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爱众》章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注释】凡:一切,所有。皆:全,都。须:必须,应该。爱:仁爱。覆:覆盖。载:承载。
【解读】这世上所有的人,我们都应当关爱,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蓝天之下,大地之上。
古汉语中,“人”和“仁”是通假字,是可以通用并相互替换的,这不能不让人赞叹中国古人智慧之极,说明我们祖先早就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仁爱之心,借以区别于禽兽。
如果一个人不仁,坏,总有人骂道:“你还是个人吗?”骂得痛快,恶人的仁(人)性已经灭绝了,不能算是个人了!自己找禽类或兽类去归属吧!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得很简单:“爱人。”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有一句话说,“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天地之间人为贵”,同样也可以说,“天地之间,仁为贵”!
天地是永恒的,人活天地间不过百八十年。在这百八十年里,你、我、他相遇是一种缘分。珍惜这种缘分,你、我、他彼此善待,不生仇怨,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难道还要哭着走吗?
“仁”是人类生存之道
孟子说:“仁,就是人;仁与人合起来,方是人类生存之道。”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道:方法。)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难离群索居,既然分不开,那就要选个最佳群居方式,是“斗”中生存?还是“爱”中生存?“斗”中生存似乎是动物选择的生存方式,而“爱”中生存才是人类选择的生存方式。
什么都要讲规则,讲方法。比如交通有交通规则,有了交通规则,人们才能相安无事更好地行车;仁爱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类能好好活着的唯一法则。
爱人就是爱己
正如同你看别人一样,你在“别人”的眼中也是“别人”。假如每一个人都能爱“别人”,那么“别人”也都能爱你。人与人之间相处其实很简单,用不着讲那么多大道理:爱别人就是爱自己!
但凡是人,我都爱;反过来说就是,我是人,但凡是人都爱我!
我由点到面博爱的同时,也能获得由面到点的博爱!
“上善若水”或许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理解为:水总是从上往下流的,往下流动的过程中覆盖每一个沟沟坎坎;人类社会最大的善应该像水一样从上往下去爱,并全方位关爱那些处于沟沟坎坎困境中的人。上级关爱下级,富人关爱穷人,正常人关爱残疾人,过得好的人关爱过得不好的人,等等。如果人人都能像水从上往下流一样从上往下爱的话,那么,作为人,夫复何求?
“上善若水”之上位关爱下位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一连下了三天还不放晴。景公穿着狐白裘,坐在堂前侧面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站了一会儿,只听景公说:“奇怪啊!大雪一连下了三天,竟然不冷。”晏子回答说:“天真的不冷?”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当他吃饱穿暖时会想到有人尚在受冻挨饿,当他安逸时会想到有人尚在辛苦劳作。现在的君主想不到这些。”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于是下令从库房里取出冬衣和粮食,分发给那些饥寒交迫者。并且下令说:凡是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是哪个乡的;凡是在街巷里见到的,不必问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录姓名。有工作的发给两个月粮食,有病的发给两年粮食。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晏子表达了他关爱百姓的愿望,景公实施了他关爱百姓的善政。”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宴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循:巡视。既:已经。兼:数词。两,二。)
另,狐白之裘:是狐狸腋下白色皮毛做成的皮衣,而不是白狐皮衣。狐狸腋下的毛纯白,又极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皮衣,也称狐白裘。(《慎子》狐白之裘,非一狐之腋。《墨子》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出裘发粟:应该是指泛指冬衣和粮食。因为古时有“裘葛”一词泛指四季衣服;“粟”不仅指谷子,也可以泛指粮食。
“上善若水”之富人关爱穷人
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将侯景反叛,率军进攻都城健康(今南京市),一时天下大乱。其时,有一位叫吴明彻的人,家里存有谷子、麦子三万多斗,而乡亲们却在忍饥挨饿,于是吴明彻对诸位兄长说:“当今天下大乱,到处是趁机掠夺的,人是活一天算一天,我们家要这么多粮食干什么,为什么不分给乡亲们?”于是把家里粮食按人口平均分给了众位乡亲,与之同甘苦共患难。盗贼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远远避开吴明彻的家乡,不敢对其劫掠,众乡亲也得以在乱世中存活下来。
(《陈书·吴明彻列传》
及侯景寇京师,天下大乱,明彻有粟麦三千余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当今草窃,人不图久,奈何有此而不与乡家共之?”于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寇:劫掠,侵犯。京师:国都。斛: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一斛。草窃:趁机掠夺。)
我们老百姓大多数一辈子也难在仁爱方面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还是能做到的,比如:
夏日里看到卖西瓜的老农,他们往往载着一车的瓜披星戴月,天不亮就从家往市里赶,中午连个吃饭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实属不易,能让他们卖个好价钱就让他们卖个好价钱,不要在价钱上过分地计较,或许他们家里正等着卖瓜钱急用呢!
宁与高楼大厦里的卖家讨价还价也不要与路边的肩挑小贩讨价还价,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的,小本买卖,挣的都是辛苦钱。
在公共汽车上不要一见到穿的不好民工或者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农民上车了,就嫌弃得要命,恨不能躲得远远的。同生天地间,有人过得好,有人过得不好;有人用脑力劳动,有人用体力劳动,不过如此。往前数不了几辈,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的父母等等,也都是在田间地头辛辛苦苦干活的农民。
连清朝纪晓岚这样国家级大干部都告诫子女,“不要仗势傲慢无礼,不要追求奢华,遇到贫苦之人应接济他们。”(《训诸子》“勿恃傲谩,勿尚奢华,遇贫苦者宜赒恤之。”(谩:通“慢”。轻慢,没礼貌。赒[zhōu]:救济,接济。)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呢?人家楼上的还要关爱楼下的,我们楼下的更应该关爱地下室的!
《论语》二十篇,单一个“仁”字就出现100多次。“仁”是儒家思想核心,也是孔子极力阐述的人与人相处之道。也许,儒家思想能在中国大行其道两千多年,离不开其极力倡导的仁爱思想。作为人,谁也不愿意被人害,人们本能地追求仁爱,渴望仁爱,向往人与人之间仁爱和谐!
做人是要有底线的,做不到爱人,最起码做到不坑人,不害人;与人交往也是有底线的,对方的毛病再大,性格再难以忍受,只要不坑人,不害人,就可以与之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