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花僧,形成于诏安的宗教,吃斋吃荤自便

 林咏中 2018-08-24

1

形 成

香花僧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宗教流派,形成于诏安。

在中国东南沿海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中,义军的重要人物道宗和尚于康熙十三年(1674)建立了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到康熙二十年(1681)前后,公开的抗清斗争已难以继续,天地会的活动不得不以秘密方式进行。

原来参加抗清的一部分人,不但需要解决住和吃的问题,而且需要利用一种职业掩饰自己的政治面目。在这种情况下,为便于安置这些人,并为继续开展会党活动提供掩护,道宗创设了“香花僧”宗派。

虽然当时的清统治者将佛教视为汉人的宗教,予以抑制,但民间祈祷斋醮之事仍然流行,这在客观上为香花僧提供了机会。

2

教 义

关于“香花僧”这个宗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罗炤在20年前来诏安作过细致的调查,笔者亦曾因地方宗教场所调查,听凤山报国寺住持、香花僧传人释道裕作过介绍。

据说该宗派之名出自佛祖如来在灵山法会上“拈花悟旨”,“佛事以鲜花为本”之说。

香花僧以“香”为供养,信礼为归投,“花”乃无尘、清静、无为、悟道之意。

该宗派尽管同样信奉佛教,弘扬佛法,却有别于正宗佛教丛林。

诏安凤山报国寺现存有清代《香花僧秘典》抄本,上面开宗明义:“恭维主合三千大教,明儒、释、道宗,三教合一”,并记录了该派的法事科仪、曲赞、秘诗、符咒、偈、联等,由上大致可知其以佛法禅理为主体的同时,吸收了道家科仪和儒家的说教。

3

法 事

在法事活动中,为适应各种施主檀越的不同需要,僧人既为生人赞吉、为亡灵超度、为神像开光,也为民间请神祈福禳灾,作法驱邪降妖及做“红、白”事。

通常,香花僧人在民间做法事时着的是海青(僧衣的一种),其后领上缀着一块月牙形的布,象征“月”,僧人头是圆的,代表“日”,两者合成一个“明”字,暗藏“反清复明”之意。右肩缝有一块三角形的布,是天地会的标志。

香花僧做法事也与通常的释、道有所不同。如幡上有“X”形的记号;每次法事要唱诵《源头曲词》(天地会的藏头诗):“天为大公,人在其中。三才并立,一理皆同。地本威风,万水朝东。伸头缩脚,一心尽忠。会人曾僧,名山慧灯。十八口日,一片利人”;要用36块木板做成的圆形木斗(香花僧称“木杨城”,老百姓叫“斗灯”),有凉伞、小镱、剪刀、尺子、算盘、戳、扇、桃剑、柳枝、明镜(镜子的长柄上有“日、月”字样)、灯具、神砂、珠笔、交苈、竹箍、八卦、烛台、火油、清水及鲜花、五果、馔盒、茶、酒、菜、牲等36项物件。

此外,还根据各种具体法事的不同而有所增加。如“做功德”有表、帖、蔬、书、关、榜、状等18种;“安龙”有金鸡、玉兔、金龟钱(108枚)等48种;有请佛礼赞词、符、联;有净天地神符、骷髅歌、落山辞、三界谒、四报恩等。

为了从“丛林”那里争得更多的法事机会,香花僧用的是特别响亮的大锣大鼓,还耍铙钹、吹洞箫,袈裟也很精美。做法事时香花僧既焚香诵经,又烧符念咒,还唱曲演武。

因所做的法事不同,唱赞的词亦因法事而变,据说曲调共有108种,分北腔72、南音36。同时有武功表演和上刀梯(杆)、打竹竿(要轮丿、穿五方、吞刀吐火等。因此,很多人围观,场面甚热闹。

4

成 员

香花僧人实质是天地会成员,道宗鉴于这些人的真实身份,放宽规矩:允许香花僧带发修行置家立室,吃斋吃荤自便。

由于寺院安置不下,他们就被安置到民间的庙宇如三都的关帝庙、妈祖庙、玄天上帝庙、开漳圣王庙做庙祝,有的住到新建或修复的一些较小的庙,划定各自的活动范围,甚至还有一些并不住寺庙,而为“住家僧”。

香花僧初期不少是半路出家,后来则大多是从小培养的。有的是因为孩子的生辰八字与父母的相冲;有的是因为自小体弱多病,为父母的怕孩子夭折;还有的是因为家里穷,父母便将孩子交给和尚,名为“代养'。

据释道裕说,香花僧人一般在7岁左右进寺庙,16岁正式宣誓人门。在寺庙中要念经学武练字,还要懂医学、算命、卜卦、相面、看风水。

5

沿 传

香花宗派随着僧人的不断向外扩散,在闽南、粤东一带扎根,甚至传往江西等地。在清乾隆末期,由于漳南云霄、诏安、平和一带的天地会、香花僧几次起事,引起清王朝的注意,责令严查,诏安香花僧的活动一度受到影响,清季又渐次活跃。

民国初期,东山有达师、拱清等一些僧人到诏安活动,后期较著名的香花僧有本县的正勋、清资和东山的平仔等。

至今在民间做法事的,还有香花僧的传人,如县城的陈拱辉就是陈正勋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