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莱茵云笈•篇二 |克莱茵及其继承者们

 咨询师曹丽君 2018-08-26

克莱茵

被许多学者公推为精神分析史上继弗洛伊德之后,

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开拓

最具启发性和创意的思想家之一。


她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

打开了理解婴儿早期心理历程的新途径;


她将精神分析的重点从“驱力”转移到“关系”,

对往后百余年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她致力于区辨心智世界的真实与幻想,

其追逐心理发展真理的赤诚和严谨令人既感且佩。


创造和发展了许多精神分析的理论概念,

至今仍被精神分析师所研读:




有人说,

执着与坚持,

会使人在一条开拓性的道路上倍感孤独,

梅兰妮·克莱茵对于潜意识幻想的深入探索,

最终

使得克莱茵学派声势日隆

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彰显其理论影响和实践精神。





克莱茵学派发展大事记




1910年代


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接纳琼斯、富鲁格、芭芭拉·劳以及琼·里维埃(1883-1962)。

1920年代



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在柏林的分析师训练,爱德华·格劳沃、芭芭拉·劳,西尔维娅·佩恩、琼·里维埃、艾拉·夏普、艾利克斯·斯图里奇等参与其中。

 

梅兰妮·克莱茵(1882-1960)来到英格兰。

1930年代


梅兰妮·克莱茵,《儿童精神分析》发表;

苏珊·艾萨克斯(1885-1948),《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发表;

艾利克斯·斯图里奇,《新德-英精神分析词典》;

梅兰妮·克莱茵 & 琼·里维埃联合发表《爱,恨和修复》。

1940年代


《梅兰妮·克莱茵对精神分析的贡献》发表。

1950年代


精神分析训练项目建立,接受克莱茵流派训练的治疗师包括保拉·海曼、罗斯菲尔德、西格尔、艾萨克斯、里维埃比昂

保拉·海曼 ,《反移情》发表;

琼·里维埃 ,《精神分析的发展》发表;

梅兰妮·克莱茵,《嫉羡和感恩》发表。

1960年代



尼·基尔(1898-1980)集结出版克莱茵论文集

汉娜·西格介绍克莱茵的作品

马里安·米内(1900-1998),《活着的上帝的手》发表。

1970年代




梅策尔人对孤独症的探索。

1980年代



弗朗西斯·塔斯汀(1913-1994),《儿童的孤独症状态》发表;

伊丽莎白·波特·斯皮列斯,《今天的梅兰妮·克莱茵(2卷本)》发表;

唐纳德·梅策尔 (1922-2004),《梦境·生活》发表。

1990年代



汉娜 · 西格尔,《梦 幻想和艺术》发表

罗伯特·卡佩尔,《自我之心-自我和客体的精神分析视角》发表;弗朗斯西·塔斯汀,《儿童和成人的保护性外壳》发表;

汉娜·西格尔,《精神分析 文学和战争(1972-1995论文集)》发表;

唐纳德·布雷顿,《信仰和移民》发表。


克莱茵学派理论学家观点简介



大卫·贝尔 David Bell

🔹专研于癔症、投射认同、偏执、自恋领域;

ž🔹致力于将精神分析在文学、哲学、政治领域的应用。



威尔弗雷德·比昂 Wilfred Bion (1897-1979)

žž🔹致力于精神病状态患者的精神分析临床实践;

žž🔹扩展了克莱茵提出的“投射性认同”和“偏执-分裂”以及“抑郁”心位概念;

žž🔹引入容器-容纳的概念。



埃里克·布伦曼Eric Brenman (1920-2012)

ž🔹致力于探索来访者和咨询师可以发生交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驱力;

ž🔹扩展了克莱茵的理论论述,认为存在稳定的良好的客体关系。



欧玛·布伦曼·皮克Irma Brenman Pick

žž🔹受训于塔维斯托克中心和精神分析协会;

žž🔹主要关注对象为反移情,在该领域颇有建树。



罗恩·布里顿Ron Britton

žžž🔹强调信念的重要性;

žžž🔹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现实的基础。



迈克尔·费尔德曼Michael Feldman

žžž🔹对分析师的反移情非常兴趣;

žžž🔹强调对来访者与咨询师的相互作用及卷入抱持敏感性;

žžž🔹强调在分析中灵活分配注意力,关注移情和反移情的发展;

žžž🔹强调分析者-被分析者关系的动态变化。



贝蒂·约瑟夫Betty Joseph (1917-2013)

žžžž🔹克莱因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žžžž🔹认为专注于来访者的言行及咨询师的反移情,心理现实才会出现;

žžžž🔹认为解释一定要简洁,以抵达内心抓住病人的全部情感反应;

žžžž🔹致力于儿童分析及教学。



唐纳德·梅策尔Donald Meltzer (1922-2004)

žžžžž🔹强调移情与投射性认同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的作用;

žžžžž🔹提出了一个层层推进的儿童精神分析过程理论;

žžžž🔹强调精神分析的美学维度。



埃德娜·奥肖内

西
Edna O'Shaughnessy


žžžž🔹后克莱因时代极具影响力的任务;

žžž🔹发展了人格防御组织及病理性超我的相关概念。



露丝·雷森伯格-马尔科姆Ruth Riesenberg-Malcolm

žžžž🔹克莱因学派的代表人物

žžžž🔹扩大了克莱因和比昂理论的应用,书写了克莱因临床实践指导手册

žžžž🔹强调当下的移情,以及咨询师需要容纳病人不能容纳之处



贺伯特·罗森费尔Herbert Rosenfeld (1910-1986)

žžžž🔹与西格尔和比昂一道,是后克莱因运动的关键人物,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做出巨大贡献;

žžžž🔹着重于描述人格分裂之后的混乱状态及病理性自恋,进一步发展投射性认同的概念,研究创伤与自恋的关系。



普里西拉·罗斯Priscilla Roth

žžžžž🔹强调早期经验和无意识幻想的相互作用,对心理的塑造产生的影响;

žžžžž🔹深入理解精神分析的语言并交流自己的经验体会;

žžžžž🔹发表多篇关于临床实践的著作。



玛格丽特·斯汀Margaret Rustin

žžžžžž🔹塔维斯托克中心精神分析训练负责人;

žžžžžž🔹对儿童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有深入思考。




汉娜 · 西格尔Hanna Segal (1918-2011)

ž🔹致力于探索创造性和精神病性功能之间的关系;

🔹对“对立”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




约翰·施泰纳John Steiner

žž🔹接受医学及精神分析受训,开展边缘性工作坊

žž🔹发展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偏执-分裂和抑郁心位,及Rosenfeld的病理性自恋等概念

žž🔹强调羞耻感的重要性




2017

2018

2019

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