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写小说?欧亨利小说奖获得者手把手教你

 王天神 2018-08-25

我猜,你一定也是一个喜欢读好书的人


一天,我在新闻中看到,网络小说大神唐家三少,现位居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榜首,年收入高达1.5亿。


我那颗想要通过写作发家致富的小心脏又活了过来。


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样,写小说原来这么赚钱啊,我是不是也可以试试……


于是翻遍了各种小说写作教程和指南,但还是写着写着就卡住了。绞尽脑汁也不知道接下来情节该如何发展,只得先把这个坑放弃,重新再开一个新的坑。


慢慢发现,原来小说并不如想象中好写,钱也没那么好赚。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遇到了《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它重燃了我对小说的热情,并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就算没有天赋的普通人,也可以写好小说。


可以说,这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写畅销小说的教科书。从灵感激发、想象力训练、短篇小说构思、长篇小说框架搭建、埋暗线和伏笔、修改、最后如何出版一本小说,都帮你屡地清清楚楚。


只要按照书中的方法做,就很容易写出一篇独具有个人风格、又有情节感的小说。



在这个全民写作时代,每一个渴望写出好故事的人,都需要一个好老师。


《写作课: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的作者,艾丽斯·马蒂森就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艾丽斯·马蒂森是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后来又本宁顿学院艺术硕士班执教22年至今。


获得了是英语界小小说最高荣誉“小推车奖”得主、 欧亨利小说奖。


她拥有作家与写作课教师的双重身份,所以她非常了解作为一个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最需要的核心技能是什么,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她又能从老师的角度,将这些困难以通俗易懂的案例解读出来,然后将这些珍贵的作家经验传授给大家。


她在书中给出的建议,都是对真实作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所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兼具趣味性、文学性和实用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想象力可以训练,抓住灵感有方法


大家喜欢看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脑洞大的作者,总是带给我们真实、新鲜、奇妙的感受,让我们在单向度的生活里,看到不一样的人生,感叹“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


小说是描述虚构的想象力世界,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历代小说家笔下的文字无一不是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原型,然后经过巨大的脑洞,构造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物。


所以,灵感来自生活,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多加思索,再加上想象力的翅膀,以为是可以创造一部优秀的小说。


如何训练想象力,将灵感变为小说呢?


1、记录下让我们情感波动的事件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能够感动自己的,才能最终感动别人。


写作就是这样一个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将自己代入角色,写出动人心弦的故事。


之前阅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时,他曾经提到,他将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并写下当时的感受。


后来,他的很多文章都来源于笔记本中一瞬间的感受,稍微扩充和修改之后,就成为非常动人的细节。


如果你喜欢毛姆的短篇小说,一定知道《作家笔记》这本书。书中记录了他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和零碎的心理感受,可以说,他后来的大多数小说灵感,成就于这些零碎的小片段和观察。


所以,记录下让我们情感波动的事件,它会变成我们的灵感之源。


2、任意性练习活跃性思维


这句话看起来很拗口,但解释起来很简单。


是指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随时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片段,然后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或街边的咖啡馆里,观察附近来往的人,用文字描述出你观察到的人物特征:


比如《作家笔记》里,毛姆就写道:


一个瑜伽修行者想过河,但是身无分文,付不起摆渡钱,于是他就用自己的双脚从河面上走了过去。


另一个瑜伽修行者听到此事说,这个神迹只值一趟乘渡船过河所需的那几个小钱。


将观察到的情况,加以描述,就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棒的细节。


另外,还可以给他/她换一个身份背景,然后想象不同的结局,故事也许会有不同的结局。


3、衍生想象力,按时间顺序想象结果


根据观察到的人物,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想象这个人的生活背景、他正在面临的困境、他的期望以及他会采取那些行动,这些行动又将产生什么结果。


只要顺着思维,大胆地去假设、联想,最后给故事一个结局。


比如,你观察到一位体力劳动者,突然有一天穿着白净的袜子,换了一双干净锃亮的皮鞋,时不时抹一下衣服上的褶子,翘首以盼地看着车驶来的方向。


就可以想象他可能是在等远道而来的女友或妻子,他们可能去附近游玩,游玩过程中发现了对方此次前来是为了分手,男人痛苦不堪、苦苦哀求。


最后两人大吵一架,又回到同一个车站,此时却是另一番境况。


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大家大可放飞自己的想象,给观察到的人物换身份,换背景,然后畅快联想。


但最重要的还是,让你自己成为他,在里面做出符合常理的行为动作。




爱上自己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写小说的时候,我经常会把主角写地特别好,好到我在生活中就没有遇到过这种类型的人,我把所有的优点都给他。但是,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小说角色。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如此完美的男人。


于是,我的小说就写不下去了,因为舍不得他去死,舍不得他被虐,舍不得他遇到一丁点困难。


你肯定会说,这样的小说谁会看啊,太假了,生活从来就没有真正宠幸过谁。


对,就是这样。


仔细回忆我们看过的优秀小说或电视剧,让我们印象最深、眼泪最多的情节,大都是主角被虐得最惨的时候?


