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灸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18-08-26

Jiǔ,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艾坨、艾炷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针~(针刺与艾灸的合称)。点燃艾柱,对准穴位或疼痛部位上10-30mm,来回旋转进行薰灼,或者一远一近,至皮肤渐红至潮红或微痛,并有得气感,每穴15-20分钟为宜。根据身体状况来使用,每周25

艾柱,比较短的艾条,是为了应用于随身灸、关节灸器、单柱双柱灸器、火龙罐这些灸器所产生的一个品种。一般直径为15mm长度为25mm

艾条、艾柱、艾绒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首先艾绒是原料,可以直接灸,用棉纸卷好以后就成了艾条,再把艾条切成短的一段段的就成也艾柱,它们所使用的灸器不同。而且什么样的艾灸器具灸什么部位。艾条越陈年的越好,艾绒的含量越纯越好。艾是一味古老而神奇的良药。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的,然而三年以上的陈艾却是可以治愈它

艾条素以洞庭长杆艾为佳,叶厚而绒多,是历代制作金艾绒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优越,冠以"鱼米之乡",气候湿润,艾草繁密旺盛,以其制作的上等艾条最适宜用于艾灸,历史上深得御医信赖,广泛用于宫廷。制作艾条的艾绒必须预先备制,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其软细如绵,即成艾绒方可使用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黄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有机制艾绒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艾条的规格有:直径、长度、艾绒纯度、中药成份、艾叶陈放年份、艾碳粉、重量等。艾绒陈放几年叫做几年陈艾条。比如经常见到的三年陈艾条五年陈艾条。按艾条排出的烟分为:有烟艾条、无烟艾条及微烟艾条。按艾条的成份分为:纯艾绒艾条、药艾条。按艾绒的比例来分,常见的有5:110:130:1等,比例越高,艾绒越纯。35:1的极品艾条最好

艾条直径在4mm~50mm之间。最常见的直径为18mm的。

艾条长段在2mm~300mm之间。最常见的长度为200mm。长度小于80mm的艾条,可称艾柱、艾段。

品质好的艾绒气味芳香且清淡,不刺鼻,品质差的艾绒味道很浓且刺鼻,更差的艾绒还有霉味。好的艾绒摸起来柔软细腻,而差的艾绒手感很粗糙。好的艾绒容易抱团,即使把包装纸撕掉,也不会完全散掉。而差的艾绒把包装纸一撕掉就会散落。好艾条火力柔和不烈,渗透力强。差的艾条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比例高的艾条艾绒细腻蓬松,杂质少,燃烧速度要快。耐烧的艾条效果比不耐烧的艾条效果差不少。品质好的艾条燃烧后的灰烬是灰白色的,摸起来细腻柔滑,不容易散落,而品质差的艾条燃烧后的灰烬是黑灰色,四处散落,摸起来粗糙有颗粒。

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

灸法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两大类。艾灸法是以艾叶制成艾绒作为灸材的一种施灸方法。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临床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本法。艾灸法分艾炷灸和艾条灸。

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作为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理气祛寒,回阳救逆等作用,制成艾绒后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穿透皮肤,直达组织深部,艾灸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肤 艾绒制作时,要去除杂质和灰尘,艾绒要捣得烂细。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艾叶的采收期以端午节前后(56月份)最为适宜。在每天的采集中又以中午采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

艾绒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的艾炷、艾条;艾易于点燃,燃烧时热力温和持久,能窜穿皮肤,直达深部等优点,所以应用至今,久盛不衰。

 [转载]艾灸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 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

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 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艾灸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已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灸法不仅能治疗体表的病证,也可治疗脏腑的病证;既可治疗多种慢性病证,又能救治一些急重危症;主要用于各种虚寒证的治疗,也可治疗某些实热证。其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大致包括外感表证、咳嗽痰喘、咯血衄血、脾胃虚证、气滞积聚、风寒湿痹。上盛下虚、厥逆脱证、妇儿诸疾、顽癣疮疡、瘰疬肿毒等。

古人在灸疗保健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千金翼方》云:一切病皆灸三里三壮而《外台秘要》进一步指出: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足三里,令人气上眼暗到宋代灸疗保健作用已被充分认识,如《针灸资生经》提及:气海者,元气之海也,人以元气为本,元气不伤,虽疾不害,一伤元气,无疾而死矣。宜频灸此穴,以壮元阳,若必待疾作而后灸,恐失之晚也。除气海穴外,不少医著还总结了其他的一些穴位。如《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

灸法反映

1.皮肤潮红  艾灸时,由于热力的作用,会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刺激血液流动,所以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现象。

2.灸疱  灸泡是灸疮的前一个阶段,多见于化脓灸。

3.灸疮  也叫灸创、灸伤。灸疮是艾条、艾绒、艾柱艾灸过程中,在皮肤上形成的水肿或水疱,进而产生的无菌性化脓现象,对皮肤造成一定难愈合的创伤,形成慢性刺激作为艾灸治疗手段。灸疮是艾灸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只有有灸疮,疗效才好。灸疮期间也要坚持温和灸,让艾灸效力持续,否则会出现病情反复。凡著灸疗病,虽然数足,若不得疮发脓出,其疾不愈。如灸疮不发,取故履底炙,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三日自发,脓出即愈,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后过数三日不发,可于疮上再灸二三壮,即发。

