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E观澜 2018-08-24

       【注释】果:果真,真的。畏:1.害怕,恐惧。2.敬畏,敬服。讳:1.隐瞒,忌讳。2.回避,顾忌。色:脸色,表情。媚:巴结,讨好。

      【解读】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人们对其多有畏敬。他们说话直言不讳,脸上也从来不会有讨好的神色。。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是庄重的,近距离接触是温和的,可听他说话又是严厉的。”

        (《论语·子张》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这大概可以解释为,跟一个君子打交道,可以感觉到三种季节变化:看他时,觉得脸上冷冰冰的,如冬天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可一旦接近,又觉得非常亲和,如春天一般,令人心生暖意;可一开口说话,又觉得他的话凉飕飕的,如秋天一般,既有凉气又凉得怪舒服的。

       这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出口之“言”、脸上之“色”均冷,对谁都不会“讳言媚色”;但是,一旦接近,会感受到他的“心”并不冷。

       能做到“言不讳,色不媚”,令人敬畏的也就是有德有才的真仁者、真君子;而假仁者、伪君子才做不到“言不讳,色不媚”呢,只要能让自己的日子好过,能不让别人的日子好过,怎么着都行。

       伪君子行走于世戴面具,真君子行走于世不戴面具。


      言不讳的何充
      晋朝时王含在担任庐江郡守时,贪污腐败,声名狼藉。可王含有个权倾一时的大将军哥哥王敦,王敦袒护其兄,有一天特意于众人面前说:“我哥哥在庐江肯定是个好干部,庐江人个个都夸他。”当时何充为王敦属下,掌管文书,也在座,当即一脸正色纠正道:“我就是庐江人,听到的跟这完全不一致。”王敦哑巴了。在座其他人都为他惶恐不安,可何充反而安然若素,神态自若。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反侧:惶恐不安,不安。如:辗转反侧。)

        何充这一不畏强权,敢说真话的言行被记载到了《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汉语中“方正”这一词意为:指人的品行正直不阿,不为外力所屈服。“方正”也是中国历代选人用人的标准之一。

       像何充这样直言不讳,大庭广众之下当场揭穿顶头上司黑白颠倒的谎言,让领导下不来台的人不算太多。大部分人心知肚明领导说瞎话,但由于畏惧权势,担心惹祸上身而选择缄口不言。不过何充这次直言不讳确实给自己惹祸了,他因此得罪了王敦,被王敦贬了官,直到王敦完蛋了才又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后来还当上了宰相。何充能当上宰相或许有诸多原因,但有一个原因也许就是人家敢说啊!官当大了,遇到事必须敢说啊!遇到坏人坏事必须敢于作斗争啊!风水轮流转,坏人也有倒霉完蛋的时候,当初敢于同坏人作斗争的好人就可以扬眉吐气闪亮登场了!

       想想小时候上学时写学期总结,看到别人写“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自己也比葫芦画瓢写上“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跟写着玩一样,现在看看,人家何充才真正是“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呢!希望自己老了回顾一生,总结一生的时候,能真正给自己下个人生总结“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那才叫活得完美,活得波澜壮阔呢!

      《弟子规》中《信》这一章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四句,其中“是”就是“直、正、不偏斜”的意思,也就是:虽然话说多不如少,当默则默,但更重要的是当说则说,是什么就说什么,不能歪着说,不能颠倒黑白地说,不能违心地附和他人说,更不能“佞巧”——察言观色、投人所好地说。一个人说话如果像何充一样“惟其是,勿佞巧”,做人也就达到一种较高境界了。

 


      色不媚的陈公弼
      北宋大文豪苏轼自称平生从不为人写传记,却破例挥毫为一位官不算太大的陈公弼先生做了传。苏轼说他十分敬佩陈公弼,担心陈公弼事迹湮没于世,所以才一定要将其感人事迹详细记录下来,以流传于世。他在传中称赞陈公弼道:“他为人清正刚毅,无甚私欲。个子中等偏下,又黑又瘦。目光如冰,平生表情严峻不会取悦于人,自王公贵人全畏惧他。他见义勇为,从不计较个人祸福,不达目的不罢休。”

       (宋苏轼《陈公弼传》 为人清劲寡欲。长不逾中人,面瘦黑。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劲[jìng]:音“净”。刚毅,坚强有力。如“劲旅”“疾风知劲草”。清劲:清正刚毅。)

       据苏轼记载,陈公弼“平生不假人以色”“面目严冷”。“面目严冷”到什么程度,士大夫们在一起饮酒作乐时,一听陈公弼来了,说笑也没意思了,喝酒也没意思了,一个个起身都溜了。(“士大夫相与燕游,闻公弼至,则语笑寡味,饮酒不乐,坐人稍稍引去。”)但就是这么一位面目严冷,不苟言笑,人见人怕之人,却是一位善待朋友、宽容大度、伸张正义之人。在《陈公弼》传中,苏轼记录了他的很多动人事迹,现仅取其中一例:

