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夫妻选登之四:朱买臣与崔氏

 金色年华554 2018-08-24

     不能同甘共苦的一对夫妻

         ——朱买臣与崔氏

          

    朱买臣是西汉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的出身如同也是汉武帝时靠苦学成名的山东人公孙弘与主父偃一样很是贫寒,但穷家孩子也有读书好的,更有志向高远的,这位姓朱的浙江老客就算是其中的一个。在他50岁以前,一直在老家默默地生活着,没有什么发迹的样子。一个身体不是太好、不想从事农田劳动、又要读书,还想思考一点国家大事的乡下男人,其日子不会怎么好过。好在他娶了一个姓崔的老婆很是能干,既要帮人家洗洗缝缝,还要上山打柴下地种田,挣点小钱,好让老公专心读书,寄希望他将来有朝一日能弄点名堂,好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
        想不到,到老朱40多岁时,原来的生活面貌一点也未发生变化,他还是乡下的穷书生,崔氏还要忙忙碌碌。能干的妻子开始失去了耐心,她瞧着窝囊的丈夫,不太耐烦了———“你整天捧着个书本就人一样的。男子汉大丈夫总该去干点什么吧?老这么读书,我们的米从哪里来?柴又从哪儿来?”朱买臣这人还真有定性,似胸有成竹地对老婆说:“等我将来当了大官,别说柴米油盐,就是金银财宝也会有的。”老朱这么吹牛的话让崔氏更加来气,她怒骂道:“快把书扔掉,明天跟我上山打柴,否则只能等着饿死。”朱买臣一看架势不对,不敢再多言语。第二天随着老婆进了山,可他腰里还别著书,砍一会柴就坐下来读上一阵子。挑柴回去的路上,他还一边走,一边捧著书看上几眼,路上行人看他那个样子都发笑。老婆让他去卖柴,他也老老实实挑着担子去了集市,把柴放在地上,又开始背起书来。
      崔氏感到实在没法与这个书呆子过下去了,就整天吊着个脸子开始对老朱使粗的,骂他是没本事没出息的男人,说跟了他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老朱还不急不躁,平和地对老婆说:“你再忍耐几年,等我到50岁时一定能够富贵。”崔氏一听又怒火中烧,大骂道:“看你这个熊样,别说50岁,就是再活100岁,你也富不了。”这次激烈争吵过后,老婆就闹起了离婚。老朱一看妻子铁了心要走,那就让她走吧!
      

在写到朱买臣遭他老婆的白眼时,我忽然又想到了《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中的故事———苏秦在得势发达之前,“至归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面对这样的处境,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后来他发愤苦学,再次外出游说,以其能言善辩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被赵王封为武安君,并受相印。发达后,苏秦要去楚国游说,路过老家,此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面对这样的情景,苏秦不解地问他嫂子:“嫂何前倨而后卑也?”他嫂的回答也不含糊:“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走到这一步,面对这样前后的巨大反差,得势的苏秦仰天发出了自己悟出的感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而朱买臣那时的处境还远不如发达之前的苏秦。
          老婆走了,自己的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心中还有理想,理想的火焰在胸膛燃烧着,这是支撑着朱买臣活下去的原动力。他每天还要上山打点柴,以便换点小钱苦撑着难熬的日子。有一年的清明节,老朱从山上挑着柴往下走,到了一个小坡处,肚子饿得直叫,身上半点力气也没有了,只好躺在那土坡阳面,身子似乎缩成一团,可手里仍拿着一本书。这时不少人来上坟,崔氏也跟一个男人来到山上。她发现缩在一旁的朱买臣,不由得心里发酸,把上坟用的酒饭送到他面前。老朱也顾不上那么多,拿起食物就吃了起来,低着头把空碗递给那个男人,说了声谢谢,就起身挑柴而去。此时他才清楚,原来老婆已经改嫁了。心里的痛又陡然紧了起来。
       日子一天天艰难地过着,朱买臣还如往常那样生活着学习着。又过了几年,老朱到了50岁那年,他忽然听说会稽郡要送一批货物到长安。老朱觉得不能再等待了,必须主动出击,要为自己争取和创造时机。他找到了负责运输货物的头头,请求当个搬运工,因为这几年他被迫上山下地劳作,渐渐筋骨也强硬了许多,可以干些搬运之类的粗活了。那运货主管见他可怜,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历了千辛万苦,朱买臣这个乡下人终于到了长安,到了他魂牵梦萦的京城。这一年他刚踏入50岁的门坎。他是有准备而来的,他怎么可能甘心一辈子呆在老家或仅干些搬运之类的粗活?他知道当时天下大批有德有道有才有能有学问的人都云集长安,都在做着升官发财的大梦,都想以自己的本事尽快地接触皇帝,祈求得到重用。朱买臣根据多年苦读所学,写了一篇关于治国安邦方面的策论,找人送了上去。
        也不知何故,是上书压根没到皇帝手里?还是武帝案头上这类策论太多无暇顾及?反正苦心等待的朱买臣多日不见诏书下来。身上没钱了,吃饭都是大问题,怎么办?实在没办法了,他忽然想到了在京城当官的庄助,他也是会稽人,应找他帮助一下。庄助为人还不错,他以前曾听人说过朱买臣的事,知他有些学问,就将他引见给了汉武帝。
     当时武帝刘彻正在征召全国各地贤良之士,对于一切有才能的人他都想重用。他见到了朱买臣,当面提出许多问题,但都没有难倒老朱。多年所学必有所得。朱的回答让武帝甚是满意,当时就拜他为大夫,留在长安,等候进一步任用。
     当朱买臣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之际,他的那位老乡庄助回会稽当太守,但庄太守与当地有权有势的人闹了矛盾,很难在那里继续开展工作,汉武帝决定将其调走。恰在此时,东越王余善得罪了汉王朝,刘彻准备发兵征讨。朱买臣闻此消息后,忙向武帝献计道:“东越王余善原住在泉山,那地方很是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现在他向南扩大地盘,所居地离泉山500里。若是我们由海路进兵,再向南攻,就可拿下东越。”武帝同意了朱的建议,并让他接替庄助为会稽太守,让他加紧准备船只和粮草,等候大军前去征讨东越。


