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光禄:牛鼻子鞋

 雷渠梁 2018-08-25

  胶东在线市民记者 王光禄/文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张图片,求问“大夹子”样的工具是什么家什,引出一段关于“牛鼻子鞋”的往事。

  从照片里的参照物目测,这具衣服夹子模样的架子约有一米高下,左右各一根长条的扁方形木板,上端相扣处向里的一面约三十度斜角削得平直,两根木板中间位置各拴一粗壮麻绳并在中间位置扭绞在一起,后穿越长条木板下端约三分之一处横亘的短木板正中的孔隙,那横亘的短木板约二十厘米长,两端不完全固定(预留出可伸缩调整的空间)在两条长条木板上。有意思的是,照片的拍摄者也和我一样,第一眼把它看成了大型衣服夹子,特意在旁边摆放了一只真正的衣服夹子,就像一头大象对比一只小蚂蚁般生动,想必其摆放夹子的初衷,除了参照大小,更具识物引导的作用,也表达了其对物件用途的存疑。

  当我把这张照片拿给七十多岁的父亲看时,他一眼就认出来,“这是纳鞋底的夹板,以前咱家就有这么一件,不过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的,后来基本绝迹,难得一见。”

  父亲告诉我,蓬莱农村多山耩坡地,对劳作的农村人来说,上沟下崖对鞋的磨损很严重,没有跟脚耐穿的鞋子势必耽误劳作。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农户家境都十分窘迫,既没有缝纫机,也没有余钱购买成品鞋,所以手工制鞋便成为田间劳作空余时间家庭妇女们的生活常态。这些鞋的底、帮、面大多是棉布材料,一些用心的妇女会操持来厚胶皮(多是废弃轮胎)或者加厚的硬胎布褙子(碎布层层粘糊起来并晒干)做鞋底,能制作“牛鼻子鞋”或者毡鞋。对比普通的布鞋来说,这样的鞋耐磨抗穿不易变形,档次也得到了提升。而制作这两样“高档鞋”所用来纳鞋底的,正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夹板。

  毡鞋主要用于严冬御寒,就是一个加重、宽大版的穿脱灵便的棉鞋,制作起来费工费料,而且因其笨重、不跟脚等缺点,通常只在室内穿,所以会做、能做的并不多,一般人家根本穿不着。而“牛鼻子鞋”主要用于山间劳作,所以做的比较多。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被叫作“牛鼻子鞋”,概因为增大鞋头的受力面积,使其更加结实耐穿,特意从鞋尖到鞋口做了两道包了皮子沿口的微凸滚边,形似向内收拢的倒“八”字,看起来极像牛鼻子,有的还在鞋帮两侧纳上皮质的卷云图案。在制作材料方面,“牛鼻子鞋”除了鞋底与普通布鞋两样,鞋帮、鞋底也都是采用加厚的硬胎布褙子,换句话说,“牛鼻子鞋”基本上就是底、帮、面都加强版的布鞋。鞋面之所以形成“八”字牛鼻子形,也是绱鞋帮时既省力、又牢固的变通,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造,用皮子包裹起来的微凸的滚边、加纳的卷云,都使硬胎加厚的褙子连结起来非但不露痕迹,而且更其美观,更其生动,生活气息更加浓郁。“牛鼻子鞋”的剪制底样、缝制衬里、剪裁鞋帮、楦子正鞋等程序与普通布鞋基本一致,倒是纳制鞋底和绱制鞋帮有明显区别。

  纳鞋底时,把按照底样剪制出来的层层褙子或者连带厚胶皮的原料,通过调节夹板横亘短板的长度、绞紧中间两股麻绳等程序,紧紧地固定在夹板上,再将夹板竖起,人坐在旁边两腿拢住夹板的两条长板使其稳固,先用锥子在鞋底材料上扎孔,再用针把细麻绳穿带过孔,刹紧,然后交叉方式细密走线。因为锥子扎孔和手刹麻绳的力度要大,操作者往往要两手食指戴皮套或者一手中指戴铁顶针,既保护手指免受伤害,也便于加力。纳边时横竖间隔均匀,线迹要排列齐整,用力适当,不能有扭曲走样、凸凹不平现象。纳好的鞋底针脚细密,需用锺子敲打平整,一来为了使麻绳受力均匀,二来软化鞋底,穿着起来会更随脚、舒适。绱制鞋帮也跟普通的布鞋不一样。普通布鞋一般是反绱,就是底、帮都是里面朝外,缝钉好后整体翻扣过来,而“牛鼻子鞋”则只能正绱,因为它的底、帮都硬得出奇,如果反绱,神人也难以完成翻扣。成鞋后,还要楦鞋,就是含一口水均匀地喷湿鞋帮四周,将相当于“标准件”的木质实心脚样模型(叫做鞋楦子,大小当然要跟鞋子匹配)塞进鞋里,再用楔子楔紧,放在通风处晾干定型就成了。

  父亲说,因“牛鼻子鞋”鞋底特殊,帮、面又都是加厚的,制作极其费力,需要好几天才能做成一双,所以当时的农村人一般也仅有一双这样的鞋子。还是在他上初中那一年,奶奶曾亲手给他做了一双“牛鼻子鞋”,可高兴劲儿没过半天,新鞋磨脚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感觉双脚像是放在铁盒子里一样伸展不得,脚后跟当天就磨起了大血泡。大约一个月左右,鞋子才相对松软了些,脚也渐渐适应了那个空间。百十天后回家,奶奶还要用很厚的牛皮再行前钉踢头、后裹包跟,害得脚又受了一次罪。好在事情往往都是先苦后甜,过段时间鞋子就柔软舒适,人也起脚如飞了。“这种鞋在我们同学群里,村里泊地多的根本没见过,只有山地多的村才有人穿,所以那些泊地村出来的同学很纠结,一边笑话我穿得这样土气,一边羡慕我有这么耐穿的新鞋。这鞋真是特别结实,能穿好几年,越穿越合脚,而且硬朗有型,上个体育课,野外干点活,上山爬树都合脚得劲,遇狗踢狗,下次它绕道走!跟同学玩闹起来,一脚踹得他不敢再近身。所以那时有人叫它‘蹬倒山’。要清楚,当时不是谁都趁这鞋的,所以高贵着呢,牛气着呢!要是赶上下雨或者道路泥泞,我会舍不得鞋子,甚至赤脚走路呢。”父亲不无感慨。我知道,在父亲的心底,那费力、费料、费时的鞋子里,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浓浓亲情。

  蓬莱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王光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