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章 泻下通便类

 陈氏藏书阁 2018-08-24

  (一)大黄 芒硝

  【单味功用】大黄又名川军。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本品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 - 48 -

  其用走而不守,其力猛而下行。其功用:①能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为苦寒攻下之要药,用于治疗温

  热病的中期或极期出现的热积便秘、胸腹胀闷、高热不退、神昏谵语、口干口渴、舌苔老黄等实热之症;②治寒

  积便秘(寒邪影响肠胃,致使排便不畅,粪便积结在里,即所谓阴寒结聚)、热泻下痢(类似急性肠炎,细菌性

  痢疾等③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胆退黄,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烫伤、火伤、吐血、衄血、风火赤眼、咽喉肿

  痛等实火上炎之症及湿热黄疸(类似急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新生儿溶血症等);④能活血化瘀,用于治

  疗产后瘀血腹痛、血瘀经闭,以及跌打损伤、瘀阻作痛者;⑤治疗胃痛泛酸、胃部烦热等症。

  芒硝味苦、辛、咸,性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本品辛可润燥,咸能软坚,苦可下泄,大寒能除热,它

  既能润燥通便、荡涤三焦肠胃之实热积滞,用于治疗内热炽盛而引起的痞(上腹部硬闷)、满(腹部胀满)、燥

  (粪燥且坚)、实(热积便秘)等症;还可治疗急性肠梗阻(主要是动力性肠梗阻)。芒硝外用,尚有清热消炎、

  消肿止痛之功,可用于治疗腹中痞块(类似化脓性阑尾炎)、皮肤疮肿,以及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伍用功能】大黄苦寒气味俱厚,荡涤通下,泻火凉血,攻积导滞,逐瘀通经,利胆退黄;芒硝咸寒软坚,

  润燥通便,清热泻火,荡涤内热实积,停痰宿食。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消炎散结、泻热导滞、攻下破积、通便

  除满之力增强

  【主治】1.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积食不下,腹痛痞满等症;2.中风阳闭(脑出血);3.热结便秘,壮

  热,神昏,谵语,苔黄等症;4.习惯性便秘;5.急性肾功能衰竭;6.赤鼻久不瘥者。

  【常用量】大黄 3-10 克。后下煎服。芒硝 10-15 克。也可兑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分服。

  【经验】大黄、芒硝伍用,出自《伤寒论》大承气汤。主治热盛便秘,腹胀满,烦躁谵语,口干,舌苔焦黄

  起刺,脉沉实有力等症。柯琴云:“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医宗金鉴》谓,“经曰:热淫

  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据现代医学文献报道,芒硝中的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它在肠中不易被吸收,在肠中形成高渗盐溶液,使肠道

  保持大量的水分,从而使肠内容物变稀,容积增大,刺激肠粘膜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肠蠕动亢进而致泻。大黄

  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二药伍用,软坚泻热,通便的力量增强。

  脑出血,证属中风阳闭,症见邪热内扰,心神昏蒙,大便秘结,七八日一行等。主取大黄通腑气,解毒热,

  化瘀止血;佐芒硝泻下,通腑攻积,引血下行。二药参合,实为中风急救之法。大黄 15-25 克,芒硝 10-15 克。

  刘云海报道,大黄、芒硝各 3 克,加温水 0.5 升保留灌肠,每日 1 次,灌后数小时内排稀水便 3 次,可消除

  体内肾毒性物质,有活血解毒,恢复肾功之效。

  如何正确使用硝、黄之类,古人有训,清代张璐云:“或问干结之甚,硝黄亦可暂用否,曰:承气汤用硝黄,

  乃伤寒邪热入里,胃液干枯,肾水涸竭,故宜急下以救阴津为务。若老人、体虚人,及病后肾水本亏,以致燥结,

  再用硝黄下之,是虚其虚,目下取快一时,来日复秘愈甚,欲再下之,虽铁石不能通矣。”

  另外,明代医家张介宾以大黄、芒硝各等份,为末调涂,治赤鼻久不瘥,名曰二神散。

  (二)玄明粉 瓜蒌

  【单味功用】玄明粉又叫元明粉、风化硝。就是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无水硫酸钠(Na2S04)。一般

