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快八十了,虽然糖尿病多年但平时血糖控制得还不错,身体也很硬朗。一个月前剪趾甲时不小心剪破了皮肤,出了点血,没在意。没想到第二天脚就肿了,还没在意,一周后红肿加重,自己抹了点消炎药用处不大。在当地诊所看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了化脓,脚趾也慢慢变黑了,这才赶紧来医院看病。门诊诊断糖尿病足坏疽并感染。立即安排住院,继续抗感染并加强换药,效果仍然不佳,此时张大爷出现了血糖难以控制、血象明显升高,发热,精神差。跟家属及患者本人谈话需要截肢治疗,否则性命堪忧。家人和张大爷当时就懵了,说什么也想不通:剪个趾甲最后要截肢?再说,截也应该从脚趾截,为什么要从小腿截肢呢?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溃疡和坏疽(缺血坏死),常合并感染。因此糖尿病足包括血管、神经、感染三个因素。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17倍。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坏死? 糖尿病足多存在微循环障碍并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局部软组织抵抗力低,足部微小的创伤,如鞋的挤压、擦伤、皲裂或鸡眼处理不当、烫伤、蚊虫叮咬等都会引发糖尿病足感染并发生坏死。糖尿病足患者一旦感染,临床控制难度大,很容易出现全身不适,体温及白细胞增高,毒血症或败血症发生。 脚趾坏死为什么要从小腿甚至大腿截肢呢? 对于糖尿病足,如果感染较轻,综合应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高压氧、清创、骨搬移,皮瓣转移,血管吻合、介入等方法,可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足截肢。但是对于感染难以控制有可能危及生命者应果断截肢,这是为了挽救生命而不得已采取的方法。 因为微血管病变是引起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足趾坏死时血循环障碍平面一般会较高,而不是局限于足趾处。为准确了解微循环情况,术前需行血管造影,来确定截肢平面(在血循环不佳的平面截肢会造成切口不愈合或愈合不良甚至二次截肢),当然医生会在不影响截肢平面伤口愈合的情况下,应尽量保留残肢长度以便安装假肢。 原则:截肢部位要精确估计局部循环和软组织条件后作出选择,确保良好的循环高度,避免发生二次截肢。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足? 患者平时要注意: 是否有腿、脚发凉的感觉 有没有足抬高时苍白,下垂时发紫情况 有没有皮肤干燥、角化、易裂口、变薄且发亮、弹性差的情况 是否存在肢体麻木、刺痛,肢体的触觉、痛觉、温度觉减弱或消失 是否存在局部体毛减少或脱落,趾甲变厚或脆薄变形 血管超声及造影可以发现并评估血管管腔斑块及狭窄程度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糖尿病足的危害 平时要严格控制好血糖,恰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肠溶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滴丸等改善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 特别要注意足部卫生及防护,要保持足部的干净与干燥 可以适当泡脚,但一定先用手试好水温,因为手比较敏感,水不要太烫(一般不要超过40度),如果将足部烫伤则很容易发生感染和坏死。 修剪趾甲,不可太短 注意足部保暖,坚持小腿及足部适当的运动以改善下肢循环,减轻缺血程度 选择宽松鞋袜,透气性,吸水性要好,减少脚汗对皮肤的刺激,避免感染;袜口的松紧要合适,不可过紧。 对于足部任何微小外伤或感染都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积极的处理,以免形成溃疡或坏疽。 糖尿病足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感染控制难度大,创面愈合困难,如果出现坏死,虽然有各种方法减少截肢概率,但严重者仍需截肢救命。而且截肢平面较高,一般会在小腿,血管病变严重者会大腿截肢。因此提醒各位糖友要高度重视,注意预防,一旦发生及时治疗,避免截肢后果。 看完文章后别忘了高抬贵手,点击一下最下面的广告噢,薅一下腾讯的羊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