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出自己灵魂幻化的景致

 孟溪ProbeT连山 2018-08-25
  •   《四面江山来心头》   《四面江山来心头》

      祝枕漱  

      在很长时间里,我只知道郭金平是我校传媒与设计系的青年教师,而在他看来,我大体也就是个职业身份。偶尔碰面,也只谈笑或闲聊几句。直到前不久,看到他发在朋友圈的画作,顿时对他刮目相看。虽说只是几幅山水小品,但其中所透露的才情,让我不禁想起诗经中《卫风·淇奥》的一句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他的画,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仿佛是琴弦上跳跃的音符,在自然地流泻。一直以来,郭金平给我的印象是低调、内敛,话虽不多,但待人坦诚、真挚。有时我想,也许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向内,一个向外。前者是为了满足社会所赋予我们的角色需要,后者则是为了抚慰被生活磨损的心灵。

      郭金平坦然地、不急不躁地面对我们共有的世界,仿佛很安心。从他的《山居图》《伴云居》《烟树晴岚》《溪山夜语图》等画作中,我看到的是瘦白的山水、小屋茅舍,很有几分王维的味道,但不知怎地,总觉有几分孤寂的味道。

      有些东西美到了极致,就无法用语言形容。面对郭金平的这些山水小品,同样也有“言不尽意”的窘迫和难堪。我攻读学位那会儿,曾随导师研究魏晋思想史,魏晋人推崇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个性自由和贴近自然,受此影响,虽说达不到魏晋名士的境界与风度,但那种追求自然的精神诉求,实在是神往。而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应该说也与这种社会风尚和审美有相当关系,至少是为山水画的精神规范了内在的素质,即实践山水画的意义在于寄托生命的“天人合一”的生存价值。这种隐秘的热情,使得我在欣赏郭金平的作品时,很容易被山水构图带入,心仿佛被抽走了,到了很远很远,不是天涯不是海角,而是,贴近了画中,远山近水、烟树流沙,“心梦江南绿,胜却寒北雪。悠悠不知梦,撑高渡客船。”

      西方油画,真实倒是真实了,却远没有水墨画留白的意境,少了那飘逸的悠远自古。水墨留白就是一种美,无穷的意境难以言状,尽显风流。喜欢留白的水墨画,恬静、悠闲、飘逸,清美得让人陶醉。

      有人说,绘画艺术永远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面是画什么,一面是怎么画。在我看来,一幅上佳的山水画,除了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外,更重要的是要画出自己眼睛中看到的,进而变成自己心中思想的,再进而升华为自己灵魂幻化的“景致”。郭金平的山水画作,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拟古,它不浮躁、不喧嚣,沉着内敛、安静质朴,却又引人深思。就像《四面江山来心头》,从画面到它所揭示的心曲,都体现了郭金平对生活、对世界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这个从物质到精神的全过程,演绎于千万年,也演绎于一瞬间,成为人类辉煌的情感史实。有文艺评论家曾说:“真正的艺术能够找到盈满汗水的脚印,虚假的艺术也能找到苍白的尾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