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高力士墓今貌

 十分书馆 2018-08-25

唐代高力士墓今貌

2014年8月23日下午豪雨中寻访高力士墓:荒冢一堆草没了

唐代高力士墓今貌

修葺中的高力士墓墓道

2014年8月23日下午,我寻访完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沿着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力士路又寻访到一生一世陪伴唐玄宗的太监高力士墓。这时突然天降大雨,直如瓢泼。害得我下车在豪雨中跋涉到不过十米开外的高力士墓道时,已经弄得满脚泥泞,鞋袜尽湿。这是不是高力士寂寞了太久太久的感动之泪?

而今高力士墓仅剩一块简陋的黑色石碑——墓碑与“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合为一体的横卧长方形石碑,正中有字迹模糊的隶书“高力士墓”四个大字。石碑后就是荒芜已久的高约五米的高力士坟包。也正是这块简陋的黑色石碑,我们知道了,早在1992年,高力士墓就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在墓地发现了早在二百多年前断裂丢失的高力士原墓碑下半截,与更早发现的上半截相接成通高4米的全碑,很有研究价值。但是我在现场没有看见这块原墓碑。不仅如此——

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李豫为追念高力士侍奉爷爷唐玄宗李隆基的功劳,特立《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予以表彰,碑文记述了高力士的身世。全碑高4米,宽1.5米,此碑现存蒲城县文庙(亦即蒲城县博物馆)内。由于寻访高力士墓返回县城已是傍晚时分,文庙下班关门了,我也没看到。于是在文庙前留影一张,表示我到过文庙,不得其门而入。虽然高力士的神道碑没有看见,但我事前看到了1999年10月31日《华声报》的报道: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渭南市文物局组织的联合考古队,对一千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唐代宦官高力士墓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日前已经结束,清理出土墓志盖、墓志及其他文物二百多件。

高力士墓位於陕西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今年七月下旬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墓道口距现今地面约一米。墓道两边有对称的六个壁龛,里面存放有陶俑、陶动物等。墓道和甬道两边壁上绘有壁画,可惜破损严重。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四米,高六米。墓室内西边为石棺床,上置石棺已被打碎。在墓室东侧发现了保存比较完整的墓志盖和墓志。墓志为青石质,长113厘米、宽79厘米、厚16厘米,正面刻有铭文近二千字(施注:不确,应为1417字)。志文为潘炎所撰,文采华丽,详述高力士一生;碑刻为唐代书法家张少悌所写,字体楷行并茂。专家称,高力士墓志的出土可补史料之阙,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这次挖掘高力士墓,共发现四个天井——我在五年之后也看见了这四个朝天洞开的天井。其中墓道长达41米,宽1.5米(我拍下了照片)。在墓道两边有对称的六个壁龛,内有陶俑、动物俑。第一对壁龛前出现第一道青砖封门,封门的西侧被砸碎推倒了,专家推测乃早期盗墓贼所为。

在第一道封门之后5.5米处,出现第二道封门,也由青砖封固,西侧同样被砸碎推倒了。再向里面挖进近一米处即是墓门——石门高1.47米,宽1.15米。拱顶高0.58米。这时的石质墓门已经打开——一扇门扉在门槛里,一扇门扉在门槛外:

“墓门分别由门习额、门循、门扉、门槛组成。门额呈半圆形,上面线雕双凤。门楣上线雕龙凤呈祥图案。两扇门扉厚度约0.15米,分别线雕相对而立的一对文臣武将图像。这对文臣武将究竟是否神话传说中的门神,尚待文史专家进一步考证。墓门至墓室之间的通道叫做甬道,甬道长35米。甬道和墓室底部用方砖铺地,顶部用砖券顶。墓室为边长4.3米的正方形砖室,第一层高约2.55米,第二层向上延伸,逐步过渡为穹隆拱尖顶形,可见当年的建筑工艺已相当高超。”

应该说,这次抢救性挖掘,除了找到高力士的头骨天灵盖、牙骨及右腿骨等数块遗骨外,发现高力士的墓志铭是最大的收获。当然,随高力士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部被盗墓贼盗走了。

2014年8月,为预防倒塌,陕西省又斥资109万元,对高力士墓的墓道进行加固。我去时亲眼看见加固工程已经开工,工人在豪雨中也不停歇,赶在下半年完工后对外开放。为此我也特意拍照备存,予以证实。

