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百变大秘术,搭建自己的话语“框架”

 疯疯侠 2018-08-24
  换个表达方式,帮你达到劝服目的

  罗尔夫·多贝里在他的书《清醒思考的艺术》第43章——框架效应,言为心生中提到,同样的事情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心理学称之为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但面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对同样事情做出的反应也不同。
 
 
  丹尼尔卡尼曼于2002年荣获诺贝尔奖,20世纪80年代他与同事阿姆斯特沃斯基进行了一次调查。他们拿出两种消灭瘟疫的方案,在600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选择方案A能就能救200人的姓名,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可能谁也救不了。

  被问者多数选择方案A,依据的就是这条原则。毕竟,手中的麻雀胜过屋顶的鸽子。但是,当换了种说法:选择方案A会死400人,选择方案B则有1/3的可能无人会死,有2/3的可能600人全部都会死。

  现在,选择方案A的只剩下一小部分了,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方案B,这刚好与第一次调查相反。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救命或者死亡,被问者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再看另一个例子,研究人员拿出两种肉,99%无脂的和1%含脂的,被问者都认为第一种肉更健康,虽然两种肉其实是一样的。即使是在98%无脂的和1%含脂的肉之间选择,大多数被问者还是会选择第一种肉,即使事实上前者含有的脂肪是第二种肉的两倍!

  通俗点说,美化你要说的话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股价下跌被称为回调支付;过高的收购价被称为善意;被开除的经理是某个开始新生活的人!我们在每堂管理学科上都会学到,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你仔细看过某种金融产品的宣传小册子吗?比如一种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的上面常常印有该金融产品近几年的表现会回溯多少年,会一直回溯到可以形成一个尽可能漂亮的上升曲线,这也是框架效应。

  尽可能的关注全局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也是在顺应框架效应的规则。比如在购买一辆二手车时,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行驶里程上,而忽视了发动机刹车装置和内饰的状况,因此我们的购买决定会受到行驶里程的影响,这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我们永远不能全面观察所有方面,换成另一个框架,我们也许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作家们会有意识地使用框架效应,因为如果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描写出谋杀过程,侦探小说就会很无聊,那将不是侦探小说而是纪实作品。虽然最后都是讲述了整个故事,但合理的利用框架效应才让故事更加吸引人。


  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不管你是从一位朋友那儿听到的,还是在一份严肃的报刊上读到的,都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最典型的的例子是每天都阅读的新闻:我们阅读到什么,被过滤掉什么,关注哪些细节,哪些背后的原因没有呈现,这些都已被新闻发布源设定框架限制。框架效应无处不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生活中的框架效应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