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让课堂40 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掌控。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规律。 (一)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是中国教育的一句古训,出自《学记》,也是教学心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现象。简单地说,学生喜欢哪一个老师就愿意接受他的教育。 要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里高效地完成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教师某有时候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学生的“偶像”。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勇于自责。从某种意义上讲,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民主和谐的师生的关系正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前提。 (二)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上了初中以后,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上课时,不太喜欢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可以从活泼的一些同学入手培养他们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进而影响到性格内向的同学也勇敢地举起手来。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谁也不愿意与自己所处的集体公然对立,遭到同伴的漠视。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从众心理对学生们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能有效遏制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与表现,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了记忆实验。自己为测试对象,整个实验花费了5年时间。通过对自己记忆效果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他发现刚刚记忆完毕,记忆量为100%。20分钟后,记忆量为58.2%。1个小时后,记忆量为44.2%。8到9个小时后,记忆量为35.8。一天后,记忆量为33.7。2天后,记忆量为27.8。6天后,记忆量为25.4。一个月后,记忆量为21.1。然后艾宾浩斯利用上述数据,描绘出一条曲线,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材料的数量,横轴表示时间,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新学的知识如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当前许多学校都受到测验、考试的影响,平时缺乏有计划地复习,往往临时抱佛脚,结果事倍功半,考过即忘。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如“日日清”、“周周清”和“吾日三省乎吾身”在反思中复习,复习中总结;指导学生复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反复阅读、翻看笔记等;教师在上课时增加复习旧知的环节,强化学生复习的概念。 ![]() (四)迁移规律 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总会产生各种影响,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迁移在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教师如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如,英语单词拼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有计划第学习48个音标,然后在逐步指导学生拼读单词的规律,让学生学得主动、灵活,从中发现单词拼读规律。科学地安排练习,加强练习的指导,因为“熟能生巧”但在课堂中要做到机械训练和有意义训练相结合,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做创造性练习。 (五)皮革马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要用赞许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把握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每个学生提出要求,给予良好的期望。在课堂中一旦发现学生有闪光之处,那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要给以良好的肯定、赞扬和鼓励,如赞许的点头、肯定的眼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而学生在得到鼓励之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地尊敬、信赖和更强的上进心和信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就能产生巨大的期待效果。 (六)鲶鱼效应 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其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只渔船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该船长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参与实践为前提,通过“鲶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带动和刺激“沙丁鱼”们,从而在课堂内部形成一个人人向上的“比、学、赶、超”的良好的氛围。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科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