唐代高力士墓今貌

豪雨中仍在修葺中的高力士墓墓道

平心而论,高力士对唐玄宗确实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唐宝应元年四月五日(公元762年5月4日),太上皇李隆基在长安太极宫神龙殿孤寂驾崩,享年78岁。被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与父皇不睦)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的高力士,虽然在这一年三月赦还朗州(今湖南常德),但他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够回京继续侍奉太上皇李隆基。高力士曰:

“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

可是唐肃宗李亨宠信的当权太监李辅国就是不允。在听到太上皇驾崩的消息后,悲痛欲绝的高力士面北痛哭,泣曰:

“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宫,死有余恨。”

话毕,继续号啕不已,吐血不止,几天后(亦说一周后),随李隆基而死,可惜的是死在了湖南常德。享年73岁。这一点,在高力士的墓志铭里得到确证:

“宝应元年(762)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

这时,登基不过五年的唐肃宗李亨,在父亲李隆基驾崩13天后,于唐宝应元年四月十八日(公元762年5月17日)也驾崩了,享年51岁。两天后,唐宝应元年四月二十日(公元762年5月19日),在父亲灵柩前继唐肃宗位的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的长子。李豫比较同情凄凉而去的爷爷唐玄宗,也知道爷爷有遗诏,要高力士死后陪葬在爷爷身边。故而孙子皇帝遂爷爷皇帝遗愿,赠高力士为扬州大都督的官职,于高力士死后15年(公元777年),将遗体从湖南常德迁来陕西蒲城,陪葬在唐玄宗泰陵之侧——遂了主仆二人心愿。

要说起来,所谓扬州大都督的官职在高力士真不算什么。高力士先后历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四朝皇帝。高力士墓志上明确记载,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今广东高州人。10岁入宫当太监。由于聪颖,受到武则天赏识,为其赐名高力士。力士,是指力气很大的人;也指古代官名,主管金鼓旗帜,陪伴皇帝车驾出入及守卫四门。

高力士亲眼看到了大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过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升高力士至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一品),开了有唐以来宦官不过三品的先例,故而权力极大。大到什么程度?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奏章,全部都要经高力士之手,才能上达唐玄宗。所以《旧唐书·高力士传》记载:

“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玄宗常曰:‘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其余职不可胜纪。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

位高权重的高力士生前还结过婚,所娶妻子吕氏。原本平头百姓一个的吕氏因为嫁给了高力士,她的父亲和弟弟都当上大官。吕氏的母亲去世,葬在长安城东,其时葬礼十分隆重——朝廷上下官员看在高力士的面子上,争相前往祭奠。从家中至墓地,送葬的车马连在一起,浩浩荡荡,蜿蜒而行。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高力士无疑是太监里的坏人,宦官中的奸臣,是在皇帝面前极尽逢迎拍马、欺上瞒下之能事的无耻小人。于是就有了文人附会创作的诗仙李白捉弄高力士的大快人心事:

一天,渤海国使者呈入番书,文字非草非隶非篆,迹异形奇体变,满朝大臣,均不能识。唐玄宗怒道:

“堂堂天朝,济济多官,如何一纸番书,竟无人能识其一字!不知书中是何言语,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耻笑耶!”

众皆汗颜。于是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宫。李白却识得番文,宣诵如流。玄宗大悦,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诏。李白欲借此机会奚落高力士,乞请高力士为他脱靴。玄宗笑诺,遂传入高力士。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边最亲近之人,官封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权势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违慢,没奈何忍气吞声,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书,遣归番使。

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根据的笑话,但事出有因。据《新唐书·李白列传》记载:

“(李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施注:tī,挑剔)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说的是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到他的诗文,赞叹说:“你,是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就向唐玄宗举荐。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国家大事,李白献上一篇颂赋。皇上赏赐食物,并亲自替他调羹。皇上下令,让他在翰林院任职。……皇上非常喜爱李白的诗才,多次设宴。李白曾经伺候皇上宴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高贵,认为这件事是耻辱,就挑剔他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施注:诬指李白写诗讥讽杨贵妃太胖)。皇上想任命李白担任(重要)的官职,被杨贵妃毁谤阻止了。

