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煮“艾叶绿”

 稍逊风骚小老头 2018-08-24



一部寿山石精英读本


寿山雅谈



文/徐袖海

编辑/丁琳馨


上个礼拜,笔者到一位师友处聚会,大家聊到兴起,忽然看到工作室的窗台边摆了一件月尾绿印章。章是正章,色调深浓,可惜印身上已有斑驳的细碎裂痕,似是已经“难以抢救”了。但对笔者这样热衷“记录”者,却对此类石头蠢蠢欲动。


主人善解人意,见到笔者对石踌躇,就笑称:是不是想写文章,要做实验?已经裂成这样,送给你去做实验好了!笔者一听,不容他反悔,马上抓过旁边的茶具,将印章浸入水中开火烧煮,查看裂痕之变化。


被笔者狠心“水煮”的月尾绿


周围人一片嘘声,纷纷骂笔者暴殄天物,竟然水煮“艾叶绿”。


只要玩石者,大多数都熟悉寿山石中的“艾叶绿”一品。清初文人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中称“艾叶绿”为“神品第一”。


但毛奇龄虽然依照谢之原话,将“艾叶绿”录为寿山石中的翘楚,自己却没有见过实物。正因如此,“艾叶绿”一种始终如坠梦中,为后人所揣测,亦闹出过不少笑话。譬如民国时期的文人,不少藏所谓“艾叶绿”者,多是广东绿,与寿山系统的石头全无关系。


 纪录片《中国寿山石》中的画面

徐悲鸿所藏的“艾叶绿”实为广东绿


所谓“艾叶绿”最为接近的种属,笔者以为当属寿山“月尾绿”。寿山石圈内,日常遇到品相全、色彩好的“月尾绿”,大家也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以“艾叶绿”调侃、昵称。九十年代末的著述中,往往也会出现“月尾艾叶绿”的标识,所以就有题目中笔者戏称水煮“艾叶绿”之说。


月尾绿之出产,时代甚早。陈锡铭、王一帆先生合著之《寿山夜话》上,曾记一方由周尚均所刻月尾艾叶绿鳌鱼钮扁章,笔者曾有幸和诸师友一同上手,大家都认为材质上并非外种,确系月尾无疑。


曾于《寿山夜话》中所刊载

周尚均作月尾绿印章


周尚均约在玉璇之后八十年左右出生,正是康熙年间生人,而其活跃时期,也多半在康、雍之间。


由此看来,月尾绿在康熙年前后即已有之,与高兆、毛奇龄所著接近。其中佼佼者,被奉为神品,并不出奇。


月尾绿属月尾石中的一个主要品相,月尾石又称为“牛尾石”,产于月尾溪附近,矿脉与善伯相接,有白、紫、橙黄、淡红等色调,但以月尾紫、月尾绿最为著名。


潘泗生作 月尾石《薄意套件》


月尾绿——由上面提到的尚均作存世件可知,至少在清代康熙朝,甚至更早时代便有出产。


当代对于月尾绿之玩赏风气,与汶洋石高产的时期较为接近。古人所用的月尾绿,笔者见之有限,不宜妄自揣测,唯有对时下的月尾绿之石性、石情,与大家做一番见闻上的分享。


月尾绿石《古兽把玩件》


月尾绿的主要矿物成分,多为白云母,次要成分则为高岭石。其色彩淡而正,不似时下的西绿、雅绿一般浓艳,也没有青田龙蛋那种发粉、内敛之感。其色感比较二号矿有绿者,更为凝实。


月尾绿受刀绵柔无声,但较芙蓉略脆,比之软地旗降,则少其顶刀之“韧劲”。但若横向对比其他“绿石”,则丹东石下刀松软,刀痕阔而边缘混沌,远不如月尾线条凝结。而西绿、雅绿在硬度上明显略高一些,刀感坚硬,与月尾亦有分别。


陈强作 雅安绿石古兽把玩件


月尾绿之色彩的深浅,和出产的批次有关,二三十年前出产的一批较“嫩”者,色调如淡绿、典雅,石体通透度极好。这一批月尾绿,用刀感觉柔中带脆,但石粉细腻异常。这些早期出产的月尾绿,有些在开采过程中因炸药而产生“暗裂”,如在切章后未做及时处理者,则非常容易导致这些裂痕日益蔓延,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遗憾。


由于存在这类情况,导致有石友偶尔会称此类品相为“碱性”,但笔者也曾经过所有人同意,以此件做过“水煮”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


在已“受伤”的月尾绿上,除原先几道大裂之外,无论如何“烫煮”,石头的其他部分却异常坚结,未有新裂出现。可见与其说是“石性碱”,不如说其实是开采不当,保养又未及时,几重压力下,才造成的“香消玉殒”,大约也并非月尾绿此种的本性不佳。


近十多年间出产的月尾绿,色泽更厚重、更老成,不少带有青黄感,光线透照不进。且随着时间推移,色调会迅速“沉着”,褪去“火气”。尤其是适当油养者,会呈现出一种滋润、凝结之效果,甚有旧气,只要切章或出石后如汶洋一般,谨慎保养一年半载后,性质趋于稳定,再做脱油放置就没有多大风险。


