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舟妈妈:如何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

 长沙7喜 2018-08-26

云舟妈妈


有书少年总编辑、曾任中信书院副总、资深媒体人,曾采访过比尔盖茨、苏联总理雷日科夫、柳传志、林毅夫等国内外知名人士。


女儿云舟,13岁,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小诗人小作家,至今在《语文导报》《中国少年作家》等媒体共发表了30多首诗歌和中篇小说。


2017年初,获得中国少年作家班颁发的“百名中国少年作家”称号,2018年8月成为首批中国少年签约作家。


开栏语


读好书,交好友,是少年时代最重要的两件事。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了一位挚友。好的阅读能带给孩子们家长教授不到的人生智慧。


好的阅读对于孩子三观的形成、情操的培养、道德的完善、习惯的养成等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大文豪雨果所言: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一本好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绝对是一位比家长更有说服力的人生导师,它可以取代家长成千上万句的唠叨和说教,由此也可以改善日趋紧张的亲子关系。


所以,在如今每个家长焦虑不已的当下,阅读是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万能钥匙。


从本周开始,我将与你陆续分享——如何用阅读,化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如果你在育儿方面有哪些困惑,也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本周分享



暑假已过去大半,近日,我所在的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家长微信群里,妈妈们纷纷吐槽:

 

这个暑假,我家小孩简直就是手机不离手,走路看,吃饭看,上厕所看,边写作业边看,都不愿意和我们多说一句话,我们说什么都不搭理我们!

 

我家小孩一到晚上就组队“吃鸡”(一款手机游戏名),玩得昏天黑地,好晚都不睡觉!


我偷偷看了孩子的手机,发现他居然下载了黄色网站,还有过浏览记录,这可怎么得了?

……


妈妈们对手机群起而攻之,认为手机是“万恶之本”。

 


为了手机,孩子们和父母轻则频繁吵架,伤害亲子关系,重者孩子学业成绩下降、逆反情绪严重。


近日更有新闻报道称,孩子因为父母不让玩手机而轻生,让人痛心不已。

 

想了想,女儿云舟也13岁了,我竟从没有过这种困扰。

 

曾听女儿提起,同学也曾向她推荐过手机游戏,但她玩了一小会,觉得没意思,就关了。


我好奇,问她为什么?

 

她回答:“因为我有更好玩的东西,更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对这些手机游戏没啥兴趣。”

 

云舟觉得更好玩更有趣的东西是阅读与写作。

 

从她幼年起我把她带进阅读的世界后,她渐渐看到了群山之巅的风景,也结识了更多有趣有益的朋友。


并慢慢把写作视为自己的挚爱,自然而然地就对手机里的那些小玩意有了天生的免疫力。

 

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云舟上一年级时,也曾感到无聊,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光。


于是,我给她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快乐儿童的7个习惯》。

 

让她明白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认真地完成,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的充实起来,才会不觉得无聊。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告别无聊的最好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找同学去踢球,做游戏,我们可以K歌、玩拼图、看书、在节假日我们可以去旅行、去运动,去拥抱阳光和大自然。


总之,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去做。

 

但是我们必须告诉孩子一个原则:如果用无聊的方式来打发无聊,你就会觉得更无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节制地玩手机、看电视,以此打发时光,你会毫无收获,只会觉得更无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如果家长出于升学的目的,强迫孩子发展某类兴趣爱好,只会让孩子心生厌恶,很难坚持下去,这样的兴趣培养方式无疑是很失败的。


真正的兴趣爱好,一定是让孩子从心底喜欢,并能激发起他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让他愿意一直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


作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广泛多样,它们不一定都能发展成为我们的优势或特长。


但是我们从对它们的由衷喜爱中获得了快乐和成长,让我们结交到了更多的好朋友,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这已经就足够了。

 

和孩子商定并执行“手机约定”

 

有不少家长的做法是完全把手机和孩子隔离,不让孩子接触手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就可以免于让孩子受到手机的毒害。


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过犹不及。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如同洪水猛兽,来势汹汹,但是让孩子们不接触手机是不可能的。


他们就出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他们原本就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学习、社交也都和手机发生着必然的联系。

 

另外,玩手机并不都是有负面影响的,例如,有一款游戏叫“我的世界”,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等。

 

在全球2000多所学校里,“我的世界”已然成为教学工具。


在历史、地理、物理、美术、数学、编程等课程中,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观察地壳运动、学习电路知识等,帮助老师教学。

 


所以对于孩子们玩手机,我认为,与其堵,不如导,那么,如何导?


