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迹福清丨福清最美传统民居古建筑大盘点!有你的家乡吗?

 星海经 2018-08-25

东关寨

位于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后的山坡上,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由当地何姓村民历经十载修建而成。东关寨坐东向西,依山势而建,气势恢宏,建筑风格与闽西客家土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总进深约76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寨墙基座和墙体的下半部分均用块石垒砌而成,高10米许。石墙之上为夯土墙,墙厚2米多,寨内设哨廊,供跑马巡逻;外墙开有小窗,可作了望兼射击用。寨前有宽阔的石铺大埕,自南向北拾阶而上,折东便进入寨门,门顶有出水口,防备大火烧门。寨墙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大门,为石框木板门,板门用重阳木制成,门顶设数个出水洞,可防火攻。

寨房为土木结构,呈长方形中轴线对称三进布局,由门楼厅、正厅、后楼院及两侧附院组成,共上下两层,有99个房间,规模宏大。寨内房屋用防火墙及防火通道分隔成若干个单元,防火墙高过屋面约1.5米,防止火势蔓延。寨的中心点位于第二进正厅部分,面阔五间,有左右披榭、回廊,堂前游廊两端设门通左右附院,并通向南、北的侧寨门。这里是全寨集中活动的场所,遇有婚丧嫁娶及祭祀活动,都在此进行。后楼院紧随其后,独成院落,楼上后廊与寨墙间也设有廊道、瞭望口。

据考证,东关寨为典型的家族聚居式的山区古民居,寨内成员聚居场所规制严谨,主从有序,寨内家族人口又能以家庭为单位分住各个单元,日常生活互不干扰。同时,各单元之间设有通道,又有上下廊道环贯全寨,便于生活照应和防火防匪。寨内可住一个家族数代一百多口人,至今还有家族成员居住。寨内尚存泉井一口,大旱不竭。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将东关寨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则徐祖居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他出生于福建候官(今福州),但他的祖籍地却是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在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林则徐的五世祖林存素和林存素的父亲林榕山的旧居。林氏祖居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两进,现仅存一进。祖居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土木混合结构,双坡顶。因年久失修,祖居已破败不堪。1998年,由市政府牵头,多方筹措经费数十万元,对其进行全面修缮。修缮后的祖居仍然保留原有的建筑格局,并在室内陈列了林则徐的生平事迹,现政府将其开辟为福清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离祖居大门口30米处有一口古井,井深约4米,八角井栏用整石凿成,高0.48米,厚0.16米。1999年林则徐祖居及古井被公布为福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在岑兜村的后山还遗存有林则徐的祖墓,系林则徐六世祖林榕山和林榕山的儿子林开泰的坟墓。林则徐的五代祖林存素怀念祖地,遗嘱中嘱咐死后要将其葬在故乡海口岑兜。现该墓已遭破坏,仅余下一墓碑被后人收藏。



阳下北亭陈氏古民居群

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北亭村村道东侧,约建于清中晚期,坐北朝南,有四座年代相近的古居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中正中一座的古民居规模最大,做工最精细。该厝为四合院式民居,正座由门楼(带轩顶)、石板铺天井、左右厢房组成。正座面阔五间,穿斗式木构架,进深十五檩、前有船篷式轩廊,檐柱出三跳插栱承托檐桁;廊轩用月梁、花栱、花斗,前檐斗栱上的雀替等构件及槅扇窗雕刻精美;正座两侧还有附堂及花厅各一座。正座前有石铺大埕,大埕的右前方凿有一六角古井,井圈为青石整石凿成,高约0.7米,现仍可使用。



阳下作坊陈氏民居群

位于福清市阳下街道作坊村中部,为当地陈姓村民的祖厝,始建于清代晚期,坐北朝南,由五座合院式民居及陈公支祠并排而立,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其中昌言陈公支祠的右侧一座最为精美,该厝面阔五间(六扇厝),为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前后共二进。大门前有石铺大埕,前墙的下半部分为规整条石构筑,上半部分为红砖垒砌;正中开石框大门,门内为轩顶门廊、屏门、天井及两厢;前座进深十五檩,中三间用大阑额减柱,前部辟为轩廊;明间用六柱,后部设屏门隔为前后厅;后厅为鳖壳回顶;后廊有轩顶和垂莲柱。次间用七柱,后廊之后为后天井和两厢。后座进深十七檩,中三间前部为轩廊。明间用七柱,后部设屏门。前后两座边缝均省去而由两山承托。轩顶梁枋及各处斗栱、枋、垫板、驼峰、雀替、垂莲柱等构件均精雕细刻人物、瑞兽、花卉等纹样,是福清地区清代木构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