月尾石荷塘清趣钮方章


笔者甚至曾经见过这类月尾绿上,呈现局部带蓝的情况,但亦属罕见,不是常态。


笔到此处,又不得不谈“油养”之话题。对于大多数石友来说,常常恐怕油养会导致石色变异、黯淡,且过去有些石友,对月尾存在误解,认为月尾属于“粗石”,不必油养,只需打蜡即可,其实不然,起码针对月尾绿这一品种,“包油”这一步骤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曾经听过一则逸闻:一石友原本有一枚月尾绿章,色调雅致,莹润如美玉,但以为月尾无需油养,因此直接带去北京。谁料暖气一开,屋内干燥,不过半天时间,立刻生变。


这位石友大为恼火,拿回福州后,转售他人,不再玩月尾。岂料买主是个内行,把外层的有裂切去之后,重新包油,养护了大约一年左右,再拿出请人雕刻。磨光后又作油养,这幸存下来的绿石头竟“起死回生”,甚至“脱胎换骨”,此后数年时间,不但越发老结、油润,连皮裂也未再出现过,虽然小了一圈,但是见过此石者,出价却都不降反升。 


当然,对于笔者和多数石友来说,若不能亲眼所见,这类“故事”,只能算作故事来看。“包油”养护,是否真有这样的效果,仍需确凿之考证。也正因存此疑问,故而也才有了笔者在文章开头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水煮”之举。


 “水煮”之前与“水煮”之后的对比


当天大家虽然认为“暴殄天物”,但也都承认好奇,于是一起等候“实验结果”。几分钟后,原本已有累累小裂石头已经遍体鳞伤,出水之后,色彩也未若此前浓绿,原先的裂纹则更严重,犹如瓷器的“开片”一般。


笔者请主人将之切掉外层,磨到内部看看情况。一切之下,发现原本以为是皮裂者,在热水“攻击”之下,已经“深入石体”,但裂纹比起原先密密麻麻的情况,已有所减少。大家心有不甘,索性再深入磨去少许,变成一块“六面平”。这一次变再无丝裂,色彩也逐渐回归原貌,复为“全品”。


切入内部,成为“六面平”后

色彩转浓,皮裂也消失了


大家正在高兴,觉得因祸得福,谁料放下三十分钟,又缓缓出现几条细裂,且无声无息,使人毛骨悚然。


 不做包油处理,三十分钟后皮裂再度出现


笔者唯有再度打磨,将裂纹去除,而这次也不敢再大意看待,急取茶油包裹,放置约一周左右,章体的色彩已经再度沉稳下来,细裂也不再继续出现。


笔者后来专门询问姚春茂先生,何以热水会使石材开裂?是否寿山石怕热?得到答案是:原本有隐藏的炸药震裂、内爆者,才会因为热水开裂,这也并不是“怕热”,而是冷热变化以及石体快速脱水造成的。


再度磨掉数分,这次不敢大意

磨后即迅速以茶油包裹保存


由此,笔者也可确实以这一奢侈的试验结果,向众位石友报告:包油正是释放石头本身的应力,减缓脱水的一个过程,至少在月尾绿这一品相中,一旦改变其形态(如切章、磨光),则包油养护,是绝对必要,也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只要耐心处理,这一品种是值得玩,也可以放心玩的。


但这一石种不可水洗、泡水(笔者这类“水煮”的行为,更不推荐),否则离水风干,水份迅速丧失,则悲剧不远矣!


相对于月尾绿而言,月尾紫是这一品种里,更为大家所青睐的品种。


月尾紫之流行,可能与月尾绿时间相仿,如当年陈宝琛家族旧藏中,即有周尚均刻月尾紫龙钮章,材大质密,工艺超卓。笔者当年上手亲见:经历数百年光影,石材依然全无瑕疵,使人惊叹。


螺州陈氏旧藏

周尚均月尾紫石龙钮章


玉茂、元珠、清卿,均有以月尾所作之钮工,晚清至今百余年,这些月尾的稳定性却依然不改。


笔者所见之玉茂钮属螺州陈氏旧藏,元珠钮为吴湖帆梅景书屋旧藏,而清卿之作,则刊载于当年由名师刘爱珠先生所著之《薄意大师林清卿》及诸多著录中,工艺亦属华美、形态更复典正,可见当年也必为玩石高手珍藏。


 林清卿早年的月尾紫浮雕作品

刊载于刘爱珠作《薄意大师林清卿》


南京博物馆藏的龚氏旧藏中,亦有月尾紫刻就的博古瓦钮绣工件。由此可见,月尾紫这一品种,无论在朝在野,在晚清时代的地位早已牢不可破。


中国人对于色彩有象征性的心理投射——紫色常与高官服饰相互关联,吉语中亦有“紫气东来”之说,将“紫”作为一种吉兆的象征。故宫亦有玩赏“金星玻璃”之旧俗,其品相与金砂月尾极为接近。


