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生 No.84 撰文:朱雷 七月份的“每周一鸟”海报投票已经结束。这次出现了有趣的新情况:乌鸫和纵纹腹小鸮以209票并列第一;颜值更高的白眉姬鹟和太阳鸟反而略逊一筹。因此,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大家(特别是南方的朋友)身边最常见的邻居:乌鸫的故事。 当然,票数跟乌鸫并列第一的小鸮也会有专门的推送,不久之后就会与大家见面。 七月每周一鸟计票结果,黑水鸡表示十分淡定。 黑鸟不黑 乌鸫的中文名和英文名(Blackbird)对应的特征出奇地一致:黑。因此,即使没见过它,也不难猜到此鸟是黑的。不过,套路告诉我们,虽然大家都这么想,但不代表这就是事实,就像每个人都觉得4000点才是我们大A股牛市起点的时候,没人能猜到接下来会是对99%的投资者而言噩梦般的三年。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这个鸟名就是瞎起的。乌鸫确实黑,但是只有成年雄鸟的羽毛是黑色的,其它的地方(嘴、脚、皮肤等)并不黑,黄色的嘴在黑色羽毛的衬托下反而特别显眼;成年雌鸟和幼鸟的羽毛则是褐色的。 乌鸫成年雄鸟,嘴黄色,脚深褐色,羽毛黑色。CC0 乌鸫成年雌鸟,嘴黄色,脚深褐色,羽毛褐色。鹰之舞摄,保留所有权利 邻居 说实话,“乌鸫”这个名字对很多不观鸟的朋友而言还是挺陌生的,我也是在开始观鸟之后才认识了“鸫”这个字。不过如果您盯着上面的乌鸫照片看10秒钟,可能就会觉得“诶这个鸟我有点儿印象,好像见过”。 实际上,乌鸫是华北以南的城镇地区最常见的鸟之一。如果把“之一”去了,我觉得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它实在是太多了。 南方城市里的公园、小区、学校、路边绿化带……都不难找到它。现在在华北甚至东北也越来越常见了。作为我们身边最好找的鸟类邻居,咱总不能对它一无所知不是?至少以后看见了,能叫出名来、打个招呼也是不错的。 乌鸫在南方的居民区里非常常见,是我们的邻居。CC0 当然,虽然乌鸫就住在我们身边,但也不是想见面就能见面的。人家有自己的家和喜欢的环境。如果知道这些,那就会很容易找了。 作为食虫为主的杂食性鸟类,乌鸫喜欢在有植被的地方呆着,比如树林或灌丛。毕竟有树的地方就有虫子,没虫子也可能有果子吃;在草地上有时也能看到它在抓蚯蚓或者拆蘑菇什么的(乌鸫拆蘑菇的原因实在太恶心了,就不在这里说了)。 因此,在南方有植被的地方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乌鸫活泼的身影。我以前无聊的时候就特喜欢看乌鸫在草地上抓蚯蚓,可好玩了,当然蚯蚓可能并不这么认为。 乌鸫在草地上晒太阳,十分呆萌。CC0 我叫百舌鸟 乌鸫还有个名字叫“百舌鸟”,顾名思义,它的鸣声很有特色,所以听鸣声找乌鸫也是种很有效率的观察方法。乌鸫的鸣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鸣唱 繁殖期雄鸟宣示领域时的标志性歌声,响亮婉转动听;此外,乌鸫还可以效仿其他很多种鸟类的鸣声,并把这些学来的段落跟自己原本的唱法一起编到一首或几首“歌”里反复唱。 乌鸫雄鸟鸣唱。By Guy Kirwan, from goo.gl/6EFniG,CC BY-NC-SA 4.0 鸣叫 这是雌雄乌鸫都十分熟练的、很单调且普通的叫声,称不上“歌”,也不婉转动听,一般就是一连串轻快的“bi bi bi”或者拉长的一声“biu——”,音量不大,但能听出比较明显的金属感。 报警 严格地说这也是鸣叫声的一种。当乌鸫遇到危险的时候,比如看到人或者猫接近了它的巢,或者是让它不爽了(比如在它埋头吃东西的时候把它吓飞),这时候它就会发出响亮的、节奏清晰的 “biu biu biu biu biu”,作用是报警或者表达不满。 ![]() 乌鸫和乌鸦 乌鸦大家都认识,就是一大黑鸟(比如最常见的大嘴乌鸦和小嘴乌鸦)。而乌鸫(雄鸟)则是个小黑鸟,虽然二者的个头迥异,但多数非观鸟爱好者对于鸟的大小和体型是没有概念的,这就导致许多朋友其实是见过乌鸫的,只不过把它误认成了乌鸦。 我们来简单粗暴地区分一下二者:首先,乌鸦个大,体长大约50厘米(半米),大家熟悉的喜鹊算上尾羽也差不多这个长度。而乌鸫比乌鸦小一半儿,体长仅二十多厘米;其次,乌鸦的嘴又厚又黑;乌鸫的嘴则比较细,而且是黄色的(幼鸟嘴褐色)。 乌鸫(左)和乌鸦(右)的对比,重点关注体型和嘴的差异。其实乌鸦在阳光下也不是纯黑的,而是有着紫色的金属光泽,特别神奇。CC0 ![]() 乌鸫的生活 作为高度适应城市生活的鸟类,乌鸫的抗干扰能力很强,在人来人往的路边绿化带里筑巢毫无压力,甚至还有在露天阳台盆栽里或者空调室外机后面的空间搭窝的。乌鸫的巢还是挺精美的,是用细树枝和草制作的碗状编织巢。 乌鸫的巢和蛋。蓝色有斑点的蛋还是挺漂亮的。CC0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