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宁做了多少好事?

 藍天追雲 2018-08-23

熟悉小学语文的人可以发现,在小学语文课本及课外读物中,列宁同志做的“好事”实在是太多了。

《诚实的孩子》写的是列宁小时候在姑妈家打碎花瓶写信认错的事;《认真学习》介绍了列宁小时候在学校里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爱读课外书、爱护图书;《列宁写作文》写的是列宁中学时代认真写作文,及时完成且有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列宁与卫兵》写的是列宁主动接受卫兵的检查,并赞扬了卫兵的行动;《蜜蜂引路》写的是列宁靠蜜蜂找到了养蜂的人;《登山》写的是列宁选择走峭壁上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参加义务劳动》写的是列宁到火车站与民众一起义务劳动;《绿色办公室》写的是列宁在树林中办公,指导俄国革命。这里面的故事肯定有真实的成分,但是显然列宁的革命故事也太多了,也太完美了,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

《灰雀》也是小学语文的一篇经典课文了。在人教课标版中,编排在三年级上册“名人故事”这个单元中。课文通过这个小故事,赞扬了列宁宽容博爱的胸怀。可是当我们细细研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不难发现课文中的漏洞。

首先是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有一年冬天”。这样的时间交代,存在极大的问题。特别对于列宁这样一个伟人,他每天的工作、生活应该有明确的记载,应该完全可以具体落实的。同样是列宁的故事,《蜜蜂引路》交代的是“1922”年;同样是写伟人的故事,《小摄影师》开篇交代的是“1928年夏天”。显然,“有一年冬天”这样的时间交代,难以让人信服。

这种交代时间的方式,很有点讲传说的味道。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比如《七颗钻石》:“很久很久以前”,而这些文章我们知道都是属于虚构的。再比如《燕子专列》:“有一年春天”;《尊严》:“一个寒冷的冬天”,而这两篇文章也早已被证伪。

再看故事发生的地点:“郊外的公园”。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公园只有一个白桦树吗?这棵树上只有三只灰雀吗?“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着三只欢快的灰雀。”从这句话来看,好像三只灰雀是安居在这株白桦树上,哪里也不去。这显然也不合情理。

《教师用书》中是这样介绍灰雀的:“群栖在河谷、溪流、树林中”。我也查了一下百度,介绍灰雀是“结小群活动”。到底什么样的群是“小群”呢?我们可以与我们熟悉的麻雀比较一下。百度上介绍麻雀“除繁殖季节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而我们常见的“结小群”的麻雀,一般都在十几只或几十只以上。从本文交代看,这是一个“冬天”,不可能是灰雀的繁殖季节。所以,无论如何,偌大的公园里,有三只灰雀是很难说的通的。

退一步讲,即使真的有三只灰雀,而这同样品种的三只“红腹灰雀”,是很难区分的。也许三只灰雀的颜色真的会有所差异,可是要想区分开来,除非有“最强大脑”那样的选手。日理万机的列宁同志,恐怕是做不到的。而且吊诡的是,这三只灰雀,被小男孩捉走后,两只还在这里等候,放回以后,它们也老老实实地在这棵白桦树上。——只能说太神奇了。

其他的问题当然还有。重点是,在讲课中要不要把这些疑点告诉学生呢?不告诉,显然不合情理,在欺骗孩子;告诉学生,会不会影响列宁的“光辉形象”呢?会不会影响课本在孩子们心中的“权威地位”呢?

最后,我决定引导学生来找疑点。而我自己不予判断。

果然,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很快找到这个故事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大胆提出了质疑:

公园里怎么就三只灰雀吗?

列宁能分得清丢失的灰雀和别的灰雀的区别吗?

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来,灰雀受到惊吓,还会回这里来吗?

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应该是固定时间的,灰雀会在那里等他吗?

列宁那么大的官,他身边应该有很多警卫,能遇到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吗?

这些问题我没有回答。在即将下课的时候,我这样总结:

同学们,你们找的疑点有没有道理呢?课后可以继续讨论。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考就来自大胆的质疑、怀疑。在第二单元中,我们会学习很多名人的小故事,虽然这些人物都非常了不起,虽然他们的故事收入了课本中,但不能因此就不敢质疑、不去思考。请同学们牢牢记住这八个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这正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今天我们引导他们质疑课本,总比有一天他们醒悟后,埋怨我们“骗人”要强。


三亦学堂,专注教育那些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