磨石黄氏民居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磨石村黄氏宗祠西侧,约建于清代晚期,为福清传统的两进四合院式民居模式,俗称“六扇厝”。黄氏民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总面阔40米,总进深约60米;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前院宽40米、进深14米,有土墙围住,左前角有大门,右侧有侧门。第一进前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明间开大门、门上有三脊顶门罩、大门内设屏风门,其廊下有天井及左右厢房。正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前有轩廊。正座后廊下有后天井及左右厢房,后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三檩、明次间前部辟为前廊,左右两侧均有附堂,大门上均建有门罩。主座明间及廊铺六角红地砖。保存尚好,槅扇雕刻和格花制作精细。



瑟江翁氏民居群

位于福清市三山镇瑟江村村道旁,大厝面朝东南,共有七座相近年代的民居连成一片,占地约5000平方米,构成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古民居群,当地百姓俗称“七门槛”。 其中门牌为14号的民居建筑风格最为典型,该厝为合院式二进民居,头进封火山墙二坡顶,前有石铺大埕,大埕右侧埕墙边有古井一口。大门内为屏门及回廊,廊下为天井及两厢,正座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六扇厝),进深十七檩用六柱,前有轩廊,用大阑额横贯明次间,明间后部设插屏门。后门外为后廊,廊下为后小天井,有甬道与后墙门连接通后进,左右两旁各一列附厝。后进由天井和面阔五间的后座组成,后座为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用五柱;明间后部设插屏门,隔为前后厅。 民居头进正座轩廊梁枋及各处斗栱、雀替等木构件雕刻精美,保存较好。



渔溪泉顺大厝

位于福清市渔溪镇双墩村米粉楼小组,为四合院式民居,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为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大厝前有三合土铺大埕,六扇带双附堂;前座进深九檩用五柱,明间开大门,并设屏门,后廊下有天井,并左右两厢和回廊,后座进深十三檩用七柱。前后座屏门上方花板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大厝的前墙上灰塑较精美,可惜雕塑的人物在“文革”期间均被毁坏,屋顶上的两只石狮子也与近年被盗。在大埕左前侧埕墙边有一水井,井圈为石构、覆斗型,井壁为块石垒砌而成,井水清澈,村民仍在使用。

据传泉顺大厝的原主人为清代武举人,在后院遗存有长方形练功石一枚,重约二百斤,上阴刻有文字。



大山食菜厝

位于福清市南岭镇大山村,当地村民俗称“食菜厝”, 又称“十扇厝”。该大厝为合院式民居建筑群,又类似山区“古堡式”建筑。约建于清代中晚期,为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二进三落附带左右两附厝。大厝前有石板铺大埕,块石垒砌成堡墙。大埕左右两边设有石砌拱顶堡门,堡门上方石匾上分别刻“松风”、“竹雨”楷字;大埕右侧建有右厢房,下方建有地下室三间。

古堡平面呈前圆后方,前座面阔九间(十扇厝),进深十一檩用五柱,明间后部设屏门。后廊下为天井和左右边门。上石台阶为三座並列,各有封火山墙,面阔各三间。其中间一座进深九檩。后廊下有天井,中有甬道通后进墙门。后进门内有回廊、天井和两厢。后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用六柱,明间后部设屏门;中三间前部辟为前廊。

食菜厝规模宏大,布局别具一格,福清少见的堡寨式民居建筑。同时,因食菜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中游击队曾长期在这里驻扎,据村里老人回忆,最多时有一百多名游击队员生活在大厝内,吃住全由村民无偿提供,床铺不够用,就把八仙桌拼凑起来当床铺,还是不够用,村民又把全部门板拆下给游击队员当床铺。当地村民为闽中地区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卓越的贡献,因而,食菜厝具有重要的革命文物价值。



洋埔叶氏民居群


位于福清市音西街道洋埔村下洋埔自然村,面朝西南,共有三座民居并排,构成一组清代民居群。古民居前有石铺大埕,进深约20米。其中东侧第一座民居建筑风格最为典型,该民居始建于清末,后毁于火灾,民国初年重修,由门廊、天井、左右厢房、主座、后座等部分构成,周以封火山墙。前墙之中设有石框大门,门内为插屏门,插屏门内中为天井,左右两侧为厢房,前带门廊;屋面设止水墙、上有灰塑,雕工精美;石铺天井上三踏步至主座,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明间后侧设插屏门,屏门上方斗拱雕刻精美,门扇上下花板雕有花卉图案,槅心阴刻有家训;前廊卷棚,月梁、矮柱雕刻精美,替木雕刻为凤凰式样;左右次间窗户上花板雕有“琴棋书画”等图案;后座中为天井、三面环廊、左右带厢房,厢房已被改建,天井上三踏至后座,后座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檩,明间后侧设插屏门,屏门上斗拱雕刻精美,明间后侧有灯杆,前廊卷棚,前檐雀替及垂莲柱雕刻精美;后天井左右带厢房。

资料来源:《史迹福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