        “先前赵元昊没造反时,青州百姓赵禹上书朝廷,说赵元昊定会造反。宰相认为赵禹乃一介草民竟敢妄谈国事胡说八道,将其他流放至建州。后来赵元昊果然反了,赵禹从建州逃回京城,上书为自己伸冤。宰相发怒了,将赵禹打入开封府大牢。而陈公弼提出赵禹应该赏赐,不应加罪,为此与宰相相争不下。皇上最终采纳了陈公弼的意见。赏赐赵禹为徐州推官,并拟提拔陈公弼为御史。”

      (《陈公弼传》先赵元昊未反,青州民赵禹上书论事,且言元昊必反。宰相以禹为狂言,徙建州。而元昊果反,禹自建州逃还京师,上书自理。宰相怒,下禹开封府狱。公言禹可赏,不可罪,与宰相争不已。上卒用公言。以禹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公为御史。)
       敢跟上司争论是非的人,要么被上司灭了,要么被上司或上司的上司抬举起来了。敢不敢争,唯义所在。人总得有个是非曲直吧,遇到他人冤枉不平之事总得替人说句公道话吧?事实证明赵禹是对的,没有胡说八道,可宰相不仅不认错还把人家关进大牢里。幸亏陈公弼仗义执言,为了一个普通百姓敢跟宰相顶,要不然赵禹不知道哪天才能被“刑满释放”呢!

       领导嘛,总是一言九鼎,谁敢跟领导顶啊!这个鼎(顶)可能是能压死你的那个鼎(顶)!

       这一说“色不媚”想到了曾常见的一幕:一干部从领导办公室退出,此时的他满脸堆笑、点头哈腰;门一关上,立马变了一张脸,瞬间面无表情。从一脸媚笑到冷若冰霜,只在那关门的一刹那。——就像一壶冒着热气的水,出门就上冻了。

       另一题外话,陈公弼小儿子陈季常的媳妇柳氏比陈公弼还“流芳百世”呢,成语“河东狮吼”就源自于她啊!“狮子吼则百兽伏”,她一吼,能把陈季常的拐棍吓掉地上呢。(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如此一发雌威就镇得住男人的女人真乃女人之骄傲啊!宋朝时如果成立全国妇联,当时的妇联主席非她莫属啊!


        一个作领导的,更应“言不讳,色不媚”。“色不媚”首先保证了自身行得正,“言不讳”则可以为人伸张正义。一个作领导的,领导一方,不仅要自身行得正,更要为一方伸张正义啊!一个领导,如果连他自己都跟老鼠一样活着,畏首畏尾,遇到事了,谁还敢指望他啊!一个领导,得跟老虎一样,对谁都不会色媚,又能发威,保护一方!


       在《弟子规》中,“话说多,不如少”“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教育我们要少说话,少惹事,“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教育我们要讳言别人的隐私短处,但这里又告诉我们仁者的境界是“言不讳”,是敢说话,明说话!这个“言不讳”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正义面前,没必要替人高举遮羞布,即使倒霉,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也就是说,真正的“仁者”,要具备一个“勇”字,要有勇气去维护正义,去战胜邪恶!要不然孔子怎么说“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呢?要不然“仁者”怎么是“人多畏”呢?这个“畏”是坏人畏惧,好人敬畏。

       我们老百姓即使卑微,但应卑而不贱,腰板挺直了活!纵然出于自身考虑做不到仁者的“言不讳”,但起码应做到仁者的另一境界“色不媚”吧!即:不要卑贱地去巴结讨好他人,极力向对自己有用的人示好;更不要把卑躬屈膝当奋斗,把厚颜无耻当忍辱负重。一个把和珅当榜样的人说不了就有和珅的下场。

       有人说“什么都值钱,就脸不值钱”,错了,应该是“什么都不值钱,就脸值钱”!什么叫“脸多少钱一斤?”一个人可以不升官不发财,但不能不要脸。

       《礼记》中说:“依礼而言,不要随便取悦于人,不说没用的废话。依礼而言,要把握分寸,既不冒犯欺侮他人,也不过分亲近他人而有失庄重。”也就是说,人要自我节制,不卑不亢。既不能像哈巴狗一样讨好他人,也不能像狼狗一样欺负他人。

      (《礼记·曲礼上》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说[yuè]:通“悦”。喜悦,高兴;取悦,讨好。费:(言辞)烦琐。节:法度,分寸。狎:特指亲近而不庄重。)

 

       总有一种谬论说儒教把中国人往懦弱处教,简直是一派胡言!《礼记·曲礼上》明确教育人:“临难毋苟免。”意思是说:“面对危难不要苟且偷生。”教育人们危难来临之际,不仅不逃避,还要努力应对。孔子孟子更直接,直接教育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志士仁人,决不会贪生怕死有伤仁德,只会杀身成仁。”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只能二选一时,我舍鱼取熊掌;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只能二选一时,我舍生取义。”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兵败被俘,宁死不降,曾写下这样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人死不会复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是最为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为宝贵的,那就是“仁义”!

       古往今来,受儒教熏陶为保全仁德、坚持正义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多了去了。一个民族是有血性的,只有不畏不惧,坚强不屈才能不受外来侵犯,才能绵延不断生存下去,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