到此,李白知道自己的仕途是没有希望了,只好离开长安,潇洒走四方去了。

以上所书,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哥,那只是个传说。”高力士的真实面目,在高鹏著《细数历代名臣:影响中国的85位名臣》(华艺出版社2007年版)有详细描述: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今广东高州人,是名臣之后,因为牵连到谋反案件被阉入宫。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从此易姓为高。二十四岁那年,他认识了唐玄宗李隆基,从此便与李隆基挂了钩。玄宗初期,高力士立下了不少功劳。他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其真实的个人形象,也应该称得上是飒爽英姿。但因为种种原因,他被定格为一个奸佞猥琐、谄言媚上、恃宠弄权、小丑一般的人物。

……虽是太监,但高力士却是个勇猛过人的人,完全没有因丧失了男性性征而变得懦弱。他不但弓马娴熟,在三军阵前也毫不胆怯,这或许正是玄宗后来屡次封他为将军的原因之一吧!”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监李辅国强迫唐玄宗从兴庆宫迁居到太极宫。愈加老态龙钟的唐玄宗骑马行至武门时,被五百名禁兵手执雪亮的兵刃挡住了道路。唐玄宗受此惊吓,一下子掉下马来。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当面斥责自己的晚辈李辅国:

“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尔欲作弑军贼乎?”

他的严正气概立刻把李辅国镇住了,一时语塞,率禁兵而退。事后唐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老泪纵横道:

“今日若非将军,朕几不保!”

高力士在严词制止了李辅国的犯上后,也深深得罪了李辅国。不久李辅国就勾结唐肃宗李亨的皇后张良娣,瞒过唐肃宗私下诏书,将年迈的高力士强行从唐玄宗身边赶走,流放到了巫州——今天的湖南省黔阳县。高力士在流放中写下一首诗——这是当今之世仅存的一首高力士写的诗《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高力士借巫州的荠菜抒发心志,表明自己无论身在何处,亦无论自己在什么处境下,对唐玄宗都忠心不改。

由此可以看出,高力士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有所歪曲。以我个人之见,单凭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也能看出高力士的人品并非一味地坏。煌煌中国25史,所记擅权善变之太监何其多哉,似高力士这般忠心不二者,能有几人?

因此,由尚书驾部员外郎潘炎奉唐代宗之命撰文,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张少悌(唐代著名书法家)用行楷书写的高力士墓志铭,全文长达1417字,从头到尾固然都是好话、奉承话,亦不乏真话、大实话。请看听闻唐玄宗的死讯,高力士痛心疾首的反应:

“宝应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闻天崩地圻,二圣下席。长号泣血,勺饮不入口。惜举髯而无极,俄易箦而长辞。其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享年七十三。舆榇至京,恩制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书王命褒之也。”

通过1999年10月挖掘出的高力士墓志铭可知,高力士死时为73岁。以往人们把高力士的出生年份搞错了,故而得出高力士享年79岁的错误年龄。请看张应超的论文《高力士若干事迹考证》(《唐都学刊》2008年4期)纠正道:

“高力士是唐代历史上一位带有悲剧色彩且甚为知名的人物。在他73年的人生经历中,既有少年和晚年刻骨铭心的痛苦,也有青壮年时权倾朝野的辉煌。当今出版的辞书和学者所撰文章,把高力士的生年定为公元684年者非常多,但是,这一说法很不准确。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唐书·高力士传》中记述,高力士逝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时年79岁。根据《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内侍监上柱国齐国公赠扬州大都督高公(力士)墓志铭并序》中高力士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逝世时73岁记载,确定高力士的生年应为公元690年。”

牛致功发表的论文《有关高力士的几个问题——读高力士的神道碑>及墓志铭>》(《史学月刊》2003年4期)也证明了这一点: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他著名于唐代,是因为他与唐玄宗的政治生命相始终。他帮助玄宗取得政权、巩固政权,又随玄宗失去政权,最后又为维护玄宗的地位而被逐出京。他因受宠于玄宗首为内侍监。他为史官修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柳芳修撰《唐历》与他密切相关。他的终年是73岁而非79岁。”

总而言之,考证各方文献资料可知,高力士算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宦官——有时头脑的清醒程度超过他侍奉一辈子的唐玄宗李隆基。时隔1252年的今天,就算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回望,高力士确实没有专权祸国、图谋废立等专擅不轨的行为。这就是《新唐书·高力士传》对高力士的公允评价:

“生平无显显大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