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中国古代姓名学的文化渊源

 周易论剑 2018-08-23

漫谈中国古代姓名学的文化渊源

中国姓名学大师,周易姓名学大师,谢咏老师谈,中国姓名的发展历史,以及之前的姓氏起源等,谢咏老师认为,对于从事易学姓名的工作者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姓名,其实应该分为姓与名两部分。姓代表家族,名代表个人。认真推想一下,其实是应该先有名,再有姓。

——谢咏老师整理参考,并祝大家财运事业兴旺,身体永远健康家运兴隆!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二是以出生地为姓。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有的姓氏的来源还颇具传奇色彩。研究姓氏来源,也是一大乐事。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孩子3个月时由“父名之”;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2]

……………..

《左传》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

到先秦时期,起名的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申繻的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

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是凹下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