  的制法是:取芒硝溶于水中,加 1/10 的萝卜片共煮,滤其不溶物,溶液放冷,析出结晶,然后,将结晶收集,

  晾干,用纸包裹,悬挂在通风处,待其风化成白色的粉末即成。因其系芒硝经风化而得,故又名风化硝。本品味

  辛、咸、性苦,寒。入胃、大肠经。功专润燥软坚、泻下通便,可荡涤三焦、肠、胃之实热,用于治疗实热积滞、

  大便秘结等症。此外,本品还可外用,以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瓜蒌又名栝楼、全瓜蒌。味甘、苦,性寒。入肺、胃、大肠经。本品富有油脂,质润粘腻,功专润肺化痰、

  散结润肠,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胸痹、结胸、乳痈、黄疸、消渴、便秘等症。

  【伍用功能】《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玄明粉咸寒,清热通便,润燥软坚;瓜蒌质润粘腻,润燥

  通便,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消痈肿。二药伍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瓜蒌之缓润,制风化硝荡涤通下之势,

  共奏清热润燥、通便泻下之功,尚无腹痛之弊。

  【主治】1.大便硬结不通等症;2.习惯性的便秘。

  【常用量】玄明粉 6-10 克。布包煎服。瓜蒌 15-30 克。打碎煎服。

  【经验】施老习惯以风化硝、全瓜蒌伍用,治疗习惯性便秘,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硬结、腑行不畅等症

  均有良效,但无肠蠕动亢进引起的腹痛等副作用。据多年来使用之经验,均服 1-2 剂而愈,可谓药到病除矣。

  (三)大黄 荆芥穗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荆芥穗(见前)。

  【伍用功能】大黄苦寒,其性重浊,主沉降,力猛善行,为攻下之要药;荆芥穗味辛芳香,性温不燥,气质

  轻扬,长于升散,入手太阴足厥阴气分,其功用长于发表散邪,祛经络中之风热。大黄以降为主,荆芥穗以升为

  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收活血化瘀止痛、通淋利窍排浊之功。

  【主治】1.风秘(由于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干涸所致。症见大便燥结,排便艰难,多见于老年体弱及

  素患风病者);2.癃闭,大小便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痛;3.风热疮疖,咽喉肿痛;4.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证属热泄者;5.前列腺增生,症见小便不畅、排尿困难者。

  【常用量】大黄 3-10 克,后下煎服。荆芥穗 6-10 克。

  【经验】大黄、荆芥伍用,《圣济总录》名曰荆芥散。主治:风秘诸症。盖大黄苦寒沉降,攻下通便;荆芥 - 49 -

  穗辛温升散,疏风清热,二药参合,降中有升,清中有散,表里双解,则风热可除,大便自通矣。

  大黄、荆芥参合,《赤水玄珠》名曰倒换散。用于治疗癃闭大小便不通,少胆急痛,肛门肿痛。二药混合为

  末,每服 10 克。临床运用,且有法度,小便不通者,大黄减半,大便不通者荆芥减半。

  笔者体会:亦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之小便难、淋漓不畅、尽痛等症。经云:“膀胱者,州都之

  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气化之道,莫其妙于升降。荆芥穗轻清升阳,大黄重浊降阴。清阳出上窍,

  浊阴归下窍,小便畅泄矣。二药为对,活血止痛,和窍通淋,排浊解毒益彰。

  (四)大黄 肉桂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肉桂(见前)。

  【伍用功能】大黄苦寒通下,破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肉桂辛热温中,益火消阴,温补肾阳,散寒

  止痛。二药伍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以肉桂之辛热,制大黄之苦寒峻下之势;又以大黄之寒凉,

  制肉桂辛热燥烈之弊。二者参合,一寒一热,即所谓寒热相济,阴阳调和,共收振脾阳通大便之功矣。

  【主治】1.习惯性便秘;2.肝郁多怒,胃郁气逆,以致吐血、衄血;3.胃脘痛,证属寒热错杂者。

  【常用量】大黄 3-12 克,后下煎服。肉桂 6-10 克。

  【经验】大黄、肉桂伍用,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秘红丹。用于治疗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

  及吐衂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

  张锡纯谓:“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肝属木,木得桂则枯也(以桂作钉钉树,其树立枯),而单用之则失

  于热。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最要(观《金匮》治吐衄有泻心汤重用大黄可知),胃气不上逆,血即不逆行也,

  而单用之又失于寒。若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顾无遗。况欲传方,原有此二药为散,治

  吐血者,用于此证当有捷效。”

  笔者曾治一年已五旬的妇人,罹胃脘疼痛达十年之久,自觉胃脘冷痛,按之较舒,喜热畏寒,前胸(上腹部)

