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草千字文》,陈隋之间的著名书法家释智永所书。楷书、草书各一行,墨迹纸本。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另有石刻本,为宋代刻于关中,称为“关中本”,现藏西安碑林。刊于《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三)、《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中国书法全集》(十九)。智水,生卒年不详,大概为陈、隋之间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人称“水禅师”。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名法极。关于智水的生卒年代,唐张怀《书断》中说他是陈人,宋《宣和书谱》中则说他是隋人。相传智水学习书法精诚刻苦,曾发誓“书不成,不下楼”。 果然他几十年没有走下楼一步,在清寂的小楼里,日夜与笔墨纸砚相伴,毛笔用坏了一支又支,他把用坏了的笔头扔进竹簏,天长日久,积满好几竹簏。他为这些笔头修了坟墓,称作“笔家”,时人称之为“退笔家”。智永书法名重当世,上门求字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不得不用铁皮包起来,被人称为“铁门限”。“退笔家”“铁门限”成为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智永书法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精熟过人”(唐李嗣真(书品后》)。“宋四家”之一的苏东坡曾在《东坡题跋》中论及智永书法,他说:“水禅师欲存王氏典刑、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矣。“智永专学二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王氏祖书流传于后世,为此、他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分送浙东请寺庙。然其书法多少还是越出王书之外,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时代风尚,而渐离了晋人尚的的审美精神。由智永的学书经历,正可说明艺术的继承不是简单的重复,不可能不留有时代和艺术家个人的印迹。 智水(真草千字文》,历来褒贬不一,多数人认为精熟过人,英迈不足。东坡夫子的评论是其中比较客观的,他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陶渊明)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东坡题践》)初观《真草千字文》精熟而平淡工稳,正如欣赏陶渊明的诗,细品之中才能感受它内在的意趣。《真草千字文)精书与草书并书,然气息相融而和谐,并非一静一动、一工稳一飞扬,风格相左而不相和。楷书寓动于静,草书则寓静于动;楷书在工稳中求活泼,草书在活泼中求工稳。 整体上给人一种精熟工稳而又舒缓自如,秀润圆劲、空灵硫朗而不失自然灵动的审美意趣。当然,《真草千字文)比之王羲之的书法,的确有逸气不足之处。关于智永的书迹,据《宣和书谱》记载,御府所藏的有草书七种,包括千字文;真书四种,包括千字文、小字千字文等。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