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0章辨男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条——398条

 鉴益堂 2018-08-25

伤寒论》第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烧裈散】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读经笔记之一:伤寒阴阳易之为病。这句话应怎样理解?伤寒,是指寒邪入侵而为病。阴阳易之,是指男女性生活;阴阳易之为病,是指男女因性生活而互相感染或传染的病。

    读经笔记之二: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这些病症,都是因为男女性生活而互相感染或传染后表现出来的。

    读经笔记之三:烧裈散主之。裈,即裙的意思,或指男女之内裤。

    读经笔记之四:冯世伦认为:伤寒新愈,身尚带菌,男女相交或或传染,但治之以燃裈散,事近怪诞,令人难以理解,姑留以待证。

    读经笔记之五:病人新愈,身体虚弱而过性生活,虚上加虚,当培其正气,补其元气。

伤寒论》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鼓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鼓汤】枳实三枚,栀子十四个,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分三服。

    【枳实栀子鼓加大黄汤】枳实五枚,栀子十四个,豉一升,大黄(如博碁子大)五、六枚。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读经笔记之一:大病差后。差,是指痊愈。大病差后,是指大病好后。

    读经笔记之二:劳复者。劳是劳累;复是复发。劳复者,因劳累而复发的。

    读经笔记之三:枳实栀子鼓汤主之。这是在栀子鼓汤的基础上加入消胀的枳实,所以治栀子鼓汤证而腹胀满的病。实际上就是治虚热心中懊恼而腹胀的病。

    读经笔记之四: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大五六枚。如果有宿食的,则在枳实枳子豉汤的基础上加入大黄。加入大黄的目的就是通便。这个病啊,虽然有大便不畅的现象,但决不是真正的阳明病,真正的阳明病会有谵语等证据。但却已经有了阳明病的特点,但这个人还是虚弱的,所以还不能用大下法。

    读经笔记之五:枳实栀子鼓加大黄汤的证据,一是虚热,二是懊恼,三是腹胀,四是大便不畅或不通。

伤寒论》第394条:“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者,以下解之。”

    读经笔记之一:伤寒差以后。这里所说的伤寒,当是指疾病刚初愈,还没完全康复。

    读经笔记之二: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发热而无表、里证的,多属小柴胡汤证。当然,真正的小柴的证必定有小柴胡汤的证据。

    读经笔记之三:脉浮者,以汗解之。如果是表病的,则要发汗,用解表法。当然,太阳病必要有太阳病的证据。

    读经笔记之四:脉沉者者,以下解之。脉沉,是病位在里。以下解之,当指阳明病而以承气汤攻下。当然,阳明病必要有阳明病的证据。

    读经笔记之五:本条主要讲的是疾病的发展变化,疾病发展变化后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不是说,要收集疾病所表现出来的证据,然后依据这些证据判断它是属于何种病位何种性质的疾病,然后治之。这好象破案一样,要判某人犯法获何罪,必需要有证据的支持。

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读经笔记之一:大病差后,即大病好以后。

    读经笔记之二: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从腰以下有水气的,我们一般用利尿办法,从腰以上有水气的,可用发汗的方法。

    读经笔记之三:我们来看一看牡蛎泽泻散的组成,牡蛎以收敛为要,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等药,均为通小便去水之药。

    读经笔记之四:本条之要,实际就是通小便。

    读经笔记之五:腰以上有水气的,可用发汗法;腰以下有水气的,可用利小便法;体表有水气的,可用五苓散;内有水饮的,可用苓桂术甘汤等;内寒的,可用真武汤等。

伤寒论》第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读经笔记之一:大病刚好,身体还很虚弱,病人经常有唾液,这是胃中虚寒,水气上逆的原因,此时,需要用理中丸去治理。

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甘草二两,粳米半升,人参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读经笔记之一:大病之后,人体虚弱,应当补中,用理中药丸或四逆汤,为什么却要用竹叶石膏汤?石膏可是寒凉之药啊。

    读经笔记之二: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的用药,竹叶、石膏、麦门冬属寒凉之物,寒则热之,既然要用寒凉药,则必有热可除。半夏性温止呕,用之则必有寒而呕之现象;甘草、人参、粳米补中,用之则多因虚。如此一分析,则可知该方之要,当为除热、补中、降逆。

    读经笔记之三:大病初愈之人,何以有热?条文中所说‘伤寒解后’,这个‘解后’,不是指自然痊愈,而是指用药物治愈。用什么药物治的呢?本章句为‘辨男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前提即为本来身体就很虚弱,又过于疲劳而夏发的病,所以这个身体虚弱而又过于疲劳夏发的病,则用补药以治之。

    读经笔记之四:用补药治之,则必易有热,所以这个病,即是以虚弱为本,又因服了补药后有热而引起的‘气逆欲吐’,所以,这个药方,用竹叶、石膏、麦门冬去虚热,用半夏降逆,用甘草、人参、粳米补虚。

    读经笔记之五:所以胡老说‘临床可用于大病差后而复发热之证’,这个热啊,却又是以虚为本的热。

    读经笔记之六:这个方麦门冬汤相似。麦门冬汤的组成麦门冬,半夏,粳米,人参,大枣,甘草。同样是去热、补中、降逆。但竹叶石膏汤所治的热更甚。

伤寒论》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读经笔记之一:病人脉已解。实际上说病人的病已经好了。

    读经笔记之二:而日暮微烦。病人的病虽然已经好了,但却出现了悄烦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读经笔记之三: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这段话是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日暮微烦’的现象,主要就是病人病刚好,胃气还很弱,就不注意饮食,吃了很多东西,不能消化,所以就出现了微烦的现象。

    读经笔记之四:损谷则愈。这个微烦的现象啊,也不用去吃什么药,只要注意一下饮食,不要吃得太多太补就可以了。

 小结之一:第10章《辨男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2条——398条》,共8个条文,5个方。主要讲的是大病初愈,人体还很虚弱,因性生活或者过于劳累、饮食不当而出现的新的病情及其治法。

    小结之二:第392条主要讲的是疾病初愈,身体虚弱时过性生活所出现的症状(胡老称之为房劳复,即因性生活而夏发的病),及其治疗的药方为烧裙散。

    小结之三:第393条主要讲的是大病初愈,而过于劳累而复发的病(胡老称之为劳复),虚热心烦的用的是栀子鼓汤;又有大便不畅的现象的,则用栀子鼓加大黄汤。

    小结之四:第394条主要讲的是大病初愈,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有小柴胡证的用小柴胡汤治;太阳病用解表法,阳明病用攻下法。总要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小结之五:第395条主要讲的是大病初愈,腰以下有水气的,用牡蛎泽泻散治。这个方主要是利小便的。

    小结之六:第396条主要讲的是大病初愈,胃有虚寒的,用温里法,用理中丸。

    小结之七:第397条主要讲的是大病初愈,有内虚而热的,用补中清热法,用竹叶石膏汤。

    小结之八:第398条主要讲的是大病初愈,饮食过多而出现食劳,减少饮食就可以了。

    小结之九:这8个条文,除第一个药方难以理解之后,其它各条各个药方,其实都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qzs3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