单一等问题,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无法在乡村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部分偏远地区如温州泰顺朝头洋村、永嘉溪下村等,由于人口稀少、文化设施和人才缺乏等原因,文化活动无法自产,只能“全靠送”,由市级、县级文化单位组织配送文化活动,村民有什么文化活动就参加什么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缺口仍然很大,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且缺乏自主选择文化活动的条件和平台,乡村文化发展空间有限,制约文化血液流动,文化活动常被当成是“盛事”,而不是“常态”。 二、有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筹规划,创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 一是优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梳理出台相应政策明确乡村建设方向和目标,将乡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乡村发展规划内容,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有法可依促进乡村建设全面发展。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落实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县市区对乡镇(街道)公共文化常态化运营投入力度。二是保护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美学观念、道德规范、人生智慧,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催生乡村文化振兴内生动力。三是做好乡村发展“文化+”文章。牢固树立“文化+”战略思维,统筹乡村发展规划,立足乡村特色和建设实际,准确选择“文化+”切入点、结合点、增效点,将文化与旅游、农业、科技、生态、金融等相融合,推动乡村建设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多元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经济创造力和生产力,打造文化强村、强镇,创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 (二)培养人才,夯实基层文化传播阵地。 一是优化党建基层服务阵地。组建多支市级、县(市、区)文化队伍,疏通“送文化”下乡渠道、丰富“送文化”内容,充分调动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基层党员、文化工作者培养,提升文化治理能力,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二是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依托各级文化馆、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等,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依托基层乡土文化能人、中小学教师、文艺爱好者等,组建乡村文化艺术团体、志愿者队伍,成为文化工作先行者,在市县两级全面推开文化干部“网格化、下沉式”服务,在乡镇、农村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委托管理机制。排查基层文化场所开放和设施利用情况,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委托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党建组织对乡村文化设施进行专门管理,并定时开展文化活动,把文化“送进去”、“种下去”,让农村文化礼堂、文化中心、百姓书屋等文化设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平衡。 (三)精准服务,全面开展惠民文化活动。 一是继续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以及公益培训进基层、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同时持续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演出地、演出团体意愿,建立双方互选管理机制,全面丰富乡村文化活动。二是精心打造群文展示平台。“以人民为中心”,依托市民文化节、艺术节、全民阅读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和平台,以全市各级各类文化中心、文化礼堂等文化设施为场地,全市联动、全民参与,由群众唱主角、当裁判,成为文化活动主体,就近参与文化活动。并在全市开展文化走亲、基层交流、流动演出等活动,促进基层文化交流、融合、共享,打造零门槛、无界限、惠民便民的文化服务平台。三是全面推开“文化云”综合服务。以群众为导向,有效对接“供给侧”和“需求侧”,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打造多功能文化云平台,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和服务信息,通过pc端、移动端(包括APP和微信)等进行全媒体推送。并在文化云推出文化产品“菜单”供群众“点单”,统筹配送、连锁供给,确保送文化更加精准、切合实际、符合需要。 (四)以优促建,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文化。 一是集聚人才,重塑乡贤文化。以乡愁为纽带,广泛凝聚乡贤力量,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鼓励品德才学出众、在外经商、退休干部和外来投资创业代表等新乡贤回乡创业、发展,激发乡贤组织活力,以自己的经验、学识、技艺等参与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重塑乡贤文化,以其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故土,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文化新风尚。二是帮管结合,扶持文化产业。研究出台相应政策,划拨专项资金,大力导入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鼓励支持文化产业“返乡”、入驻,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及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展示交流平台,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打通渠道,支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参加各类文博会等展会,并将重点文创产品开发项目和产业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形成乡村振兴新的发展点。三是深挖内涵,打造“一村一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内涵,依托乡村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红色文化等,建立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同时融入新时代文化内涵和地狱特色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特色传统文化反哺乡村。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开发生产,形成特点鲜明的主导产业,广泛开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乡村品牌文化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