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E观澜 2018-08-24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注释】趋:古代的一种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迟:缓慢。起:由坐而立,站起。对:回答,多用于对上级的回答或问话。视:目光。移:移动。

    【解读】进见尊长时步子要快,告退时步子要慢;尊长问话时要起身回答,并且目视尊长,目光不能游移。

    《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如果父母亲,年长者,上级呼唤自己时,应当快步走到他们跟前,不可迟缓,怠慢。”

    (《朱子童蒙须知·语言步趋第二》 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步而前,不可舒缓。)

    我国古礼是:陪从在老师身边坐着时,如果老师问自己问题,一定要等到老师问完后再回答问题,不能中途打断老师的话。如果学习过程中有问题需要问老师时则一定要站起来才能问,如果有不清楚的问题需要老师进一步解答时,也一定要站起来,以示对老师的恭敬之心。

    (《礼记·曲礼上》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问起对”反映在现在课堂上则是: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必须站起来方能回答,除非老师说,“你就坐着说吧”,方能坐着回答老师问题。

   “视勿移”反映在现在课堂上则是:学生回答老师问题时目光游移不定、左顾右盼,或是低着头回答,不看老师。呵呵,胆小心虚的学生回答老师问题不敢看老师,最喜欢眼睛看着窗外或低着头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样回答问题,老师怎么能体察到你的内心呢?

    无敬不成礼,到尊长面前小步快走也罢,站起来回答尊长的问题也罢,等等这些,都是在表达着对尊长的恭敬之心。《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中说:“礼,敬而已矣。”意思是说:“礼,无非是表达敬意而已。”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包含了古代少儿教育中的“洒扫、应对、进退”之“应对、进退”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教育。“洒扫”是教育孩子在家里要学会做家务事,洒水扫地、打扫庭院等,不能把家当餐厅旅馆,什么家务事都不干;“应对”是教育指导孩子如何与尊长对话;“进退”是教育指导孩子如何举止得体、合乎规矩地与尊长接触。

    (朱熹《小学·序》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在汉语里,“进退”也是“行为举止”的代名词,如夸奖一个人“进退有度”;又是“礼仪、礼节”的代名词,如嘲笑一个人“不知进退”。是啊,你连如何走到尊长跟前,如何退下都不知道,行为举止又如何不让人指指点点呢?又怎么能说你知礼懂礼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应该从小懂得方方面面的规矩,长大后才可方可圆。

 

    进不趋,“阴风”起
    有一个刚上班不到半年的大学生毕业生,还是学生气,学生打扮,喜欢斜跨个包,挎包带子长长的,长到包都在胯部以下了。有一天,他接到通知,让他到一家酒店去参与接待外省一家长期合作单位的领导。一进入酒店大门,他就看见本单位领导、他们部门领导和外省那家单位领导坐在酒店大厅的沙发上。领导看见他进来,便向他招了下手让他过去,他斜跨着包松松垮垮的样子朝他们走过去。这时,他们部门领导对领导小声嘀咕道:“你看看,到领导跟前也不知道快点!”他这一扇阴风不要紧,领导的鬼火“蹭”地就起来了,冲着松松垮垮、不紧不慢走到他们跟前的年轻人疾声厉色道:“你磨蹭啥?不会快点!”年轻人听了一愣,随即分辩道:“我磨蹭啥了?我平常就是这样走路的!”领导听了,看了外单位领导一眼,强忍住气,没好发作,但是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坐下后,领导开始交代给他的任务,这个年轻人因为一进门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领导的训斥,心情坏到极点,他的父母均是市里一家响当当的国营大企业的大领导,从小见惯了别人对他们一家人的恭维,哪里有过别人训他?因为心情坏,所以领导交代任务时,他精神恍惚,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头耷拉着,有一声没一声地“嗯,嗯”回应着。
    领导看他这样本来就心存不满,鉴于外单位领导也在坐,强忍着没说什么,偏偏这时,他部门领导左看看领导,右看看沙发上耷拉着脑袋的他,又是摇头又是撇嘴的。领导火“蹭”地又起来了,冲他吼道:“你回去吧,不用你接待了,我另外找人!”接着就打电话通知其他人过来。年轻人一听是这,起身就往外走,领导更气了,冲着他的背影一声震耳的咆哮:“明天你不用来上班了!”
    第二天一大早,年轻人自我反省自己做的也不对,所以早早地来到单位想给领导道个歉。看见领导过来,年轻人就走上前说:“对不起,昨天我……”还没等他话说完,领导就阴着脸说:“你回去吧,你不用来上班了!”年轻人一来以为领导说的只是气话,二来也觉得自己昨天当着外单位领导表现得确实不妥,所以真诚地说:“我昨天确实不对,希望……”领导一听,讥讽地说:“希望啥?我领导不了你!你爹你妈有本事,你想去哪儿去哪儿!”这时,来上班的同事陆陆续续到了,纷纷往他们这儿张望,年轻人一看,涨红了脸,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


    孔子曾说过:“一个人对人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就不会被人耻笑,遭受侮辱。”(《论语·阳货》恭则不侮)孔子还说:“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论语·尧曰》不知礼,无以立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什么人都有。人生在世,什么人都能遇到。当你没有本事时,一定要知礼,因为总是有人倚强凌弱;当你本事或大或小,或有或无时,一定要知礼,因为总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好寻点是非;当你本事大时,更要知礼,因为总是有人想寻点机会排挤你,打压你。

    单位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吃饭的地方,是一个人人生奋斗的地方,同样也是鱼龙混杂的地方,王八炸窝、鳖翻潭的地方。有些小人善于把不起眼的小事翻成大事,更善于“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一个人学礼知礼可以少给那些王八创造炸窝的机会,少给那些鳖创造翻潭的机会。
    孔子还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意思是说:“礼所起到的作用,贵在能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学礼,知礼,是用来让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是用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而绝不是用来去指责、苛求他人的,更不能充当搅屎棍,拨弄是非,借礼来兴风作浪寻事的,对他人礼仪不周到的地方应该有包容之心、宽容之心,应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能因此去轻视、凌辱他人,更不能借礼去“扇阴风,点鬼火”,人为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西汉时的董仲舒说的好:“所谓道义的法则,在于端正修养自身的品行,而不在于指责他人的品行。”(《春秋繁露·仁义法》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