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家汇的这处“上海老站”并不是当年的车站?那它是“谁”?

 街心舞苑 2018-08-23


位于徐家汇漕溪北路201号上海老站是一幢外观为白色的老式建筑。




虽然号称为上海老站,其实这里从来没有做过车站,也并不是原上海火车站迁移过来的故址或博物馆。


那么,

这处老建筑是什么历史背景呢?

又为什么自称“老站”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一探个中究竟吧!



清朝末年,

这里是圣母院、修女院


据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网上资料显示,“徐家汇圣母院”是拯亡会和献堂会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附近所办的修道院及其附属机构的总称。献堂会全称圣母献堂会,是一家天主教的女修会。



献堂会成立于1855年,由耶稣会传教士薛孔昭奉天主教江南代牧区主教郎怀仁委托而发起,最初选址于松江横塘。


1860年,考虑到太平军日益逼近,拯亡会先后搬迁至浦东张家楼和南市董家渡


1864,又迁至徐家汇附近王家堂地区。



1867年,郎怀仁主教邀请拯亡会修女来上海协助传教,在徐家汇耶稣会总院东侧建造新楼,一年后竣工,献堂会也被批准正式成立并迁至新楼内,第一批拯望会修女就定居于此,承担培养贞女的任务。


186998日,初学院举行开幕礼并招收32位贞女。徐家汇圣母院由此最终形成。



原来,徐家汇的宗教氛围很浓


建筑学家、如今是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的伍江,在介绍这处建筑时说:当时的徐家汇并不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它是一个宗教氛围比较强的区域。



这里有徐家汇主教堂、圣母堂,以及教会的附属设施,如土山湾、天文台等。它们都归属教会。圣母堂与大教堂的区别在于,圣母堂更多是内部的,是给修女们使用的,而大教堂则是面向公众的。


后来,由于宗教的发展,信众越来越多,当大教堂建起来之后,空间更多了,既可以面向公众,又可以有小堂内部使用,这样,之前的圣母堂就慢慢不用了。



历史资料显示,1953年,拯亡会会长被驱逐出境。


1955年,献堂会停止活动。


1958年,圣母院内一部分修女遭遣散,余下的一部分则与其它修会修女合并,成为上海教区修女院。到上个世纪末,院内修女迁至唐墓桥露德圣母堂,这处院址空置了几年。


取名为“上海老站”,

是因为三件特殊的“收藏”


修女院迁走后,这座老楼多年无人问津。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由上海一家企业出千万巨资加以修缮。


在专题片《上海建筑百年》中,现“上海老站”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公司的负责人喜欢收藏,有三件老火车收藏得非常有意义,可谓是“铁路三件宝”:它们是:

97431号宋庆龄专列



97318号慈禧太后的御用火车



窄轨蒸汽机车



她说,这三件收藏品是经当年的铁道部批准,从哈尔滨等地运来收藏的。买来后放在张庙火车站好多年。想在上海找一个有特色的地方放这些庞然大物,也不容易。后来有人介绍了徐家汇的这处圣母堂。


公司的人过来一看,虽然建筑的外观很旧,里面的很多地方也不像样子,但是“老建筑的味道和它典雅的气质还在,还有一个花园可以安放‘火车三件宝’,我们很喜欢。”



于是,这家企业就决定按照政府的保护要求,对建筑进行恢复性的修缮。


建筑专家对修复

及其商业使用都给予肯定



当年我们接下这个老房子后,我跟着老板第一次走进老房子的时候,脚下踩的灰尘有一二十公分厚啊!5个月后,再次进来,哇!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到每个房间,都很漂亮。




这位上海老站工作人员的话,依然让人很难想象,改造前的这所老建筑究竟是什么样子。


但是,改造后的模样,却是得到了从普通民众、到建筑专家的首肯。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有“古城卫士”之称的阮仪三,在谈到这处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时说:不同的建筑,其保护的目的不同。像这一类建筑,需要保护它完整的外部风貌、内部的主要格局、以及代表建筑的时代特征的内部装饰。


那么,

“上海老站”的

这种恢复和利用,

是否有利于建筑保护呢?



阮仪三说:


目前的商业使用,于建筑的整体结构并无妨碍,格局上维持了原来的空间布局,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这对建筑来讲是好事。


是啊,如果没有企业来使用,空置只能使其更易毁坏。而政府方面来抢救、维修,又从哪里找钱呢?总不能用纳税人的钱修,再养起来做博物馆吧?毕竟,上海这座城市的老房子太多了。


内部也是“修旧如旧”的感觉


进入大门,只见走廊上摆放了好几个展柜,有很多二三十年代老上海的物品,手摇式电话、古朴浑厚的大喇叭筒留声机、一张张黑胶唱片……




老式的马赛克地板,很精细漂亮。



室内,很多木工构件的活非常精细。




还有小礼堂,是介乎罗马风格和欧洲中世纪再前面一点的风格,以及歌特风格。



胁拱细节。非常有特色。



阮仪三教授评点说,教会到中国后,崇尚西方古典派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相结合的一种类型。细部装饰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一些构件。


比如:柱头。



门。



它们的形式,都是欧洲古典主义向近代过渡时期的特色。


这里还有大量由上海档案馆提供的老上海的风景照片、人物照片,装点着建筑的室内空间,也营造了浓浓的怀旧味道。



“火车三件宝”究竟宝在哪里?


“上海老站”大厅边的花园里,停放着两节客车车厢和一台窄轨蒸汽机车。


当你进入朝南的这间大餐厅时,从玻璃窗往外即能看到左右停放的车厢,前面是一台机车。



从左侧进入车厢前,看到一块小小的铜牌。


根据铜牌记载,这是97431特种车,1919年造于苏维埃俄国叶卡捷琳车辆厂,1922年运抵中国,使用年限到期后,调拨至佳木斯铁路局,作为救援列车的宿营车,直至停用后被上海老站餐厅收藏。


通过楼梯进入车厢,车厢内已隔成餐厅,有圆桌大厅、火车式座位和鸭蛋形长形桌。



车厢内保留着一台取暖锅炉,车窗中间挂着一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建筑、交通和名人的照片,据说均由上海档案馆提供。客车车厢外侧仍为绿色。



大厅右侧的另一节客车车厢,入口处的一块展牌作了简要介绍:


97318公务车,1899年造于德国汉诺威车辆厂,同年运抵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由哈尔滨铁路局调用为宣传教育车,作为对铁路沿线职工的教育场所,直至停驶,后被上海老站收藏。



这节车厢也已设成餐厅,一间为圆桌大厅,另一间为会议及小餐厅,车厢外侧为紫红色。



只是不知道,现场的车厢铭牌上,为什么没有标注“前国家副主席宋庆龄的专列”和“慈禧太后的御用专车”这种“显赫”的身份?


花园里还有一台轨距为765毫米的窄轨蒸汽机车,据说是从西南边陲运到这里的。这“三件宝”均获铁道部批准,于上世纪末落户这座庭院内。



白天,常常有不同肤色的游人,手捧各国文字的小读本,在“上海老站”的白色建筑前留影。或是钻进两列车厢内,摸着窗边已有点斑驳的扶栏,对着外面青翠的大草坪啧啧称叹。



到了夜晚,上海老站便成为徐家汇一处知名的景点。在这个繁华的商业区,或许偶一回眸,你就能发现隐藏在这里的老建筑。



新和旧,虚和实,缥缈的历史故事和叠加的现实影像,就如这夜晚的灯光一样,经常令人难以辨别,究竟是历史的沉淀?还是概念上的偷梁换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