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塔通览·山西卷长治·平顺金灯寺石塔林
年代:明清:形制、特点:石塔,僧墓塔;现状:存四十六座,2006国保 ![]()
金灯寺塔林,位于长治市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四公里林虑山腰, 座落于金灯寺外百米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灯寺石窟的附属文物。 塔林多建于明代,石塔存四十六座,为金灯寺的僧人圆寂之后的安葬之处。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是石雕建筑,塔基呈正六边形,高约9米,中心有石室,内高2米有余,镶有石门。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芋禅师的安葬处。 此塔林中的石塔,多为经幢式和鼓形石塔,亦多为明代所立。 补充资料: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的玉峡关乡背泉村。 出金灯寺行走数百米, 来到寺背后的山坡 上, 便是塔林。这里的塔有方形、 六角形、 圆形、 覆钵式、 亭阁式等, 共四十六座, 是晋东南地区存塔 数量最多的一个石塔林, 皆为明清舍利塔。 在塔群中,最高大的一座塔叫千佛塔, 该 塔建于明弘治十三年 (1501 ) , 为青石雕造, 通 高10·3米。详见:平顺金灯寺千佛塔(明)。 图片资料:新浪博友·统筹兼顾;千钧一发;热热;网络 相关资料: 在山西与河南交界的林滤山中,百丈悬崖的山腰间,有一座庙宇在迷漫的山雾中时隐时现,它是自古就有“中州之蓬莱,晋豫之奇观,仙境宝地”之美称的金灯寺。明代文人申锐在《梵宇神勘》诗中云:“矗突危峰倚碧空,何年肇建梵王宫。时辟宝地鸣清磬,口见秀云绕翠松。灿烂金灯光佛座,玄微石洞显神功。登临殊觉非凡世,疑人蓬莱境界中。” 金灯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到元代泰定年间改称金灯寺《平顺县志》(康熙版)。当时有个芊禅法师在此修行,他惊奇地发现每到夜晚就有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入寺内,寺顿时金光满照,所以便把宝岩寺改名为金灯寺。现在寺东面的一个山头叫“起灯山”,寺西不远处的山头叫“落灯山”。 金灯寺建筑群,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其北依陡崖,南临深谷,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体,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佛殿、关帝殿、聚仙楼、地藏阁等,历代屡遭兵变之毁,现存殿宇30余间。金灯寺建筑突出了石窟的开凿,现存大小25个洞窟,依山开凿,多为南向,明嘉靖、万历年间开凿数量较多。窟之外沿就山崖凿作,建成的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金灯寺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尾声。寺内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应有尽有,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水陆殿石窟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金灯寺石窟一进七院,始凿于北周(557--581),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1506--1620)扩建,共有大小石窟十七个,雕像二百八十一尊,浮雕像一千二百余尊。雕像高三十厘米至三点一米,浮雕像高十五至二十厘米。最大洞窟为水陆殿,面积约一百二十五平方米,窟内陆面凿为池沼,水清见底,不盈不涸,沼上架“田”字石桥,佛台和藻井四周立雕石佛三十余尊,浮雕壁画七十九幅。寺院内有关帝殿、钟鼓楼、丈八佛殿、延寿殿、聚仙楼等木构建筑二十余间,明、清碑碣四十余通。1965年5月24日被公布为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灯寺石塔林欣赏 一、塔林全貌 ![]() ![]()
二、塔林局部 ![]()
![]()
![]()
![]()
三、塔林石塔形制 ![]() 经幢式与鼓形石塔 ![]() ![]() ![]() ![]() ![]() ![]() ![]() ![]() 四、塔林之石塔细节及石刻 ![]() ![]() ![]() ![]() ![]() 五、塔林俯瞰 ![]()
附:平顺金灯寺古建筑群及石窟
金灯寺石窟 作者:晋东南记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