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父母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机清明,既是传统第五个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人们依照传统习俗,在清明节来临之际,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 就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来说,大家还是忌讳对孩子谈起死亡的问题。如果遇到孩子问,也总是用回避、美化或者欺骗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父母,害怕过早的谈起死亡,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恐惧与惊慌,甚至害怕会给孩子带来心里阴影……难道我们的孩子真的就那么脆弱吗? 美国和英国,是最早在儿童中开展死亡教育的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1976年,这两个国家就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在儿童中开展了死亡教育的课程。在“死亡课”上,专业人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并且让孩子们通过表演的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曾经在宝爸宝妈的朋友圈中,流传着一个说法“孩子问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是死亡。”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家长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造成的恶果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难题了。“死亡”也是人的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就像现代社会的性教育一样,如果仅仅依靠孩子自己摸索,就会像我们以前的“鸵鸟式”性教育一样,遗患无穷。 其实,孩子的内心比你想象的坚强的多,欧美国家的孩子能够接纳死亡教育,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就不可以哪?随着知识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死亡教育可以给孩子建立积极的心态。清明时节,正值春花烂漫之际,气候温暖清爽,草木萌发新枝。家长在带着孩子郊外踏青、缅怀先人之际,可以巧妙地借题发挥,讨论她们心中的疑惑,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让孩子懂得,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会有面对失去的时刻,也许失去珍爱的玩具,也许是失去挚爱的人……当那样的时刻来临,我们该如何走出悲伤,继续生命的旅程。 死亡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许是生命教育吧。在未来的人生中,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宝贝,我们也会很放心。因为心爱的宝贝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心理防线,她会自动远离那些丑陋的东西,珍爱自己的生命,就如同和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永远永远爱你、爱自己!给大河私信 “死亡教育”,可以获得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沟通技巧。更多实用知识,尽在大河妙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