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一切没有输在非洲

 郝景望 2018-08-26
原创 郝景望 2018-08-23 22:48:52

几年前,我还是“通信郎”的时候,曾经去埃塞俄比亚出差,聪明的非洲人给我上了一堂相当有教育意义实践课。

印象当中,非洲人似乎比较笨,可当我几经转机抵达“亚迪斯”(埃塞俄比亚首都)机场的时候,在我走出亚迪斯海关大厅时,“Mr郝,我接你。”一位高个子当地人不是熟练的汉语呼喊,让我非常吃惊还有我们的语言在这里,看到我应声了,他接过行李对着电话叽哩哇啦一通,汽车开过来了果然是公司接我的。

中国的一切没有输在非洲

——埃塞俄比亚麦克雷军事博物馆拍摄的徽标

会说汉语的当地人,让我开始惊奇。当我缓过时差,投入工作的时候,还是这位高个子黑人做我的搭档,我测量好“2M”线,正准备取“斜口钳”断线时,“斜口钳给你!”僵硬的汉语还是让我听懂了,“Do you speak Chinese”(你会讲中国话)?我用英语问他。

“我会说中国话,我的中国名字叫木瓜”,非常流利的回答,让我开始刮目相看这位异国同事了。

原来这个木瓜家里有木瓜树,他经常带熟透在木瓜给中国人吃,同事们也都非常喜欢他,聪明的木瓜就学习说中国话,既然非洲人可以说汉语,那我也可以学埃塞俄比亚语言呀。

下班后,走在“亚迪斯”大街上,时不时当地人用“你好!”同我打招呼,那种神气十足的炫耀感,不亚于我们当年刚学会“How do you do!”的模样。

中国的一切没有输在非洲

——埃塞俄比亚文字

当我仔细查看他们字的时候,那种扭扭曲曲的字符,我简直有一股打退堂鼓的意思,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适应不了的。我就尝试以汉字的发音来标注埃塞语的内容,看见当地员工拽东西喊着“昂特、古莱特、扫斯特”的发音,我询问木瓜得知意思为“一、二、三”,这是我学会的第一组埃塞语,我把这些记在自己的小本上。

等我熟悉了亚迪斯的工作流程,基地派我去Nekemte(那噶穆特),到了后才知道这边讲的是另一种方言,“一、二、三”发音为“套考、那马、萨敌”等等。

工作当中,我尽量用心给当地员工传授技巧,然后有时间再向他们学习,他们都称呼我“阿爸扣”,后来我明白“阿爸”是父亲,“扣”是“我的”意思,当地员工把我称呼为自己的父亲,我可不答应。再后来了解到,当地女人17.8生小孩很普遍,许多家庭都没有“父亲”的,难怪他们抢着喊我“阿爸扣”,为了增加彼此的信任感,我也就默许了“阿爸扣”的称谓。

如同自己孩子们一样的当地员工,非常喜欢教给我他们的语言“纳嘎,发艺阿!”(你好!)“发雅拉,纳嘎拉”(我好着呢,也问候你好)。看着我与他们同胞的打招呼,简单的沟通,让我的当地员工纷纷给我点大拇指说阿爸扣,“巴也巴也嘎利达!”(非常棒!)缠勒(中国)巴也巴也嘎利达!埃塞俄比亚当地人对我们国家的印象确实如此。

我明白了他们的语言,大街上“缠勒,巴也巴也嘎利达!”一句话是使用非常频繁的,尤其是在商场里,随处可见的中国商品,老板们总是这样的评价和招揽顾客的。

由于经常去偏远地区,我们基地的当地员工很多时候都不够用,基地规定力气活就地聘请当地人干,一般情况下,工人们忙着干活,我就出去找帮工。

“好记吉拉,梅奥因及漏?”(你有没有工作?)

“吉拉”(有),这就是人家有事做;“因及漏”(没有)他可以跟我工作。

然后我就可以问“森特漏?”(你需要多少工资?)

“比尔(埃塞货币单位,相当于中国的圆)那马苦胆恩”(二十比尔),聘请成功,有了合适的帮手,工作进度就快多了。掌握了埃塞的语言,聘请当地人这样比较复杂的事情也就由我自己解决了。

中国的一切没有输在非洲

——我的爱徒瓦夫拖累照片

当地人喜欢“寅吃卯粮”的生活习惯,尽管工资从每天10比尔涨到了50比尔,他们仍然是“月光族”,每每向基地借支下个月的工资,我也顺便给他们介绍中国人“节约”的意识。当我第二期赴埃塞的时候,孩子们很多人都有存款了,得意爱徒“瓦夫拖累”就非常欣慰的告诉我,他存款已经“扇”(五)位数了,上万比尔的存款在埃塞是富人了。

我们东方人先进的通讯设备,构建了埃塞俄比亚的通信网络,我们的语言、生活习惯、其他的多种知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中国的文化,已经深刻的影响了埃塞俄比亚!

郝景望 陕西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新闻知识》《农友》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中宣部编辑出版的全国读书征文集《攀登书山的欢歌》《书海畅游》;“文化陕西SQ”“魅西安”“壮美昭陵”“韩家文苑”等平台,实名认证——新浪博客,头条号原创作者,东方头条,搜狐博客等新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