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桃花灼灼家乡情——《康乾盛世“苏州版”》研究成果展正在苏州美术馆展出。 苏州桃花坞,位于古城的西北隅。明代中叶,这里同时出现了名扬天下的一人一品,一人即江南大才子唐寅,一品即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版”是桃花坞木版年画前身的一个盛期。它延续了明代印本书籍、风俗版画和饾版、拱花技艺,中国民间版画存世绝大多数是清末之后作品,唯有苏州木版年画在国外存有早期作品,它不仅是珍贵的中国传统美术资料,亦能引导我们用开放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视野和方法来保护非物质遗产。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赋写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道出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渊源,而清代末期桃花坞地区又是年画的刻印和集散中心。所以,后期后人就将苏州刻印的受到广大农民欢迎的木版年画称作为“桃花坞木版年画”。 民间木版年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用于避邪的“桃符”之类的门画。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自宋以后,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到了清雍正、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代表着木版画的艺术巅峰。 民间艺术的高峰 展现江南情愫 传统桃花坞木版年画线条劲健,构图丰满、色彩鲜艳、造型夸张。采用一版一色的制作工艺、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本次展览策展人高福明表示,清雅细秀、构图复杂是苏州版画的主要特色。其“仿泰西笔法”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是独树一帜的,作品线条排列细密匀正,吸收了西洋的焦点透视表现方法,讲究明暗,模仿铜版画效果。深入全面考察这一时期,有中西文化碰撞,也有本土文化滋养,康乾盛世“苏州版”包含了宫廷版、文人版、西风版(即姑苏版)、民间版,兼顾其他流派和适当的嘉道年间的作品,人们能由此了解清前期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全貌,以及各流派的艺术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我们在国外收藏者的《仕女图》中清楚看到了“姑苏信德号”字样,《泥金报喜》画面中的“姑苏季祥吉发行”字样。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学术界亦有将康熙、乾隆时期的木版画直接命名为“姑苏版画”,誉为“姑苏版”。据称当时的年画作坊多达五十多家,且主要分布在苏州城外山塘街和城内桃花坞一带。 目前所见的作品有《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姑苏虎丘誌》等,这些刻绘精丽的作品既吸收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明暗,又不失传统中国画技法,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古丝路上 文化联系的纽带 姑苏版画曾在文化输出上占有主导地位。在东西方艺术交流史上,清代康熙至乾隆早期可谓是姑苏版画海外输出的黄金时期,也是姑苏版画史上一页重要的篇章。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版画绘画藏品部学者王小明曾提到,1685年康熙皇帝宣旨开放海禁,设立了江浙四处海关进行贸易。这段时期,大量的欧洲商人、植物学家、传教士从开放口岸进入内陆,姑苏版画就是在这一时期以私人贸易方式,从中国的东南沿海销往欧洲。欧洲对姑苏版画的追捧从17世纪开始,一直到18世纪末才减弱,史称“中国风艺术时期”。英国著名书店“寒山堂”藏有传世数量最多的姑苏版画。当时的姑苏版画代表了强势的东方文化,影响到了19世纪前欧洲的审美。日本的浮世绘版画也同样吸收、借鉴了姑苏版画的创作元素,其美学风格受到姑苏版画的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的版画,存世很少,学术界认为“在西洋铜版画影响下产生的作品,是中国版画史上极为罕见的具有优秀技术的大型版画,它能确切地把握西洋铜版画中所得到的意象,把它溶入中国传统绘画的主题之中。”暗哑雅致的色彩,纷繁复杂而又细腻精致的画面,姑苏版就这样留驻了一段美好华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