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能力三级跳

 五月花mpy 2018-08-24

    最近和一些二升三的家长聊起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都会咨询孩子如果想在数学上有很好成绩,需要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什么。我大概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成了三级跳体系。(这个体系在二升三接触是最好的,不过随时收录都不算晚,我到高中还在给学生们讲这个三级跳体系的)

    很多学生都会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有这样的理解误区:

    数学是一种巧算,学的越好做题的越简单。

    其实数学接触起来很容易,但是想掌控这一份技能,让自己能在数学上取得好成绩,突破现在的自己,就需要了解未来的数学究竟是怎样的呈现。


    越高的年级优秀的学生分化会越明显:有的孩子在学习阶段看起来很聪明,反应很快,也很乖巧,但是总会在正式的大考中掉链子;到高年级总会看到这样的学生,感觉平时不是很聪明,但是考试的时候成绩总会比自己好,慢慢的自己和人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也找不到原因。


    数学三级跳之一:好的过程是走的更远最大的支柱

    越是高年级的同学越会发现,同样在一个班学习,为什么有的同学慢慢会变得做题又快又准,为什么有的人总会苦思冥想却找不到思路,这是一种典型的习惯三级跳问题。其实大家学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也许你也在家做了很多的题目和练习,但是“好的做题方法是靠想出来的”这种思想就是随着年级提升没有做好转变造成的影响。

    任何数学难题都可以分解成几段小的简单的题目来整合,数学高手未必多比你掌握了什么方法,只是他们站在高处审视题目指点江山的时候,你还在山脚下想着怎么一步迈过一座高山,就算是你的腿再长,总有跳不过去的时候,别人多跳几次也可以过去。

    


    逻辑智商决定了步长,态度决定了终点。

    不喜欢写过程的孩子很多,在低年级的时候大家都会比这谁的做题速度快能快点被老师表扬而产生的初始概念。

    不懂得写过程的人高年级以后在多层问题的思考中显得十分吃亏,因为没有记录数据的习惯,所以在思考过程中经常瞻前顾后,失误率陡增,并且学习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再也没法坚持,这样既是对自己学习的不负责,也是对信心的一种打击。



    懂得写过程的学生可能会在初始学习中速度上吃亏,但是这是构建自己框架的重要载体,数据的有效记录会降低思考的难度,提高正确率,并且中间过程中获得的条件重新整合变得更容易,也就是可以把一个问题分拆成几个小过程,想爬上一座大山,先爬上去一部分,看看路,再爬一部分,最终登顶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想一步跳上山的人其实还在山脚下累的死去活来。


    数学三级跳之二:整合问题、总结经验,题海不是多做题,而是为了少做题二精简做题

    题海战术是对于一些没有计划、目标模糊的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方法,但是想高效的学习一定是吸收精髓,提高效率。

    我自己尝试过的比较高效的题海战术(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第一跳:割草

    为了提高题量和视野,只看答案不做题。

    这种方法也是我在度过自己瓶颈期用到的“绝技”了,稍微难点的题目,每天自己使劲研究出来一道题,不如看答案学习五道题,其实很多时候只要这道题真的掌握了,即便是通过看答案掌握的,也是好的。显而易见,这样的学习效率比之前高出五倍。

    第二跳:装车

    每积累20道题,我会随机抽取两个近期看懂的题目和两个很早之前看懂的题目进行自检自查,当然,一定还会有做不出来的,但是大体的思路和框架其实会在大脑中极速的呈现,这种题目对应框架的呈现结构久而久之会变成应激性的思考结构,而并非探索结构,这时候没有做出来的题目及时返工,印象会更深。比起像花了很久时间自己才做出来,不会作为复习的重点的题目,也就丧失了题目本身带给我们的逻辑链和努力思考解决问题的优势。因为经验告诉我,一个月后你再碰到这样的题目,还得重头思考一次。

    第三跳:打磨

    通过大量的输入,整合调整为自己的思维结构,尝试同类型比较发散的问题思考解决,提高解决新题目的能力,最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逻辑结构的做题方法,这样的三步在初中高中的一些学科学习中依然适用。高效的学习过程中,别人吃到的是野地里的烤米,你吃的是面包。当然了,每个学习方法的背后都需要坚持和付出,并不意味着高效就会轻松。方法整体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要求比较高,适用于做题慢,或者瓶颈期的同学。


    数学三级跳之三:破茧

    破茧是指在同等实力的情况下,如何能保证得分效率最大化。相信不少家长会认为现在谈论这样的话题会觉得太过世俗,但是等孩子上了初中你会发现,分儿就是学生的命根儿。谁能早点有“优考意识”谁就可以在转型期快人一步。

    考试的检查说实话是家长天天要求的,但是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会错题的毛病并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那孩子同样是如此的。所以孩子的习惯养成出现了不足,还是需要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帮他们解决。毕竟如果自己一路走来这么多经验都没有能帮助孩子修正他们的检查能力,把希望寄托在小小的他们身上自己修正,是一个极其不现实不负责任的想法。

    估算和带入检验是我在小学学籍阶段最常用的两种方法,估算的方式对学生的数感要求极高,更对生活中的实际量的认知需要很深厚的积累。其实这就是数学的魅力,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用生活来反思数学学习。记得小时候算小明跑步的速度是20米/秒,就是那一次为深刻的体会到生活经验对于数学逻辑学习的重要性。那时候杨老师就跟我说了一句话,回家看看百米跑的世界决赛,不懂把数学学习和生活结合的人早晚会吃大亏。

    那一句话我没有学会什么知识点,我也知道自己题目的错误在哪里,但是那之后,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远远比课本上更有趣。我可以通过地图找到去学校的最短路线,可以估测学校到家的距离,可以推算出学校的大楼到底占多大的体积,这时候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会跟数学有关,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顾关联,生活的很多事都用数字连接起来。也许这一切看起来很梦幻,但他们真真切切发生了。

    文章结束的最后插播一条广告,针对二升三的学习规划和解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验分享,我在海淀开了两场讲座,欢迎大家届时参加,有问必答~

    晚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