文人清贵之中,月尾紫的地位如此之高,恐也与此富贵风尚有所关联。


金星玻璃 三阳开泰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月尾紫这一品类,品相中常见带深红色斑,有时也会有黄色色斑(而月尾绿中则一般不见红斑),或杂白色石肉,也多白色糕杂(然而以刀刻之却又无异质性,推刀手感区别不大),坊间市售的原石,往往糕点奇多,不堪成材。


普通地摊售卖,多是糕、杂穿纵的原石

这种情况也可知月尾纯材何其不易


雕刻月尾紫的石粉,往往带有浅浅的紫红色,石粉颗粒也较月尾绿要粗大,但无论紫、绿均易于受刀,硬度上不因色彩而有分异。凝结度上,则要以具体的石材做判断,无法一言以蔽之。


早年有认为“色如猪肝者佳”的说法,笔者在一些晚清、民国老件中,确实见到此类猪肝色,且质地极佳者,但想必时代不同,出产批次不同。因而笔者认为当下选石,不可生搬硬套古人说法。


以笔者经验,眼下在市场中流通的月尾紫中,以色调浓、深,底地暗而深沉者最为稳定,底色越暗则越是凝结。色调偏红者,多是含赤铁矿(即与朱砂成分类似),这类月尾紫在推刀时,硬结度上不如前者。


深暗色调月尾的硬结度更高

偏红的月尾紫则含有“赤铁矿”


而如前文所述,月尾紫中的上品,虽然质地老结,是非常难以切章的品种,首先因其有“色斑”。说是色斑,其实无非就是夹岩中的物质混入火山热液,在当年形成时造出的“花纹”,说是肌理亦无不可。


但寿山石求纯,故而这种特性往往是大家避而不及的。石肉有时“一层纯,一层花”,夹杂色块,倘若要求纯,则往往需要磨了又磨,对于体量的减损甚大。


其次是糕点——月尾紫中,往往夹杂白糕,且质地越佳,风险越大。月尾紫中的上品,质地有时会类似结晶芙蓉夹砂,糕点神出鬼没,有时表面仅是绿豆大的白点,可能深入之后,就团抱聚集,“一窝蜂”似地将切章的希望完全毁灭,且月尾紫本身色调深暗,不能透照,故而想切一方纯净的章材尤为艰难。


 周鸿 金沙月尾石 双角鹿端钮扁章


月尾紫中,以金砂月尾最受欢迎,其审美起源或者是来源于宫廷中对金星玻璃之钟爱。月尾之金砂,有粗有细,颗粒过细者大费目力,也仅能勉强看见,虽然卖家多会据此提高其身价,但玩赏过于费力,也无甚趣味。


而颗粒明确者,则璀璨生辉,灿烂迷人,使人甘于为之慷慨解囊。月尾紫的“金砂”不像坑头的金砂,并不坚硬,故此磨光的金砂月尾章材上,都平滑柔顺,没有突起。


但月尾紫上的金砂之美,往往得益于光线明暗,故此拍卖行的图录,或是手机拍摄,大多逊色于实物,这也是好处过于微妙的石质特征,所带来的无可奈何之处。


金砂得益于光线反射

因此拍照效果往往不如肉眼观察之美


月尾之中,有时紫、白相依,由于界色分明,往往属于容易“出效果”的类型。有些石材中,偶然白色占据主导,而紫色极少时,亦多被用于俏色雕刻。


有时亦能看见红白交杂、黄紫交缠等色彩,这些其实都是月尾石本身固有的颜色,只是情况不太多见,也非主流审美,故而大家一般不会特地谈论而已。然而平心而论,这些色彩本身,依旧有其独特之韵味。


 月尾石《狮戏球》方章


除此之外,月尾也存在紫、绿相连的情况,犹如石上生花,对比明晰,色调动人,但一般绿色较薄,不易创作,往往被人“敲掉”,或发挥得俗不可耐。


但若创作到位,则又有双倍效果:如笔者所记无误,近年东南夜场中,就曾出现过一方郭祥雄刻的双色月尾,即是这种情况。月尾紫为印身,印钮为极薄的一层月尾绿,被刻为图式形象的螭龙,充满灵动之感。


这类作品,当然并非传统意义上受到大众追捧的“晶冻艳”,但胜在别具一格,是一种雕刻者与大自然同时“妙手偶得”的结果,很难再做复制。


郭祥雄作 月尾石螭钮扁章


月尾紫的色调、质感,都偏向沉凝一路,故雕刻古兽最佳。其对工艺线条的凸显,钮工体量的强调,都有极大的加成作用。如“凤山系”潘惊石先生,就多以之作古兽、狮钮题材,尚均制钮,亦以之刻龙,这是今人与古人之间的默契,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潘惊石 金砂月尾石《狮子》对章

2015年潘惊石“百兽率舞”系列作品展


除此之外,于博古件上,这种石材沉稳的暗色系质地,也能使线条更为挺括,更具备立体感,也算是一种石材与工艺之间天然的契合。


月尾虽无“晶冻”,也难有一般寿山石谱系中其他成员的“艳丽”品相,但其精品往往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浑朴与沉稳,它并不刺激人的情绪或情感,但玩之却可以静心。对于求“刺激”者,未必是个好选择,但对笔者这样“好静”的玩石人而言,这一品石,是不能错过,也不愿错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