而这些,也是作者在写作时,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正所谓爱之深,才会痛之切。


马尔克斯在写《百年孤独》的时候,边哭边从楼上下来,告诉他的妻子“上校死了”。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前言中也写过,数度因书中人物的际遇自梦中哭醒。


导演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热切地想购买《守望者》的改编权,塞林格说:“我不能同意。我怕霍尔顿不高兴。”(注:霍尔顿为书中的人物)


为什么会爱之深?艾丽斯告诉我,人物只有在犯错并身犯险境的时候,才具有真实性和吸引力。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黛玉就该郁郁而终,包法利夫人就该服毒自杀,林冲就该被逼上梁山。


优秀的小说家擅长制造冲突和麻烦,人物要不断遇到危机,解决困境,故事才好看,而冲突和困境下是激发人物最真实的特质,就是作者站在读者角度,最想看到的人性。




悄悄告诉你,小说家都写大纲,而且不止一种大纲




看了不少小说后,我常常在脑海中浮现一个问题:


那些想象力爆表、动辄几千章的长篇小说,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


那些情节是事先就想好了?


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大多数的小说家,在事前都会写写作大纲,而且不止一种大纲


书中就以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小说的创作历程为样本,为我们解读了艾略特如何写写作大纲,又是如何将大纲变成小说的。


艾略特与狄更斯齐名,是19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


她的著名小说《米德尔马契》中,人物繁多而不乱,很多人好奇她是如何驾驭这么多复杂人物的。


艾丽斯·马蒂森从博物馆的影印本里找到了这些珍贵的创作方法。


她提到,长篇小说种一定要有一个核心事件。


人物所有行动的目标,这是引导故事向结局方向发展的主动力。其中,一份故事大纲,是成为拉住驰骋风筝的那根主线。


“采石场笔记法”的主要方法是以总纲展开,然后在总纲的基础上展开和丰富细节,最后从细节中又返回到大纲中相关联的细节调整,这样就可以保证故事不偏离,又有丰富的细节和铺垫。


“采石场笔记法”的大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怪不得有人说,写长篇小说不仅是一个脑力活儿,还是一个体力活儿。


其实,写大纲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思路和整理素材的过程。


但是也不是全部就按照大纲来写,我们在前面提到,大纲也是边写边完善的,写小说就是一个不断修修补补的过程。



如何将灵感变成一部小说?



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小说,是一场浩大而精细的工程。


不仅需要灵感的激发、人物的设定、情节的铺排、大纲的撰写。


更重要的是,需要时时出乎读者意料的想象力和连贯的逻辑思维,要保证趣味性、惊喜感,也要保证连贯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物动起来才有故事发生。


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宣泄,是新手小说家常犯的错误。


《写作课》的作者艾丽斯·马蒂森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构思小说最先想到的不是主要情节,而是深陷特定任务的处境。


比如大量描写当时内心纠结的母女的心理状态,反而忽略了情节的推动与发展,导致大段大段的独白。


心理描写只会无形中拖慢叙事节奏,阻碍情节的发展,实际发生的事情远比心理活动本身令人兴奋。


其次,人物的行动一定要有动机。


动机不明的人物行动常常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因为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签下了一份合约。


读者要求:“给我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而人物角色则是这个虚拟世界的主体。


因此,倘若角色的行为动机不足为信,那么故事的其他部分也难以让人信服。


所以,前面我们也提到,其实可以给人物建立一个行动动机大纲,这样人物在行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动机是相符合的,就能够更加让人信服。


第三,一件事还未结束,新的事情又发生


故事,就是要平地起波澜才好看。在写作专业术语中,叫做双结结构。


就是只有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发生,


才能让他们不忍放手,完全沉浸到你编织的情节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作者是如何用一个又一个事件保证情节紧凑的。


第一幕:丹麦国王去世,王位由其弟弟继承,并与皇后;


第二幕:哈姆雷特的疯癫行为引起众人关注,国王和王;


第三幕:国王和波洛涅斯决定利用奥菲利亚试探哈姆雷;


第四幕:克劳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为借口,将王子送往;王子的出走与父亲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


第五幕:哈姆雷特让霍拉旭陪他去王宫,途经墓地时;就在这时,王后大叫着倒在地上,中毒身亡。


就是这样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保证了节奏紧凑,观众跟着情节的发展,欲罢不能。


最后,懂得设置悬念,给读者钓一根胡萝卜


在《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中,作者大泽在昌就提到过一种双重结构,即把先打开的结解开之后,再打开另一个更大的结去解,最后迎来故事的高潮。


我记得在《东方快车谋杀案》里,侦探波洛在轮船上听到神秘男女的对话:


“现在不行,等一切都结束了,那时候……”


这个悬念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后来随着情节发展,在东方快车上又遇到了这两个人,接着谋杀案发生,杀手是谁?就成为一直悬在我脑海中的那根胡萝。


随后,车厢里的十三个人接连给出悬念,有半夜飘走的红色睡衣,服务员丢失的纽扣、姓名牌上被抹掉的名字等等。


我特别想知道凶手是谁,与这些人是否有关系,于是我就这样随着作者一口气看到最后,揭晓谜底了,我才松了一口气。


原来是这样。


可见,作者就是要利用读者的好奇心,故事才能讲得有声有色。



关上《写作课》,我才知道自己之前写小说纯粹是瞎胡闹,还有太多的技巧和经验需要我去学习和丰富。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会了创作技巧,更加懂得了如何欣赏一部小说,可能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我相信,我一定能把之前挖的坑填满。不管我写的好不好,我都会尽可能地让自己沉浸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一把当一个小说家的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