  后背,夏月紧裹羊皮一块,久治不效,形瘦体弱,面色少华,舌苔白滑,六脉沉弦。脉证合参,职是脾胃虚寒,

  络脉瘀滞,发为斯疾。先后投以附子理中汤、温脾汤、良附丸、五香散、丹参饮、失笑散等。药服十余剂,未见

  少效,症征如故。为此,向施师求教,施老听完病情介绍之后,拟以制附片、干姜炭、焦白术、炒枳壳、上肉桂、

  醋煅川军炭,水煎服。尊施师之旨,照方抄录,病者服药二剂,疼痛缓解,又进二剂,疼痛顿除,遂后,给予调

  理脾、肾而收功。

  (五)蚕砂 皂荚子

  【单味功用】蚕砂又叫原蚕砂。为家蚕之粪便,以晚蚕的屎入药为佳,故又名晚蚕砂。味辛、甘,性微温。

  入肝、脾、胃经。它既能祛风除湿、舒筋定痛,甩于治疗风湿痹痛、肢节不随、腰膝冷痛,或湿阻经络、一身重

  痛,以及头风头痛、皮肤瘙痒、瘾疹等症;又能和胃化湿、化浊,用于治疗湿浊内阻所引起的霍乱吐泻、转筋腹

  痛等症。

  皂荚子为皂荚的成熟种子。故又名皂角子。味辛,性温。有小毒。本品功专润燥通便、散结消肿,用于治疗

  大便燥结、肠风下血(即大便下血,血在粪前,色多鲜红)、下痢里急后重、疝气、睾丸肿痛、瘰疬坚硬肿痛等

  症。另外,皂荚子研为细末调敷,可用于治疗肿毒、疥癣等疾。

  【伍用功能】蚕砂祛风除湿,活血定痛,和胃化浊,升清,防腐;皂荚子降浊润燥,润肠通便,祛风消肿。

  晚蚕砂以升清为主;皂荚子以降浊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协和,清升浊降、消胀软便甚妙。

  【主治】1.头昏,头晕,证属淸浊升降失调者;2.胃胀、腹痛,证属清浊升降失调者;3.大便硬结,排便困

  难,或大便初硬后溏者。

  【常用量】蚕砂 6-10 克。布包煎服。皂荚子 6-10 克。打碎煎服。

  【经验】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晚蚕砂、炒皂角子并书,它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宣清导浊

  汤。用于治疗湿温(指夏秋之季感受湿热之邪所引起的一种热性病,症见发热持续,头重身痛,胸脘痞闷,苔白

  腻或黄腻,脉濡)久羁,弥漫三焦,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吴鞠通云:“晚蚕砂化浊中清气,大凡肉

  体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纯粹者也。故其粪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

  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荚

  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

  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

  二药伍用,升清降浊甚妙。吴氏用此对药,以导湿浊从大便出,固具巧思。然,施老颇有发挥,告云:“二

  药参合,升清降浊,上能治头晕,中能消胃胀,下能通大便。”对于清浊升降失调引起的头晕、腹胀、腹痛,以

  及大便秘结难下,或初硬后溏者均有良效。皂角子以炒品为佳,因其滑肠润便,降浊通便的力量增强。

  (六)肉苁蓉 黑脂麻

  【单味功用】肉苁蓉又叫淡苁蓉、淡大云,味咸、甘,性温。入肾、大肠经。本品色黑体润,既能入肾经血

  分,补肾阳、助相火、益精血、强筋骨,用于治疗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以及肝肾不足所引起的筋骨

  痿软、腰膝冷痛等症;又能滋阴润燥、滑肠通便,用于治疗老年虚弱及病后、产后血虚,或津液不足、肠燥便秘

  等症。

  黑脂麻又名黑芝麻、胡麻仁、巨胜子,为脂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脂麻的成熟种子。味甘,性温。入肺、脾、

  肝、肾经。本品质润多脂。长于滋肾阴、养肝血、补脾气、益肺气、润肠燥、滑大便,用于治疗病后虚弱、肝肾 - 50 -

  阴亏、头晕、眼花、耳鸣、头发早白、病后脱发、疲乏无力,以及血虚肢体麻木、阴虚胁痛、肠燥便秘、气虚便

  秘。此外,也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证属肝、肾阴虚者。

  【伍用功能】肉苁蓉滋肾润燥,滑肠通便;黑脂麻质润多脂,润肠解燥。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滋补肝肾,