                     

   人的地位一旦发生了变化,其感觉就与以前大不相同了。对于朱买臣这位50岁以前还在老家务农受苦受难的贫穷乡村汉子来说,现在回到老家当了太守,那种感觉确实不一般。此次回来就是衣锦还乡就是扬眉吐气。他耍了个心眼,没有大张旗鼓,而是故意换了身旧衣服,先走到一个小饭馆,要了一点简单的饭菜,独自坐在那里默默地吃。当时饭馆里有一群他的同乡正在喝酒,不少人都认识他,可谁也没想到他如今发达了,以为这姓朱的还是个一贫如洗的穷书生,所以大家冷眼相向,没有一人上前与他说话。
      当上太守而微服现身于家乡小饭馆的朱买臣,岂能不知人情之冷暖?他见那些熟人竟不与自己打招呼,也不理会,仍静静地品着小酒。这时,突然来了几个地方官吏,说是请朱太守上车回府。那伙正在喝酒的人一听这穷书生如今是太守了,一个个都瞪大眼睛,吓得不敢说话,又瞧见外面停了不少马车,确信眼前这个穿破衣裳的老朱就是新来的太守,那伙人不由得趴在地上,恳求朱太守宽恕他们。朱买臣怎能与那些人一般见识?他笑着让那伙人站起来,没有半点责备的意思,接着就在地方官吏的簇拥下坐上马车奔向太守府。
       朱买臣当了太守的事马上就在会稽郡传开了,人们放下手上的事情,纷纷议论当年那个穷书生的事,感叹着人生命运变化之无常。老朱原先的妻子崔氏自然也听说了前夫现在当上大官的消息。她的心情很复杂,不知是喜还是忧,心里直骂自己没有眼光,不能再忍耐几年。怕别人说闲话,她就整天呆在家里发愣。几个邻居家的女人到她家,问她———朱大嫂,你男人做了大官,你怎么还一个人呆在这儿?崔氏满脸愁云,叹一口气道:“是我离开了他,而且又嫁了人,怎好再去找他?”一位快嘴妇女说:“一夜夫妻百日恩。你找的那男人不是已死了吗?你现在正好是一个人,你应该去找他。况且以前你待他并不差,你们分手后,你不是还给他送过吃的吗?就凭这一点,你也应去找他。”
      那些女人正在说话时,外面的孩子嚷嚷起来:“新太守来了,快迎接呀!”崔氏出门一看,大街小巷都是人,朱太守坐着高大的马车缓缓前来,他从车上下来,一眼就看见了崔氏。以前对他指手画脚骂他没出息没本事的崔氏已经双腿发抖,跪在地下。那老朱仰头笑了笑问:“你来干嘛?”崔氏抹着眼泪说:“大人不记小人过,请把我收下当个佣人吧!”朱买臣没说话,他让手下人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之后对崔氏说:“你若能把泼在地上的水收起来,我就带你回去。”
      崔氏听了这话,看了看一脸得意的前夫,使劲站了起来,在一个邻家女人的搀扶下回了家。有个老大娘知道了街头那一幕后就劝她:“坐在马车上的大官跟当年上山砍柴的老百姓本来就不一样,你何必为此伤心?”可当天晚上崔氏就上吊自杀了。

听说崔氏自杀,朱买臣也难过了一阵子,但他没有忘记汉武帝交待的任务,他加紧准备攻打东越的船只和粮草,只等朝廷大军赶到。然而,那时汉朝所面对的主要边境压力是北部的匈奴而不是南方各部落,故朱太守准备妥当了也不见动静,就只好安稳地当好他的太守。
    写罢朱买臣的故事,我很久不能平静,脑海里不时翻动着许多问题———当初朱买臣一贫如洗时,他老婆该不该离他而去?朱当了太守后,崔氏该不该去找他?他该不该与崔氏破镜重圆?苏秦当年的感叹“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有没有道理?对这些问题,我当然有自己的考虑,但不知读者诸君有何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