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闻 | 年画之味话姑苏,欧洲“中国风”的渊源

 无明7782 2018-08-23

姑苏版画在历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性

一般从广义而言可以把清代早期

即康熙到乾隆初期

17 世纪中叶到18 世纪中期

套色版画、大幅尺寸美人图

以及带有“西洋铜版画风格”的胜景图

概称“姑苏版”

《十美图・游园》,清康熙,套印加手绘

 

年画之味

清代早期的姑苏版画

除了具有书籍插图的特征

同时也表现出年文化的吉祥观念

而具有年文化的画统称“年画”

目前所知“年画”一词最早出现在

清代道光时期李光庭著

《乡言解颐》“新年十事”词条中

年画,作为这门久远的民俗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远离大众家庭

但它的审美价值

却在收藏和专业鉴赏中熠熠生辉

 而姑苏版画在年画属性上也颇独到

除了门神、钟馗、神像画等明显年画特质外

清初姑苏版画与绣像、画谱的还有共鸣

以及它们能作为收藏品、外销品的功用

使得其广为传播,流转世界各地

究其备受追捧的原因

除了刻工精美、题材多样之外

还有“仿泰西笔法”的大量运用

该笔法是将西方画种中的平行透视法

明暗造型与铜版画的细密扁平电缆技法

运用到中国传统题材的版画作品中

作品兼具中西特色,风格十分鲜明

姑苏版画作为古丝路上联系文化的纽带

在清代初以贸易的方式传播到欧洲

欧洲对其追捧可追溯到17世纪

日本浮世绘也同样吸收了此文化

迄今为止

英国著名书店“寒山堂”藏有

着传世数量最多的姑苏版画


欧洲刮起强劲“中国风”

因缘际会于此

欧洲社会对姑苏版画的追崇从17 世纪

开始一直持续到乾隆后期才逐渐势弱

因此在东西方艺术交流史上

清代康熙至乾隆早期

可谓姑苏版画输出海外的“黄金时期”


欧洲人在奇特的东方世界里

他们以惊奇眼光看到了姑苏版画中

描绘的中国人日常生活

和无比鲜活的故事情节

而且从技法而言竟如此高超

欧洲人自然不甘落后

也想融会贯通、探索创新

中国景色如梦似幻

中国物品琳琅新奇

冲击着他们的心灵

虚荣心作祟或艺术细胞侵染

诱导着他们互相收藏、攀比

欧洲“中国风”于此便开始盛行

英,伊丽莎白·基思作品


 此时欧洲人的铜版画创作是将

原姑苏版变形、摘取、重组后的画面

其背景参考了中国版画中的花园景致

配有屏风、吉祥动植物和奇石山水景

欧洲人创作的这类中国趣味作品

被欧洲人称作“Chionserie”中国风艺术品

这种风格主导了19世纪前

欧洲审美品味近两个世纪

《水彩画・高丽国人》,18 世纪初,手绘,产地:萨克森宫

 

姑苏版画进入欧洲市场

兴起强劲的“中国风”

是主动的文化输出和人文渗透

而在深入欧洲市场的过程中

也是西方艺术家

对中国图像的模仿和演变的过程

这是中国版画史上的重要篇章

也是我们继承发扬之必要

《双美玩纸牌》,清雍正,套印加手绘,产地:苏州。Kupferstich - kabinett, SKD藏

 

在这一方版画中

蕴含着浪漫的故事和历史的渊源

亦有我们精神的故乡和文化的乡愁

它是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艺术土壤

希望我们能把姑苏版画的中国风再现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