  养血润燥、滑肠通便之力增强。

  【主治】1.习惯性便秘,证属血虚阴亏者;2.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肠燥便秘者。

  【常用量】肉苁蓉 15-30 克;黑脂麻 10-30 克,捣碎煎服。

  【经验】肉苁蓉、黑脂麻伍用,乃祝师为治疗习惯性便秘而设。临证之际,宜与火麻仁、郁李仁参合,以增

  强通大便之力,或加生地 30 克,生白芍 30 克亦可。

  (七)油当归 肉苁蓉

  【单味功用】油当归即是当归放置日久之后而走油者,称为油当归。本品质润多油,故功专养血润燥、滑肠

  通便,用于治疗血虚便秘等症。肉苁蓉(见前)。

  【伍用功能】油当归质润多油,养血润燥,滑肠通便;肉苁蓉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偏于温润,滋肾润燥,

  滑肠通便。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养血润燥、滑肠通便的力量增强。

  【主治】1.温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肠燥便秘,并无力送下大便者;2.老人、虚人、产后津液不足,血虚肠

  燥,大便秘结等症。

  【常用量】油当归 10-15 克。无油当归时,当归身代之也可。肉苁蓉 15-60 克。

  【经验】油当归、肉苁蓉伍用,即遵《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义,为温热病后期,律枯肠燥,无力

  送下大便而设。笔者体会,诸凡老年人、体虚者、妇人产后津液不足,血虚肠燥,大便秘结者均宜使用。笔者曾

  治一帕金森综合征、兼见大便困难,每 4-5 日才更衣一次,主取当归身、肉苁蓉、火麻仁、郁李仁之类,则腑行

  通畅,大便转为日行一次。

  (八)橘红 杏仁

  【单味功用】橘红(见前)。杏仁(见前)。

  【伍用功能】橘红辛散温通,苦温降泄,功专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消食宽中;杏仁苦温,质润多脂,能散

  能降,功擅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润肠通便。《内经》曰:“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大肠传化功能也可

  失调,以致大便不畅,大便秘结。取杏仁、橘红治便秘,除本身质润多油,滑肠通便之外,尚有均入肺径,以宣

  肺气而通大便之功。二药伍用,相互促进,而开肺气滑肠通便甚妙。

  【主治】1.老人、体虚之人大便秘结等症;2.肺气不宣,胸闷,咳嗽吐痰等症。

  【常用量】橘红 6-L0 克。杏仁 6-10 克。

  【经验】大便不通的原因甚多,有实热积滞者,有津枯肠燥者,有气虚无力者,有肺气不宣、肃降失常、传

  导失调者,临证不可不辨。橘红、杏仁伍用,适用于后者,用者宜审。盖肺为水之上源,主气而布散津液,倘肺

  气宣降失常,津液失于敷布,肠道乏于润濡,则便燥成秘。

  (九)火麻仁 郁李仁

  【单味功用】火麻仁又名麻子仁、大麻仁。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肠经。本品多脂体润,性质平和,功

  专滋养润燥、滑肠通便,为润下之要药,用于治疗邪热伤阴,或素体火旺、津枯肠燥,以及胃热肠燥所引起的大

  便燥结症,又治老年人津枯、病后津亏,以及产后血虚所引起的肠燥便秘。此外,本品还可通淋、活血,用于治

  疗热淋、风痹、月经不调。

  郁李仁味甘、苦,性平。入大肠、小肠经。本品体润滑降,具有滑肠通便缓泻之功,并有开幽门之结气,润

  大肠之燥涩,导大肠之燥屎,用于治疗大肠气滞、肠燥便秘等症,还能利水消肿,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等水肿症。

  【伍用功能】火麻仁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功专润燥滑肠,通便泻下;郁李仁体润滑降,下气利水,行气通

  便,滑肠泻下。火麻仁偏走大肠血分,郁李仁偏入大肠气分。二药伍用,一气一血,相互为用,气血双调,通便

  泻下的力量增强。

  【主治】1.热性病后、产后、老年人、体虚者等,由于津液不足,津枯肠燥,大便秘结,大便困难等症;2.