关键点是要家长要管理好孩子的手机使用状况,不能让孩子沉迷其中。

 

因此,如何让孩子玩手机有度、有节制,受其益而不受其害,才是我们家长所面临的新课题!

 

我的实践经验是:


家长需要和孩子达成一个“手机约定”,请注意,这个约定必须是家长和孩子协商后的约定,而不是家长单方面的约定。


这个约定最好用书面的形式贴在家里的醒目位置。


“手机约定”包括三个方面:


约定孩子手机上的内容


  • 首先,父母应该掌握孩子的手机密码。家长需要告诉孩子,由于他还未成年,他可以使用手机,但家长有监督的权利。


  • 其次,约定孩子手机上的内容。手机上的内容,分为学习(例如各类学习APP,英语词典、听书软件等),社交、游戏三大类。对于这三大内容,我们家长需要严格区分与对待。


低年级的孩子(三、四年级以下)如果拥有手机,那么手机上的内容只能是学习与阅读相关的内容,不能安装任何手机游戏和社交软件。


有益的手机游戏在经过家长的甄选之后,只能装到父母的手机上。

 


高年级的孩子(三、四年级以上),他的手机上除了跟学习、阅读相关的内容外,可以安装社交软件(微信)和有益的游戏。


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已经有了社交的需求,也需要有更多的独立性。


但需要和孩子明确,不可以自己下载任何没有经过家长审核的手机游戏或其他不适合他的内容。


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手机内容进行不定期抽查。

 

约定孩子用手机的时间


在管理好孩子手机上的内容后,就需要和孩子协商好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首先需要约定的是,写作业时手机不可以放在身边。


玩手机游戏的时间需要约定为每天10-30分钟(具体时长双方协商),完成作业后家长把自己的手机给到孩子,到时间家长需要收走手机。

 

对于高年级的孩子,需要跟孩子约定好,每天学习的时候,手机不可以带进学习的房间,不可以放在身边。


如果需要用到词典功能,家长可以为孩子单独买一个。

 


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后,按照约定,孩子可以使用30-50分钟的手机(具体时长双方协商),用于他的社交和娱乐。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为孩子准备两个手机,一个手机上装跟学习相关的内容,另一个手机上装社交和娱乐游戏。


家长则重点管理孩子的第二个手机的使用情况。

 

约定好奖惩措施,并严格执行


家长需要和孩子约定好,如果孩子连续一周、一个月都严格执行您和TA定好的手机约定,那么,孩子应该得到怎样的奖励?


相反,如果孩子一周内违反约定达到多少次,在自己的手机里装载了不应该看的内容,或者偷偷利用其他时间玩手机,那么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这些奖惩措施,家长们一定不能流于口头,而要落实到位,才能将这个手机约定执行到位。

 

《正面管教》一书告诉家长,对于孩子的管理,我们需要和善而坚定。


那么,对于孩子的手机使用,我们则需要和善而坚定地执行“手机约定”,而不是采取惯用的吼叫怒骂的方式。

 

家长自己做表率


最近网上有一张图片让我很震撼,图中,一位妈妈带着年幼的宝宝在乘坐地铁,母子俩的手里都拿着一本书,图边有这么几行字:


他们问她:“你是怎么劝说你的孩子去阅读而不是玩各种电子设备的呢?”


她说:“孩子们不听我们的,他们模仿我们。”


是的,孩子就是我们家长最真实的镜子。


所以,与其我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少玩手机游戏。


不如我们自己先放下手机,不再不停地刷朋友圈、刷微博,至少在孩子面前,我们要做到。

 

孔子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下班回家后,我们可以拿起书,陪着孩子一起阅读;


周末,可以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收获一些精神食粮,学会欣赏艺术之美文学之美;


假期,可以带着孩子去乡村、去户外,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无限丰饶和美丽!

 


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利用得好,则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帮手、好工具,社交的好朋友,如果用得不好,自然会伤及孩子的成长。


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将孩子的手机使用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并且首先戒掉自己无节制玩手机的习惯。

 

《柔性的专断— 耶鲁女孩成长记》的作者郭力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对此,我深表认同。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学会如何利用手机。


把它变成孩子有趣有益的高效能学习工具,和孩子一起收获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智慧、视野、见识和社交技能。


而这些东西,正是让孩子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替代的最重要素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