4.口渴  很多人艾灸之后会口渴,这是正常现象。艾灸后可以喝红糖水或温开水,不要喝菊花茶等寒凉性质的饮料,否则影响艾灸的效果。

5.灸感传导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

 [转载]艾灸

 将艾条点燃悬灸于治疗部位,或者搭配温灸盒使用,通过艾火的热和能量的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来进行肌体自我调节,熏灼经络,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一般每次艾灸时间约三十分钟,可依身体感觉调整使用时间。

1、手持艾条悬灸法

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即可进行艾灸。

2、插入艾条法(配合温灸盒使用)

2.1、取下温灸盒塑料上盖,扭开铜片插孔盖

2.2、点燃艾条使其充分燃烧,直接插入并固定好

2.3、带上隔热底座,合上盖子,直接敷于患处进行艾灸

3、艾条截段,插艾段法(配合温灸盒使用)

3.1、取下上盖,取出小艾段并点燃

3.2、将点燃的艾段插到固定艾段的丝上,在夹姜片位置也可配上姜片使用

3.3、对准上下盖的卡门衔接点,合上盖和黑色控温盖

3.4、根据燃烧状况,旋转黑色控温盖,调节通风,控制温度

3.5、卸掉底座的塑料隔热底盒,将随身灸装入绒布套,用松紧带固定系于患处,将非塑料那面贴于患部温灸,确保热力更好传达。

艾灸大致可分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时离皮肤10~30mm,至皮肤温热发红。

1、穴位艾灸

取艾条一支点燃后,在穴位上方约10~30mm处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至皮肤温热发红,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进行熏烧)回旋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雀啄灸(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转载]艾灸

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如温灸盒、温灸架等,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使用方便。

隔姜灸,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0.5cm厚的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注意: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

隔盐灸,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是指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的方法,本法只用于脐部,故又称神阙灸。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可预先置脐周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注意:1.施灸时要求患者保持原有体位,呼吸匀称。尤其是穴区觉烫时,应告知医生处理,不可乱动,以免烫伤。对小儿患者,更应核格外注意。

2.万一脐部灼伤,要涂以龙胆紫,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转载]艾灸

2、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条,用胶带捆成一排,距离皮肤10~30mm,上下来回艾熏。如痛经,用6根艾条,来回熏小腹至肚脐,一周2次,一次30~40分钟,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在艾熏时,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不能受凉。如腹部受凉、腹泻等,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可以祛寒。 

3、全身艾熏

3.1、全身熏艾条前要喝生姜红枣桂圆羹,以养生补阴。用3片生姜,10粒红枣(去核)10粒桂圆(去核),加水煮15分钟,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

3.2、将生姜切成薄片,上锅蒸软后备用。

3.3、夏季用6~8根艾条(冬天用8~10),捆成一排,点燃。

3.4、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点燃的成排艾条,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上下慢慢移动,通常熏30~40分钟。

3.5、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上下熏20~30分钟。

3.6、在双小腿的外侧、内侧,从脚踝至膝部上下、来回各熏30~50下。

家庭温灸:将艾条一端点燃,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将艾条慢慢上提,距皮肤3~4厘米,保持不动。灸时,温热感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局部、远端部位还有酸、麻等舒服感觉。

要点:每次选3~5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10分钟,过多易疲劳,过少达不到温热效果。

艾灸经验:开始,艾条燃端距穴位不能太远,不然温热感出现太慢。艾条上提时,速度要快,避免热感中断;患者感觉太热,可上、下、左、右或回旋移动艾条,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为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小儿、老人施灸,可将左手中、食指张开,放在受者穴道两旁,从而感知其局部受热度,随时调节。当患者有痒、发热、痛感时,用手指揉、搓、按帮助缓解不适。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急性损伤及发炎部位禁止温灸。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温灸后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宜食用油腻生冷食物。

*实施艾灸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调节温度,以防烫伤。

*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本品为日常养生保健用品,不可替代专业治疗。 

"四穴养生灸法",就是通过艾灸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来温补脾肾,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气自然不绝,脾土自然肥沃,肾水自然充盈。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

该灸法最适合自我养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缓衰老,延长青春。

关元穴  功能:该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生殖系统各种病症。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灸盒灸20~30分钟。

命门穴  功能:该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加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要穴。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灸盒灸20~30分钟。

中脘穴  功能: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状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灸盒灸20~30分钟。

足三里穴  功能:该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简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灸盒灸20~30分钟。

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转载]艾灸

    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同时还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艾灸是养精气、固元气的先天补品。

[转载]艾灸

[转载]艾灸

[转载]艾灸

 

    注意事项:

1.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3.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你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4.如果你想怀孕,刚刚灸后就不要马上同房,这时的女性体内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再进行,不过也是因人而异。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饥.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7.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8.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9.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10.边灸边吃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质的?属寒还是属温,如果艾灸过程中,你边吃边艾灸,对于胃气也是一个挑战。有胃肠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现象,在艾灸的过程中,有人很快见效,而有人迟迟不见效,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长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同一种表现。不刻意追求返病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

    大醉 大怒 大惊 大恐 过劳 过饱 情形下禁灸;皮肤过敏者不宜灸。

[转载]艾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