  习惯性的便秘难产;3.妊娠难产,证属子宫收缩乏力,宫口开得缓慢。

  【常用量】火麻仁 10-15 克。郁李仁 6-10 克。同捣煎服。

  【经验】火麻仁、郁李仁均为植物的成熟种子,都含有丰富的油脂,二药伍用,润肠通便力增。笔者体会,

  火麻仁,郁李仁伍用,尤善治疗习惯性便秘。曾尝治一青年女子,大便秘结已十余年之久,每 4-5 天大便一次,

  粪便状如羊屎,主取火麻仁 15 克、郁李仁 15 克、瓜蒌 30 克、风化硝 10 克,水煎服。服药两剂,大便干像缓解,

  又服二剂,每日大便一次,状如常人。

  (十)半夏 硫磺

  【单味功用】半夏(见前)。硫黄味辛、酸,性大温、有毒。入肾、心包经。本品大热纯阳,内服既能补命

  门之火以祛寒散邪,用于治疗命门火衰所引起的腰膝冷弱、白带、小腹冷痛、滑精、阳痿等症;又能助肾阳、疏

  利大肠,用于治疗老人虚寒便秘等症。外用能散痈杀虫,用于治疗癣疥疮癞等病。张锡纯力倡无毒,用于治疗水

  肿,症见小便不利,脉沉迟无力者;泄泻,证属命门火衰者;痢疾,症见病程日久,痢下脓血腥臭,肠中欲腐,

  兼下焦疲惫,气虚滑脱者;呕吐,证属寒湿伤胃,呕吐痰涎,脉极迟濡,服热药不效者;寒饮咳喘,恙由心脾阳

  虚、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变化精微,反为饮邪。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溢于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 - 51 -

  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痰涎。

  【伍用功能】半夏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通阴阳,

  润肾燥,利大便;硫磺味酸有毒,大热纯阳,补命门真火不足,性虽热而疏利大肠,故可通腑气利大便。二药伍

  用,相得益彰,补命火、通阴阳、和肠胃、行寒滞、降浊通便的效力增强。

  【主治】1. 老年人之虚寒便秘;2.呃逆,证属命门火衰,胃失和降者;3.咳嗽,证属命火不足,脾胃虚弱,

  津液停聚,痰浊为患气逆而咳者;4.寒湿久泻。

  【常用量】半夏 6-10 克。硫磺 1-3 克。宜作丸剂、散剂。可装入胶囊吞服,每服 0.5-1 克,日服 2 次,白

  开水送下。

  【经验】半夏、硫磺伍用,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硫丸。功能:温肾逐寒,通阳泄浊。用于治疗老人

  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泻等症。

  通阳开秘,泄浊祛痰,温胃进食止泻。用于治疗肾阳衰微,阴寒内结,虚冷便秘,或寒湿久泄等症。《成方

  便读》云:此为命火衰微,胃浊不降而致,故以半夏和胃而通阴阳,硫黄益火消阴,润肠遣便,使胃与大肠皆复

  其常,所谓六腑以通为用也。

  张锡纯用生硫黄的方法:从小剂量开始,如玉秫粒大,如绿豆大,如黄豆大,“徐徐加多,以服后移觉微温

  为度。”临证用量,“初次可服细末一钱,不觉热则渐渐加多,一日之极量,可至半两,然须分四五次服下。”

  (十一)大黄 附子

  【单味功用】大黄(见前)。附子(见前)。

  【伍用功能】大黄气味重浊,苦寒沉降,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称将军,功专荡涤泻下,推陈出

  新,导实热积滞从大肠而解;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温肾壮阳,大补真火,温脾阳以散寒凝、止疼痛。二药

  伍用,一辛一苦,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一走一守,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使热而不甚,寒而不烈,

  通腑气、荡积滞,减肥排毒之功益彰。

  【主治】1.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胁下或腰胯偏痛,证属肾阳衰微、阴寒内盛、寒凝食滞者;2.年老体弱、

  寒实内结之便秘等症;3.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者;4.前列腺增生肥大者。

  【常用量】大黄 3-12 克,后下;附子 3-15 克。

  【经验】大黄、附子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主治肾虚寒结症: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

  手足厥逆,脉弦紧。明·张璐云:“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

  温下一法。益暴感之热结可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

  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攻者也。”

  大黄与附子的用药剂量比例:①治大便秘结为 2:l;②大便溏者 1:2;③治急性肠炎(泄泻),加血余炭 10

  克,左金丸 1-0 克;④治前列腺增生,加橘核、荔枝核各 10~15 克,亦可加益母草 30 克,意即活血化瘀,利水

  消肿,改善病所的血液循环,促进肿胀的消散与吸收。

  第十三章 健脾止泻固精止遗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